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39)
2023(3209)
2022(2591)
2021(2692)
2020(2055)
2019(4963)
2018(5063)
2017(7500)
2016(5540)
2015(6308)
2014(6534)
2013(5580)
2012(5357)
2011(5131)
2010(5512)
2009(4650)
2008(4753)
2007(4366)
2006(4045)
2005(3731)
作者
(14174)
(11899)
(11769)
(11300)
(7714)
(5659)
(5432)
(4868)
(4550)
(4436)
(4211)
(4184)
(3912)
(3855)
(3819)
(3800)
(3789)
(3607)
(3554)
(3526)
(3350)
(3123)
(2911)
(2891)
(2836)
(2794)
(2717)
(2585)
(2554)
(2442)
学科
教育(18608)
(10482)
经济(10465)
中国(9989)
管理(7480)
(7055)
理论(6896)
(5858)
教学(5638)
方法(4321)
(4165)
企业(4165)
(4075)
(3830)
发展(3683)
(3561)
数学(3435)
研究(3338)
(3306)
数学方法(3298)
思想(3265)
改革(3167)
高等(3110)
技术(3089)
政治(3062)
思想政治(2884)
政治教育(2884)
治教(2884)
德育(2861)
教育改革(2792)
机构
大学(76361)
学院(70026)
研究(31186)
教育(27718)
(22347)
师范(22241)
科学(19808)
(18778)
师范大学(18718)
管理(17403)
(17204)
经济(16525)
(16488)
中国(15398)
研究所(15341)
理学(15009)
理学院(14592)
管理学(13919)
管理学院(13761)
北京(12818)
(12778)
技术(12237)
中心(11955)
(11645)
职业(11246)
(11024)
教育学(10596)
业大(9769)
(9590)
农业(9227)
基金
项目(43970)
研究(37700)
科学(35840)
基金(28382)
教育(26581)
(25144)
国家(24785)
社会(20253)
科学基金(19482)
社会科(18717)
社会科学(18712)
(18513)
(18161)
成果(17908)
编号(17679)
课题(16307)
基金项目(14206)
(13772)
重点(12153)
自然(11975)
规划(11720)
自然科(11685)
自然科学(11678)
(11604)
自然科学基金(11474)
资助(11262)
(10645)
(10421)
教育部(10332)
项目编号(10157)
期刊
教育(45620)
研究(31093)
中国(24207)
(19228)
经济(19228)
学报(12538)
科学(11060)
职业(10714)
大学(10278)
(10245)
技术(9304)
学学(7921)
农业(7244)
技术教育(7005)
职业技术(7005)
职业技术教育(7005)
(5906)
(5383)
论坛(5383)
管理(5345)
高等(5129)
(4869)
成人(4723)
成人教育(4723)
高等教育(4551)
发展(4015)
(4015)
(3868)
(3830)
职教(3684)
共检索到1152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在花  
以543名在职研究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在职研究生学习倦怠对学校幸福感和学业羞愧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学习倦怠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学校满意度,显著正向预测在校消极情感;学习倦怠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学业羞愧情绪。建议通过营造良好的在职学习氛围和提高在职研究生科研能力消除在职研究生学习倦怠。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健芳  
羞愧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在社会和自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羞愧产生的途径是多样性的。有关羞愧发展的理论和研究表明羞愧在诸如抑郁、攻击、社会焦虑、与免疫有关的健康问题的发展中可能是一个敏感的因素。跨文化研究表明,对羞愧的理解也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文章介绍了羞愧的发展理论、羞愧倾向性个体差异的根源研究、羞愧的发展结果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肖静   黄丽  
工作场所中充斥着导致员工产生羞愧的情景,这种现象已成为组织管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迄今为止,仍鲜有文献对该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鉴于此,本研究围绕工作场所羞愧的内涵及测量、引发因素、作用后果及调节效应进行总结。通过梳理发现,既有研究主要是对直接羞愧的探讨,而忽略了对替代羞愧及引发因素和作用结果的关注。故未来研究应延展工作场所羞愧的概念内涵,侧重对直接羞愧与替代羞愧的概念区分,引入实验情景法等捕捉工作场所羞愧;深入探讨其引发因素及形成机制,强调对替代羞愧引发条件及调节因素的探讨,展开对直接羞愧与替代羞愧的引发条件差异对比;继续拓展工作场所羞愧的结果效应及边界条件,探讨其对职业健康、组织承诺等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对比分析直接羞愧与替代羞愧在结果效应上是否存在不同;探索中国文化下工作场所羞愧的本土化研究,聚焦羞愧的特有引发因素和作用后果。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赵富强   李五一   陈耘   祝含秋  
绩效反馈是员工任务及时完成与组织目标有效实现的前提,领导负面反馈能够及时准确指出问题所在,并告诉员工目前不足,因而是员工行为与绩效改进的关键,但领导负面反馈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导致领导在绩效反馈方式的选择实践中无所适从。基于此,本研究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构建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探究领导负面反馈对员工角色外行为的影响机制,同时考察机制发生的边界条件。本研究收集了207名员工以及32名主管配对的多时点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员工羞愧在领导负面反馈与组织公民行为的正向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员工愤怒在领导负面反馈与反生产行为的正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领导-成员交换在领导负面反馈与员工羞愧情绪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在领导负面反馈与员工愤怒情绪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3)领导-成员交换正向调节领导负面反馈通过员工羞愧对组织公民行为的间接作用,而负向调节领导负面反馈通过员工愤怒对反生产行为的间接作用。因此,本研究不但丰富了离散情绪机制理论研究,同时为领导负面反馈方式选择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江峰  
羞感中蕴含了人性的秘密、人类价值意识起源的秘密,也蕴含了童心和童性的秘密,因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羞感的现象学分析表明:羞感是自我保护感而非社会感;引起羞感的决定性事件是"转回自我"而非被他人注视。后者是把羞感混同于耻感或不加限制地把二者合称为"羞耻感"的认识根源。羞感和耻感不仅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程度和方式上有别,而且在自我体验的方向上有本质差异。羞感是自然的、自发的,它出于弱的自我并呵护个体的亲密自我,而耻感是后天形成的,它出于强力自我并维护个体的社会自我和尊严感。羞感中的儿童更像是儿童,耻感中的儿童则更接近成人。耻感教育是必要的。但耻感教育必定要借助羞感。蹂躏羞感的耻感教育可能导致反常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兴国  
亚里士多德把羞耻定义为"一种由于做了或正在做或将要做似乎有伤自己名誉的坏事而引起的苦恼或不安的情绪"。羞耻因行事卑劣而被行为者自己所看重的人视为可耻而产生,其构成包括行为的发生、他人的道德评价、行为者的自我认知、情感意向以及痛苦与不安的情感体验。羞耻产生于可耻的事情,同时会对个体未来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亚里士多德的羞耻概念启发我们,培养羞耻感虽非教育的最终目的,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知耻则是羞耻感产生的重要条件。羞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功用,因而其教育的意义亦有其限度。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彩娜  班兰美  
采用问卷法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害羞、孤独感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害羞的生源地差异显著,农村大学生在害羞的行为、情绪层面的均分及总均分上均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2)大学生孤独感的总体水平较低,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3)大学生孤独感与害羞的三个层面相关显著,害羞的行为和认知层面是大学生孤独感的显著预测指标。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俊刚  郭苹  
为确定小学生羞怯的类型,以798名4~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小学生羞怯问卷进行施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确定出387名羞怯被试,接着进行二次聚类分析,以行为、认知、情绪、生理四个水平为分析变量,确定小学生羞怯的三种类型,分别命名为"认知型"、"情绪型"和"混合型"。三类型小学生表现特征不同,且存在年级和是否班干部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差异,表明羞怯的类型与个体特征有关,但与生活环境关系不大。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徐晶  郭强  陈英敏  武云鹏  高峰强  
羞怯是一种常见的心理体验,但过度羞怯会给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负性影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羞怯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对羞怯儿童进行心理干预也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在对羞怯及相关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羞怯干预的几种基本心理行为技术,并结合相关研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评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白宗新  
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是知识的两种不同储存方式,都应受到重视。个人知识具有个人性、内在性和自组织性;社会知识具有公共性、外显性和多样性。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是互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育对知识的选择应围绕促进个人知识生长的目的,整合社会知识,突显个人知识以及重视社会知识中的内隐知识和个人知识中的缄默知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裴新宁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捷根 (GergenK .J.)以其特有的综合而深刻的视角审视了教育 ,揭开了长期统治教育领域的传统知识论弊病的根源 ,提出“对话”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语言是知识积累、传输与表征的基本形式的观点 ,从而使基于微观社会关系层面上的教育研究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采  
斯多亚学派哲学是整个希腊化罗马时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该学派的悖论性来自其所汲取的思想资源的复杂性。斯多亚精神强调理性、世界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主张"按照自然生活"与积极尽职责于家庭和国家,并重视伦理—治疗学。斯多亚精神反映在教育思想上,突出表现为对苏格拉底道统即唯智主义的强调,并带有明显的人文文化色彩,强调人道思索与公民责任,关心将修辞和美德以及有价值的事物联系起来,要求雄辩家在演说中承担伦理教育的任务,传达那些将社会凝聚在一起的高贵思想,并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来激发他们的赞美和深刻的奉献。相对知识的传授来说,斯多亚教育思想更关注"人"的特性,重视人格完善,尤其强调人的品德培养对于社会和人生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筱  邹燕平  
本文调查了深圳公众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情感,发现按公众对服务业满意程度及其对社区的整体满意度和认同感可以把公共服务业划分到四个象限。根据这种对公共服务业的情感认同,本文讨论了深圳社区公共服务业供应治理模式问题。发现,政府供应模式仍然是让公共服务业得到公众情感认同的模式,其他一些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也不能完全退出。文章的结论对我国其他城市将公共服务管理转变为公共服务业的治理模式提供了实证例子,同时也突出了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治理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姚允龙  吕宪国  佟守正  
景观敏感度(Landscape Sensitivity)是景观某一组分受到干扰(包括自然的和人类的)后引起的景观发生变化的速率,速率越大,敏感度越强。本文综述和剖析了景观敏感度的定义,分析了其决定因子:干扰力的类型和景观的属性,其中干扰力分为跳跃型(pulsed)和蔓延型(ramped),景观的属性主要是指景观变化的趋势和对干扰的承受能力(抗性);综述了景观敏感度的空间敏感度(spatial sensitivity)和时间敏感度(temporal sensitivity)。景观敏感度对非线性动态系统及其对变化的响应能力和抗性的描述,将有助于我们对景观变化的进一步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