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85)
- 2023(8339)
- 2022(6956)
- 2021(6234)
- 2020(5159)
- 2019(11287)
- 2018(11384)
- 2017(21305)
- 2016(11653)
- 2015(12970)
- 2014(13434)
- 2013(12921)
- 2012(12362)
- 2011(11520)
- 2010(11706)
- 2009(10846)
- 2008(10469)
- 2007(9728)
- 2006(8693)
- 2005(7899)
- 学科
- 济(66752)
- 经济(66688)
- 管理(32799)
- 业(26248)
- 企(21049)
- 企业(21049)
- 方法(20447)
- 数学(17735)
- 数学方法(17576)
- 地方(17336)
- 学(15031)
- 中国(14657)
- 地方经济(12504)
- 农(12161)
- 业经(11718)
- 财(11582)
- 制(11163)
- 体(9826)
- 融(9788)
- 金融(9781)
- 银(9190)
- 银行(9166)
- 行(8899)
- 理论(8803)
- 环境(8259)
- 农业(8054)
- 和(7962)
- 经济学(7463)
- 贸(7416)
- 贸易(7413)
- 机构
- 学院(173956)
- 大学(172950)
- 济(78476)
- 经济(76870)
- 研究(67057)
- 管理(60144)
- 理学(50829)
- 理学院(50193)
- 管理学(49231)
- 中国(49158)
- 管理学院(48900)
- 科学(40429)
- 京(36528)
- 财(35319)
- 所(35113)
- 研究所(31914)
- 农(31660)
- 中心(29354)
- 财经(27700)
- 江(27172)
- 业大(25718)
- 经济学(25255)
- 经(25002)
- 农业(24954)
- 院(24047)
- 北京(22940)
- 范(22431)
- 经济学院(22276)
- 师范(22130)
- 州(21455)
- 基金
- 项目(112773)
- 科学(87652)
- 研究(81072)
- 基金(80884)
- 家(72032)
- 国家(71466)
- 科学基金(59502)
- 社会(52319)
- 社会科(49587)
- 社会科学(49571)
- 省(44560)
- 基金项目(41758)
- 划(37252)
- 自然(37090)
- 教育(36778)
- 自然科(36231)
- 自然科学(36214)
- 自然科学基金(35584)
- 资助(33463)
- 编号(31578)
- 成果(26916)
- 重点(25964)
- 发(25243)
- 部(24473)
- 课题(23368)
- 创(22777)
- 国家社会(22353)
- 性(22062)
- 创新(21485)
- 科研(21039)
共检索到273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归泳涛
在对华“脱钩”政策难以奏效的情况下,美国开始推进“集体韧性”战略,即纠集所谓的志同道合国家构筑排除中国的技术联盟和供应链联盟。日本在这一新的联盟网络中处于关键地位。美日两国在出口管制、外资审查、半导体制造、移动通信网络和数字贸易规则等一系列经济安全政策领域启动了双边及多边合作,迈出了走向经济安全同盟的步伐。但美国的政策服务于本国优先的国内政治和遏制中国的地缘战略,与日本等盟友的立场存在分歧。日本则试图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在安全与经济之间保持平衡。面对经济安全政策、经济民族主义和经济全球化这三股相互竞争的潮流,美日两国都提升了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有可能形成“联手制华”的格局。对此,中国应坚持竞争与合作并重的战略方向,在加强自身竞争力和韧性的同时,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国河 朱彤瑶
文章首先建立中国乡村韧性评价初选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冗余度检验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乡村韧性评价最终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不同赋权法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模型,并对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最后基于组合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乡村韧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依据乡村韧性内涵构建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目标具有一致性;由不同赋权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组合赋权法优于其他赋权方法;各省份乡村韧性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关键词:
乡村韧性 指标体系 组合赋权法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葛汉文
作为二战结束以来实现"自由霸权秩序"设想的关键性政治/军事安排,在过去70年时间里,美国组建和主导的全球同盟体系以确保其在战后国际体系中"首要地位"的实现与巩固为目标,直接服务于不同阶段美国的大战略缔造。冷战结束以来,该体系在进一步扩张同时,其战略价值受到美国战略学界的不断质疑。特朗普执政后,在美国大战略总体调整背景下,美国同盟政策出现较大变动,试图在继续维持对该体系绝对主导、继续享有其战略益处同时,削减自身的投入成本,并极力向其盟国转嫁战略负担。美国同盟政策调整,进一步加剧了同盟体系内部的不和与能力的弱化,未来趋向将直接影响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甚至全球权势结构变动。
关键词:
美国 大战略 同盟 政策 体系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邹纯龙 马海群 王今
[目的 /意义]公共数据涉及大量有关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如何防范和化解公共数据安全风险,正确认识评估这些安全风险,考验着国家和政府公共数据安全管理的智慧,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方法 /过程]结合安全韧性理论提出预警体系、应对体系、恢复体系和成长体系4个模块的公共数据安全韧性治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Vensim PLE进行仿真实验,探索关键因素及组合因素的动态关系。[结果 /结论 ]仿真结果表明,成长体系中的公共数据安全协同制度和公共数据安全技术迭代变量对公共数据安全韧性治理体系影响较大,预警体系、应对体系、恢复体系协同发展对公共数据安全韧性治理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显著,并据此对建设公共数据安全韧性治理体系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公共数据 安全韧性 韧性治理 系统动力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母娜 王征兵
基于陕西、甘肃两省微观调查数据,从冗余性、敏捷性、稳定性、能动性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测度指标,论证了合作经营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明显提高约17.8%,该结论能通过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但合作经营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的影响程度会受到村域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源禀赋的调节。进一步检验发现,合作经营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的正向影响在兼业化水平低、村集体经济收入较高、户籍人口较多的村庄中更为明显。因此,应该因地制宜,逐步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同时应规范集体资产管理,保障组织成员主体性地位,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鲍海君 章笑艺 蒋明利 章鸣
研究目的:由韧性的一般理论切入,从韧性城市内涵的不同维度构建城市国土空间安全体检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研究结果:(1)基于城市安全角度,从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城市交通、社会治理5个维度构建了表征城市安全情况的体检评估指标库;(2)在指标筛选和专家调查的基础上,对指标库中各项指标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进行了量化评估,最终筛选的关键核心指标在实践中能够较好地反映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安全和韧性城市建设的真实情况;(3)依据核心指标体系的指标内涵和在城市国土安全建设过程中的推广应用水平,评价指标被分为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和倡导性指标三大类。研究结论:随着城市国土空间安全建设的完善和发展,管理部门可在强制性指标评估基础上,根据城市自身特点选用倡导性指标,逐步纳入引导性指标,强化实施国土空间安全监测评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爱民 谭家银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粮食体系韧性和数字乡村建设的综合指标体系,实证探究了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升粮食体系韧性,且乡村数字金融和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促进效果在较长一个时间序列上都稳健成立。研究还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流通数字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据此,未来应关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协同,并结合流通数字化改造,以进一步放大数字乡村建设对锻铸粮食体系韧性的作用,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智超 王昕晧 张健 黄绳雄
增强城市韧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回顾我国城镇化历程,城镇化质量并未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升,韧性思维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变既有对干扰及灾害事件的认知,强化灾害防控综合性、系统性和全过程性等方面。展望未来,城市韧性研究不仅要重视评估城市安全防灾能力,而且应加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判。为有效增强城市韧性,应从提高城市生存韧性和发展韧性两个维度入手,健全社区/村庄灾害防控机制,编制城市安全韧性规划,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进而保障新型城镇化有序实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秀平 叶林祥
分析粮食体系韧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采用熵值法、Moran’s I指数、Kernel核密度、空间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体系韧性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提升明显,但整体水平较低,粮食主销区粮食体系韧性较高;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分维度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是风险抵抗能力、创新转型能力和适应调整能力。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多数省份位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空间集聚程度逐渐降低。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但极化效应较弱;相邻地区空间滞后水平的提升能够增加本地区向上转移的概率。中国粮食体系韧性的区域差异明显但存在一定的收敛趋势,组间差异及超变密度是粮食体系韧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妍霏 叶举 曹杰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金融如何影响我国粮食体系韧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粮食体系韧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中、西部地区粮食体系的韧性有着更为显著的提升作用;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政府支持、金融监管能够显著增强数字金融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效应。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针对粮食体系韧性变化特点,充分释放数字金融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潜力;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异质性特点,因地制宜地扶持数字金融发展;适度、有效监管,科学引导数字金融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镜淳 穆月英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抓手,集体经济薄弱村更应主动有效应对风险,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因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脆弱性治理转向韧性建构对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韧性建构,基于系统韧性理论,构建了“资源—主体—效能”分析框架,分析蒲县化风险为机遇建构新型集体经济韧性的案例。结果表明:一是资源韧性建构,依靠外部推力、内部激励、集聚强化和价值实现抵御风险;二是主体韧性建构,以多元主体协同适应系统结构变化;三是效能韧性建构,凭借双重属性的平衡兼顾引领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内生逻辑贯穿于韧性建构的各个阶段,而内生逻辑要求主体的中介逻辑来更好地适应外部变化,效能的实现逻辑则显示出内生逻辑和中介逻辑的兼容性,即韧性系统的更新能力。本文还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韧性建构链接到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中,提出经验参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松青 霍学喜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双重缺失,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借鉴美、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从拓宽融资供给渠道、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法规三方面建设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供给 信用担保 融资保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骏川 周世昕 李璨
[目的]测算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刻画其时空演变规律,为统筹协调全国粮食体系韧性发展提供决策建议。[方法]基于我国31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ArcGIS、莫兰指数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总体水平、区域差异、时间演变、空间关联等特征进行深入剖析。[结果](1)从整体上看,我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稳步上升,绝大多数省份粮食体系抵抗风险的能力有所提升。(2)从区域差异来看,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体系韧性强弱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内部差异正在加剧。四大经济区域粮食体系韧性强弱为中部>东北>东部>西部,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其中东部地区的差异及贡献度均最大。(3)从时空演变来看,近10年除陕西由中度韧性下降为较低韧性水平外,其余省份粮食体系韧性总体“向好”演进。(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当前表现为HL型集聚省份较少,HH型、LH型和LL型集聚省份分布较为均匀。[结论]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时空分异特征明显,要推动粮食主产区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发挥更大作用、提升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促进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夯实西部欠发达地区粮食产能基础,以缩小区域间粮食体系韧性差距,切实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丰 唐月 林超然
基于元治理视阈分析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韧性,有助于拓展和完善科技创新治理的研究视野和理论体系,亦可为检视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新的视角。鉴于当前学界关于该论题的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重点围绕元治理视阈下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韧性的概念建构展开分析。首先,结合系统经济学相关观点,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标和治理工具4个方面梳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而,通过分析元治理的运行逻辑,从理论、实践和历史经验3个维度论述元治理之于我国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性。最后,从社会生态韧性的概念出发,通过解析元治理视阈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韧性的主要面向,构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韧性的概念模型。后续研究从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韧性发展机理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治理体系的要素和结构对韧性的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家国 许浩楠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暴露我国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严重威胁我国国家产业安全,如何构建全球供应链韧性体系以抵御外部挑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我国供应链韧性建设指明了路径。在厘清新挑战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格局构建供应链韧性闭环循环路径。以基础创新为开关形成“动态迭代”的内循环供应链韧性建设路径,以“三力协同”为源泉推动外循环供应链“四位一体”的韧性建设,设计“一体两翼”路径实现联动韧性建设。根据战略路径的规划,提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内而外”的中国式供应链韧性建设的对策建议,在全球碎片化趋势下部署中国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