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31)
- 2023(8725)
- 2022(7209)
- 2021(6902)
- 2020(5541)
- 2019(12927)
- 2018(12231)
- 2017(23740)
- 2016(12724)
- 2015(14373)
- 2014(13824)
- 2013(13861)
- 2012(13102)
- 2011(12100)
- 2010(11992)
- 2009(11069)
- 2008(10854)
- 2007(9524)
- 2006(8633)
- 2005(7884)
- 学科
- 济(55179)
- 经济(55123)
- 管理(34428)
- 业(32575)
- 企(24401)
- 企业(24401)
- 方法(23777)
- 数学(21956)
- 数学方法(21762)
- 中国(19724)
- 贸(17980)
- 贸易(17972)
- 易(17741)
- 农(15920)
- 财(15882)
- 出(12940)
- 制(11328)
- 策(10241)
- 业经(10170)
- 农业(10075)
- 银(10003)
- 银行(9997)
- 行(9721)
- 学(9346)
- 融(9170)
- 金融(9170)
- 口(8990)
- 出口(8989)
- 出口贸易(8989)
- 环境(8799)
- 机构
- 大学(183140)
- 学院(181619)
- 济(91246)
- 经济(89890)
- 研究(69478)
- 管理(67838)
- 理学(58176)
- 理学院(57542)
- 管理学(56826)
- 管理学院(56484)
- 中国(55100)
- 财(42160)
- 京(38604)
- 科学(37884)
- 所(34392)
- 财经(33065)
- 研究所(31115)
- 经济学(30858)
- 中心(30699)
- 经(30480)
- 农(28247)
- 经济学院(28020)
- 江(26056)
- 北京(24976)
- 院(24905)
- 财经大学(24725)
- 业大(22847)
- 范(22635)
- 师范(22441)
- 农业(22095)
- 基金
- 项目(118921)
- 科学(96500)
- 基金(91598)
- 研究(88169)
- 家(79901)
- 国家(79331)
- 科学基金(68107)
- 社会(60217)
- 社会科(57493)
- 社会科学(57486)
- 基金项目(46344)
- 自然(41901)
- 省(41674)
- 自然科(40987)
- 自然科学(40978)
- 自然科学基金(40307)
- 教育(39818)
- 资助(38497)
- 划(36717)
- 编号(32832)
- 部(28952)
- 成果(27458)
- 国家社会(27069)
- 重点(26876)
- 发(26242)
- 中国(26217)
- 教育部(25363)
- 创(24544)
- 人文(23789)
- 课题(23303)
共检索到282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启迪 陈颖
近期,美联储缩表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首先,该文系统深入地分析了美联储缩表的原因。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实施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持续"扩表"压低了长期利率,促进了经济复苏,但同时也带来了长期利率过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大幅增加等一系列影响。上述影响将给美国经济复苏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此,美联储必须"缩表"以避免潜在风险。之后,该文创新性地首次对缩表规模进行了详尽的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美联储的缩表规模将达到约4000亿美元左右,未来五年内缩表的规模约在2万亿美元左右。并且,到2019年当前缩表计划的缩表力度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启迪
近期美联储停止缩表引起广泛关注。美联储停止缩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货币需求大幅上升,二是美联储控制短期利率的能力出现下降,三是美国经济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此外,美联储停止缩表还有助于继续发挥财政作用、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污名效应、降低私人部门安全资产的供应以及降低对美联储信用风险和银行清算风险。美联储停止缩表对美国和中国都会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对美国的影响主要有:资产价格将获得支撑、投资可能出现过热、通胀可能出现阶段性上升、金融风险可能加大、美联储独立性可能受到影响、可能加剧收益率曲线倒挂;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人民币汇率压力有望缓解、资产价格可能上升、短期资本流入可能增多。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应保持定力,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的变化,防范资产价格暴涨风险,同时,应加强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
关键词:
联邦基金利率 量化宽松 美联储缩表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王有鑫
2017年9月20日,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决定正式启动缩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龙头,美元处于国际金融体系核心,美联储的一举一动都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探究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演进路径和外溢影响,并对中国防范利率和汇率波动等风险建言献策。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主要内容本次议息会议后公布的货币政策声明略偏鹰派,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分别是:加息节奏、缩表细节及未来经济前景。一是决定本次不加息,但加息进程将持续。鉴于近期就业市场状况和通胀情况相对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东民 杨子荣
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路径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美联储在利率等常规货币政策空间耗尽后,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014年1月,美联储正式启动缩减购债(Taper),即开始缩减QE,并于2014年11月完全退出QE。2015年12月,美联储在危机后首次加息,货币政策转向紧缩。美联储货币政策从宽松到收紧的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降息→QE→缩减QE→退出QE→加息→缩表。上一轮美联储货币政策周期对于分析当前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路径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肖卫国 兰晓梅
从退出量化宽松至今美联储已加息四次,并宣布将于2017年10月启动缩表,这将对我国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波动产生显著影响。有鉴于此,文章利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研究了2008年11月至2017年3月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美联储加息、缩减资产负债规模通过资本流动渠道、汇率渠道以及利率渠道对我国物价、产出、房价以及股价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最后,文章从资产负债表视角分析了我国货币当局近期资产规模减少与美联储"缩表"不具有联动性,并提出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中国货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永中
在全球经济向好和新兴市场基本面强健的背景下,美联储本轮加息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较小。从中期角度看,随着加息常态化和缩表进度加快,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对新兴市场的经济金融形势产生显著影响,一些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经常项目长期逆差、外债负担沉重、高度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新兴经济体将遭受严重的负面冲击。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对中国的冲击有限,主要体现在中美利差缩小、出口需求抑制和影响海外投资收益。作为大型开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成 赵轲轲
文章主要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理论部分分析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国模型关于货币政策跨国传输等相关问题。货币供给分为国内供给和外部输入,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变化可以分析外部货币的输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在流通过程中由于乘数效应影响了货币供给量。外部货币的输入影响央行调控独立性的发挥,外部货币的输入容易形成对国内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某种程度的冲击,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增加。经验分析发现,美元输入对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溢出效应,影响到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影响到中国的货币政策的
关键词:
美元输入 溢出效应 货币政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婧 李世恒 陈博
本文选取2003—2020年中国上市非金融企业微观数据,考察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会通过影响中国非金融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约束程度、杠杆率和短债长用水平,进而影响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承担。中国多领域去杠杆政策措施的配合实施以及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能够缓解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不同类型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的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货币政策向紧缩调整会使民营企业、制造业企业及中小规模企业的债务风险更快上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少云
本文基于结构突变的非线性视角,采用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月度数据,就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对我国通货膨胀溢出效应进行重新研究与审视。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对我国通货膨胀确实存在且只存在一次结构突变的非线性溢出效应,这种效应发生时点并非传统文献认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时刻(2009年3月),而是滞后14个月的2010年5月;(2)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也随着非线性结构突变的发生而出现了逆转,由2010年5月结构突变前的价格型变量"利率"为主导,转变为以数量型变量"货币供给"为主导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3)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的美元流动...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结构突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斐燕
本文采用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美联储QE对采用不同货币政策框架、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管理制度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影响。"货币政策钉住货币供应量+宽松钉住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国家其货币政策应兼顾本国物价水平稳定,同时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对资产价格的逆周期调节,避免出现实体经济紧缩而金融繁荣的现象。"货币政策钉住通货膨胀+浮动汇率+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国家应强化宏观审慎政策对资产价格的调节以应对金融资产泡沫。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皓 许佳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出台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失业率和通胀率达到政策目标,美联储先后加息和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启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产生强烈的溢出效应,不仅引发欧洲银行和英国央行相继采取缩减购买资产规模和加息等相对紧缩性政策,还引发日元套利交易的兴起和汇率的大幅波动,同时导致新兴经济体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资产价格大幅波动、货币贬值、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等严重负面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将引发国际资本从新兴经济体流向发达经济体,导致新兴经济体的流动性减少以及资产价格下跌,促使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另外,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不仅提升了短期利率,而且可能改变投资者风险偏好并提高风险溢价,进而推升其国内的中长期利率,不仅导致发达经济体的真实汇率上升,而且还将增加新兴经济体的债务压力。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将迫使盯住其货币的新兴经济体同样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卫国 兰晓梅
本文通过构建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的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新一轮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溢出效应。脉冲响应结果显示:第一,美国隔夜拆借利率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各项目的冲击均在零轴以下,表明实际联邦基金利率对我国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银行部门的资本流动为负向溢出效应。第二,中美平均汇率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各项目的冲击均在零轴以下,但冲击幅度较美国隔夜拆借利率更大,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银行部门的资本流动有较强的负向溢出效应。第三,美国隔夜拆借利率、中美平均汇率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卫国 兰晓梅
本文通过构建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的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新一轮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溢出效应。脉冲响应结果显示:第一,美国隔夜拆借利率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各项目的冲击均在零轴以下,表明实际联邦基金利率对我国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银行部门的资本流动为负向溢出效应。第二,中美平均汇率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各项目的冲击均在零轴以下,但冲击幅度较美国隔夜拆借利率更大,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银行部门的资本流动有较强的负向溢出效应。第三,美国隔夜拆借利率、中美平均汇率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各项目的冲击幅度总体较小且不断变弱,这与新一轮美联储加息的节奏相对缓和以及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息息相关。因此,中国货币当局应及时关注和监测跨境资本流动,警惕和防范美联储加息对跨境资本流动的不利冲击;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双向浮动弹性,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币汇率预期的稳定,进而缓解汇率波动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斌 雷印如 王健
在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和地缘政治冲突升级背景下,如何实现“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构建适用于央行沟通的中文情感词典,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从中、美央行沟通文本中提取情绪指标,检验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的市场影响和中国央行在防范外部冲击中的重要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除美联储传统货币政策冲击外,美联储沟通情绪也会显著影响中国A股市场,并集中体现为消极情绪的作用;中国央行沟通可以通过释放积极情绪,缓和美联储消极情绪带来的负向影响。此外,机制分析发现,积极的央行沟通情绪能通过信号渠道和协同渠道有效缓解投资者的负向预期、减少投资者分歧,进而促进市场稳定。本研究为防范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斌 雷印如 王健
在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和地缘政治冲突升级背景下,如何实现“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构建适用于央行沟通的中文情感词典,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从中、美央行沟通文本中提取情绪指标,检验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的市场影响和中国央行在防范外部冲击中的重要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除美联储传统货币政策冲击外,美联储沟通情绪也会显著影响中国A股市场,并集中体现为消极情绪的作用;中国央行沟通可以通过释放积极情绪,缓和美联储消极情绪带来的负向影响。此外,机制分析发现,积极的央行沟通情绪能通过信号渠道和协同渠道有效缓解投资者的负向预期、减少投资者分歧,进而促进市场稳定。本研究为防范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