- 年份
- 2024(7426)
- 2023(10922)
- 2022(9687)
- 2021(9155)
- 2020(7833)
- 2019(17776)
- 2018(18163)
- 2017(33631)
- 2016(19306)
- 2015(22409)
- 2014(23064)
- 2013(21870)
- 2012(20319)
- 2011(18407)
- 2010(19123)
- 2009(17811)
- 2008(17832)
- 2007(16680)
- 2006(14541)
- 2005(13283)
- 学科
- 济(68392)
- 经济(68302)
- 管理(51636)
- 业(46116)
- 企(36853)
- 企业(36853)
- 方法(29311)
- 数学(25117)
- 数学方法(24693)
- 农(22539)
- 中国(21682)
- 财(20051)
- 制(17000)
- 学(16455)
- 理论(15185)
- 业经(15022)
- 地方(14651)
- 教育(14503)
- 农业(14268)
- 贸(14033)
- 贸易(14027)
- 易(13581)
- 银(12957)
- 银行(12920)
- 行(12274)
- 务(12048)
- 财务(11997)
- 财务管理(11949)
- 体(11748)
- 和(11610)
- 机构
- 学院(269682)
- 大学(269656)
- 济(99676)
- 经济(96937)
- 管理(94449)
- 研究(91150)
- 理学(79113)
- 理学院(78117)
- 管理学(76243)
- 管理学院(75762)
- 中国(69442)
- 京(58773)
- 科学(57706)
- 财(49887)
- 农(49184)
- 所(47983)
- 江(45471)
- 中心(43046)
- 研究所(42940)
- 业大(40935)
- 范(40198)
- 师范(39780)
- 农业(38630)
- 财经(38096)
- 北京(37691)
- 州(36265)
- 经(34025)
- 技术(33664)
- 院(32453)
- 师范大学(31188)
- 基金
- 项目(166354)
- 科学(127371)
- 研究(126872)
- 基金(113139)
- 家(97592)
- 国家(96657)
- 科学基金(80615)
- 社会(74090)
- 社会科(69650)
- 社会科学(69629)
- 省(68957)
- 教育(62351)
- 基金项目(58912)
- 划(57618)
- 编号(56586)
- 自然(50804)
- 自然科(49556)
- 自然科学(49539)
- 成果(48920)
- 自然科学基金(48589)
- 资助(47449)
- 课题(41148)
- 重点(38235)
- 发(36236)
- 部(36061)
- 创(34285)
- 年(34247)
- 项目编号(33748)
- 大学(33138)
- 性(32818)
共检索到4246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菅新月 董国英 张能云
大学生群体分化是随着社会群体分化凸显并受其影响而受到人们关注并提出的。就大学生自身而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交往能力等因素又使他们分为不同的群体。各个群体既相互区别又彼此交叉,有时对立又有时相容,情况复杂多变,问题重重。因此,通过实践探析群体分化视野下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大学生德育,尤其对大学生各群体良性发展及群体间的有益转化和融合德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群体分化 大学生 德育 成因探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菅新月 李虹 董国英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剧烈分化,社会分层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校学生群体分化现象极大地冲击了学校多年来的德育观念和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文章从大学生群体分化视角探索德育教育,提出不断加强水平分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努力抑制垂直分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加强高校管理,开展针对性的群体德育工作等对策。
关键词:
群体分化 大学生 德育 对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能云 菅新月 张喜顺
在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群体分化凸显,大学生群体分化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大学生群体分化,深刻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必须充分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群体分化现状及特征,开展分类引导教育工作,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促进不同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分化 高校德育 分类引导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红琳 王建东 常婉婷
大学承担着专业领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角色转型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多方面培养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思想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若干实际问题提出可行的指导意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华
大学生创客需要三态的支持;以创业创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以所处区域产业链为支撑的完善业态、以团队互助分享为动力的良好心态。大学生创客教育基于以上三态支持,要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生态,给予大学生创客融洽的生存空间,鼓励创新创意;整合校友资源,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创客融入行业牵线搭桥;打造立体服务平台,完善制度建设,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便利服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秀英
心理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不和谐引起的。要坚持四个教育原则,实践四个有机结合方略,优化四个心理支持系统,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和谐教育体系和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 弱势群体 心理和谐教育 实践方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焦玉玲
大学生是全面建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主力和希望所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就是这样的生力军,其具有的思想政治素质却并不算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小急需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这主要是由于某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能够到位,大大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那么,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我们应该在方法和理论上进行创新,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进程。
关键词:
方法论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探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夏大庆 解芳
在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完全顺应政府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的政策导向,创业势头良好,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前景广阔,但受传统思想、教育体制和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这其中包含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要解决这些难题,必须从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完善高校创业组织机构、营造创业氛围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对策分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根
对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领域。在当前就业难的宏观环境下,分析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的产生背景,明确大学生就业力概念的内涵界定,探讨大学生就业力理论的研究趋势,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力 缘起 界定 趋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作诗 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问题的实质是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此需求结构不相吻合。高等院校有必要实现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分离均衡,少部分大学从事研究型教育和精英教育,绝大多数大学则从事应用型和技能型教育。从短期看,要硬化高校的预算约束,逐步放松对于学费和招生计划的统一管制,给予学校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并改革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方式;从长期看,必须改革更为基础的制度安排,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产权改革,高等教育最终将形成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教育制度 教育改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岷
学习动力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等教育阶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着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应认真研究构成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采取正确的思想教育对策和教学改革对策,通过科学管理和教育引导,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学习动力 教学改革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宇征 王云胜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推出的一系列鼓励政策,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积极性仍然不高。而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渴求,高校德育工作应该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放在重要位置,深化改革,为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提供道德、知识、技能支持。
关键词:
大学生 农村 就业 德育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龚勋 易敏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基础上,还能够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素养。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从业教师整体素质素养,这是当前教育教学行业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开展基于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2018/208)及"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19SZ06)研究并结合由姚本先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探讨和分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措施,以供借鉴和学习。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俞光华 尹同录
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引发大学生就业的深刻变革。智能化程度深化、水平提升影响就业的替代效应、创造效应、重塑效应日益显现,既挤压了传统就业空间,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还引发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据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近几年大学生整体就业难度加大,但在智能产业就业的比例上升,智能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更易。提出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消解路径:保障人才有效供给,缓解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激发社会用人需求,放大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加强人才供需对接,弥合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重塑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