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64)
- 2023(12844)
- 2022(10490)
- 2021(9358)
- 2020(7621)
- 2019(17106)
- 2018(16804)
- 2017(32225)
- 2016(17088)
- 2015(19102)
- 2014(18896)
- 2013(18947)
- 2012(17457)
- 2011(15696)
- 2010(16184)
- 2009(14904)
- 2008(15074)
- 2007(13932)
- 2006(12698)
- 2005(12025)
- 学科
- 济(85154)
- 经济(85069)
- 业(85053)
- 企(78465)
- 企业(78465)
- 管理(67997)
- 业经(30802)
- 方法(29855)
- 财(27451)
- 农(26733)
- 中国(23736)
- 技术(22187)
- 数学(21375)
- 数学方法(21250)
- 地方(21024)
- 务(20236)
- 财务(20207)
- 财务管理(20186)
- 农业(19687)
- 企业财务(19116)
- 贸(18974)
- 贸易(18960)
- 易(18510)
- 制(17420)
- 策(15619)
- 和(15338)
- 划(14803)
- 理论(14294)
- 银(13336)
- 银行(13321)
- 机构
- 学院(252537)
- 大学(243401)
- 济(112692)
- 经济(110510)
- 管理(102652)
- 理学(86435)
- 理学院(85610)
- 管理学(84768)
- 管理学院(84274)
- 研究(83241)
- 中国(68006)
- 财(52421)
- 京(52111)
- 科学(46138)
- 所(41552)
- 江(41229)
- 财经(40499)
- 农(39797)
- 中心(38275)
- 研究所(36720)
- 经(36600)
- 北京(33295)
- 经济学(33109)
- 州(32956)
- 业大(32637)
- 农业(30628)
- 范(30286)
- 院(30042)
- 师范(30015)
- 经济学院(29881)
- 基金
- 项目(155479)
- 科学(124788)
- 研究(119688)
- 基金(112176)
- 家(95165)
- 国家(94192)
- 科学基金(83134)
- 社会(78128)
- 社会科(74382)
- 社会科学(74366)
- 省(63339)
- 基金项目(58756)
- 教育(53458)
- 自然(50793)
- 划(50619)
- 自然科(49681)
- 自然科学(49673)
- 自然科学基金(48875)
- 编号(48816)
- 资助(45025)
- 发(39534)
- 成果(38282)
- 创(36630)
- 业(36547)
- 重点(34580)
- 课题(34119)
- 部(34072)
- 创新(33275)
- 发展(32944)
- 展(32380)
- 期刊
- 济(137672)
- 经济(137672)
- 研究(78506)
- 中国(56528)
- 管理(46035)
- 财(44222)
- 农(38866)
- 科学(31694)
- 学报(29436)
- 融(28597)
- 金融(28597)
- 技术(27504)
- 农业(26969)
- 教育(26911)
- 业经(25425)
- 大学(23876)
- 学学(22513)
- 经济研究(21207)
- 财经(20591)
- 经(17899)
- 问题(17540)
- 业(16801)
- 技术经济(16666)
- 贸(16226)
- 国际(14207)
- 世界(14103)
- 现代(13851)
- 商业(13540)
- 经济管理(12561)
- 财会(12458)
共检索到406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解茹玉 陈关聚 安立仁
本文通过对中国216家美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的调查,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及演化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可以分为市场拓展与资源整合型、技术及机会探寻型、产品改进与技术支持型以及全球产品开发型;美资在华研发机构对中国创新主体的技术溢出明显受其在华研发战略的影响,不同的战略动因导致其与中国本土创新主体的技术合作方式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美资企业 研发机构 战略动因 技术溢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解茹玉 陈关聚 安立仁
本文通过对中国216家美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的调查,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及演化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可以分为市场拓展与资源整合型、技术及机会探寻型、产品改进与技术支持型以及全球产品开发型;美资在华研发机构对中国创新主体的技术溢出明显受其在华研发战略的影响,不同的战略动因导致其与中国本土创新主体的技术合作方式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美资企业 研发机构 战略动因 技术溢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晔 陶长琪
本文研究了两个寡头IT企业在同时进入和序贯进入情形下的技术溢出与技术研发机理。分析结论表明,在两个IT企业同时进入或序贯进入市场的情况下,不管双方在市场能力上的差距如何,均选择知识外溢将是占优战略;同时,在保证一定的投资效率下,双方都进行R&D的不断投入也同样是双方的占优战略。
关键词:
IT企业 技术溢出 研发 机理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于江鹏 吴翠花
本文在归纳国内外有关集群中知识溢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知识溢出、高技术产业集群和研发三个研究要素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提出了这三个要素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框架,分别探讨了显性知识溢出和隐性知识溢出对高技术集群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无论是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都可通过研发合作互动实现溢出、提高集群企业的研发产出水平,并最终导致其竞争能力的提升。最后,确定了三个研究要素的测量指标,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集群 知识溢出 研发产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来军 魏守华
针对技术溢出程度的不确定,建立了三阶段研发博弈模型,研究了企业最优研发路径的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利润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一致性以及政府的财税政策在纠正两目标差距上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技术溢出较小时,企业选择的最优研发路径能使两者目标一致;当技术溢出较大时,企业的最优研发路径会使两者目标不一致,此时政府需要对企业进行引导以促进协同创新,其中差异化补贴政策能有效纠正目标差距,政府减免企业所得税能有效缩小目标差距。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雅琳 赵曙东
本文通过分析"昆山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调查问卷",试图从本土企业的视角探讨FD I对本土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影响因素和发生途径,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增强本土企业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甡
研究美资在华科技企业的自组织能力问题,旨在解决两种经济体在经营理念差异、研发成果输出限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意识形态论争、民主化输出辩论和核心技术安全性讨论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中美之间科技研发合作的最新资料,以美资在华研发企业为案例,联系最近一段时期美资在华科技研发投入减少的事实,指出了中美双方在科技研发自组织能力上的差异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作为方法论解读,本研究提出了加强中美科技合作、优化美资在华科技研发企业自组织能力的具体方略。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曹阳 洪亮 茅宁莹 宋文
目的:检验跨国制药企业在华研发投资活动对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为国家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995—2010年医药制造行业的相关数据,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技术创新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比较的视角,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1)跨国制药企业在我国的研发投资对于内资制药企业的产值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2)我国内资制药企业中劳动者创造的生产率大于资本的生产率;(3)应大力吸引跨国医药企业研发投资,内资医药企业必须加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强二者的研发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跨国制药企业 研发创新 实证研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宣海林 郑鸣
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这是我国目前利用外资中的一种新形式。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冲击,从而提出我们的应对措施,即增强自己的科技实力,抵御跨国公司加强技术争夺与控制给我们带来的冲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凯 王健
在传统研发溢出效应假设基础上,通过技术差距将溢出效应与产品差异有机联系起来,并通过构建双寡头企业两阶段博弈模型对研发卡特尔、生产卡特尔、完全合作等不同形式合作联盟的均衡水平和福利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证实:当企业间技术差距较小时,完全合作或研发卡特尔能有效提高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而当技术差距较大时,研发阶段的合作不仅无法激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还会抑制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此外,与完全合作相比,局部合作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尤其是在产品差异程度较大的情况下,研发卡特尔最为稳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蔚苏
以前的研究对于技术创新和企业国际化战略之间的联系的分析所考虑的都是静态模型,并且创新进程仅仅是当前在研发领域中投资的结果。然而,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创新潜力不只是依赖于当前在研发领域中的投资水平,更依赖于长期以来在研发领域中的资本积累。这种"历史积累"仅用静态模型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文将建立一个由马科夫均衡计算的非线性动态博弈模型,讨论企业在不同的研发水平和技术溢出下国际化战略的选择。该模型由企业对外扩张方式和技术溢出两方面决定。抓住技术创新和企业国际扩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分析这些关系随着时间是如何发展的。
关键词:
技术溢出 研发投资 对外投资 动态模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兴
与中国对外开放相伴相生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分享到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成果。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对市场前景的憧憬和追求使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成为一种趋势,标志着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其具体效应,应作认真、客观分析。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研发机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乔香兰
美资在华科技研发企业人力资源本土化是美国企业"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美资在华科技研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仅可以增强中国的科技研发实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美资在华科技研发企业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的现状和原因,接着指出了美资在华科技研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三大问题及解决方案。最后认为:无论是国际私法上的矛盾和冲突,抑或是文化自适应性上的问题,还是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困局,都需要本着双方互惠共赢的原则加以协商解决,尽量避免经济利益政治化的倾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廖爱红 卢艳秋
为研究如何提高集群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建立龙头带动型集群中领导企业和追随企业的两阶段博弈模型。重点探讨研发模式、技术溢出和研发难度对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研发投入、利润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研发竞争、低技术溢出和低研发难度有助于提高集群整体研发投入水平;而研发协调、高技术溢出、低研发难度有助于提高集群总利润和社会福利。(2)领导企业研发投入对追随企业研发投入、产量和利润的影响与技术溢出有关,而追随企业研发投入对领导企业研发投入、产量和利润产生负向影响。(3)领导企业倾向于研发协调和低技术溢出,追随企业倾向于研发竞争和高技术溢出,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等外界部门干预才有可能实现集群总利润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符号亮 夏婷 孙凤娥
本文构建企业研发文本披露指标,分析同行企业研发文本是否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中国上市企业研发文本披露存在溢出效应,同行企业披露的研发文本越多,目标企业的研发投入增加越多。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研发文本披露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信息学习机制实现溢出效应:行业市场竞争会促使目标企业研发决策受到同行企业研发文本披露的影响;信息学习需求促使处于跟随地位的目标企业向行业领先企业学习。拓展研究结果显示,当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低时,同行企业研发文本披露的溢出效应增强;当同行企业获得较多财政补贴时,研发文本披露的溢出效应增强;当同行企业信息可比度高时,研发文本披露的溢出效应增强。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相关部门完善企业研发文本披露规则和加快建立高效的企业创新生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