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1)
2023(2121)
2022(1765)
2021(1796)
2020(1382)
2019(3164)
2018(2798)
2017(5204)
2016(2972)
2015(3318)
2014(3145)
2013(3236)
2012(3155)
2011(2856)
2010(3049)
2009(2847)
2008(2898)
2007(2827)
2006(2586)
2005(2422)
作者
(8411)
(7171)
(6991)
(6912)
(4463)
(3335)
(3107)
(2613)
(2585)
(2582)
(2455)
(2394)
(2341)
(2340)
(2328)
(2130)
(2080)
(1956)
(1898)
(1861)
(1832)
(1720)
(1714)
(1659)
(1640)
(1602)
(1535)
(1474)
(1415)
(1382)
学科
(11384)
(10514)
经济(10494)
财政(9555)
管理(8385)
(7982)
(7653)
(5415)
(5322)
企业(5322)
中国(5179)
(4240)
教育(3878)
(3775)
农业(3524)
理论(3440)
(3368)
收入(3346)
地方(3228)
(3223)
方法(3104)
(3003)
体制(2901)
及其(2823)
(2803)
制度(2801)
业经(2714)
政策(2676)
方针(2513)
(2501)
机构
大学(46966)
学院(45519)
(17024)
经济(16634)
研究(15806)
(15106)
管理(12889)
中国(12029)
理学(10399)
理学院(10227)
管理学(10034)
管理学院(9936)
(9621)
科学(9455)
财经(9103)
(8377)
(8238)
师范(8190)
(8108)
(7666)
研究所(7211)
中心(6650)
师范大学(6575)
财经大学(6448)
(6321)
北京(6232)
(6200)
财政(6117)
经济学(5973)
(5739)
基金
项目(24385)
研究(20462)
科学(18563)
基金(16875)
(14064)
国家(13874)
社会(12992)
社会科(12170)
社会科学(12167)
科学基金(11352)
教育(9931)
(9397)
成果(8963)
编号(8726)
基金项目(8363)
(7904)
课题(6608)
资助(6567)
(6272)
(5892)
重点(5625)
(5557)
国家社会(5503)
自然(5469)
(5413)
(5405)
阶段(5392)
项目编号(5364)
自然科(5329)
自然科学(5327)
期刊
(24559)
经济(24559)
研究(19908)
(14161)
中国(11756)
教育(9148)
学报(8908)
大学(7031)
(6568)
科学(6554)
学学(6426)
财经(6394)
(5504)
(5005)
财政(5005)
管理(4941)
(4627)
金融(4627)
经济研究(4107)
农业(3998)
问题(3473)
业经(3339)
(3263)
技术(3097)
(3093)
图书(3067)
社会(2593)
书馆(2561)
图书馆(2561)
财经大学(2380)
共检索到79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京霞  
《离骚》是一首抒情长诗,是一部悲剧文学作品,是诗人屈原对美政困境进行审美把握的艺术结晶。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表明悲剧文学是人类对自身悲剧处境进行自我意识的一种审美形式。只有当人类悲剧成为人类自我意识,自我体验的对象,并呈现出完整的感性表现形态时,才会出现悲剧文学作品,才会产生成熟的文学悲剧意识。深深地体味《离骚》这首抒情悲诗,便会发现生成于诗中的深沉的文学悲剧意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守君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体制宏伟、意蕴丰厚而深刻的政治抒情长诗。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屈原的美政理想∶推崇往古的尧、舜、禹、汤、文、武之治,主张"有德在位",建立"以民为本"的"德政";改革贵族特权制度,主张"举贤授能";主张变法革新,实行"法治"。屈原主张的德政与法治,二者并非矛盾,恰恰表现出他作为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理  
中国草原正在从"公地的悲剧"向"围栏的陷阱"发展,牧民一方面看到围栏造成的种种危害,而另一方面家家户户又身不由己地被迫围栏草原。本文分析了这种困境的根源,认为在目前不完善的管理制度环境下,草原退化是理性经济人抢占草原的饲草和水资源等无主租值行为的必然均衡结果,而其解决措施不是鼓励围栏到户,而是多样化的地方社区自主治理。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育  梁爱民  
悲剧通过矛盾冲突所展开的生命叙事,不仅昭示了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同时也凭借其对死亡和痛苦的修辞性叙述,激发了悲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引导审美主体追求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超越。审美主体与悲剧的精神生命所进行的生命对话,建构了生命意义,确认了生命在场的价值。这种生命的主体间性,具有建构完整人格,致力于生命统整的意义。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任志伊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光辉名字,不仅在祖国大陆、台湾和港澳地区已是家喻户晓,在东南亚以至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他的高尚品德和不朽诗篇,为世界人民广为传颂。屈原于公元前340年诞生于湖北秭归县,自幼勤奋好学,知识丰富,胸怀大志,21岁到京城郢都谋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小雨  
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典型的边缘人物,就地理环境而言,卫家山、鲁镇、贺家墺均对其有不同程度的排异,而不得祭祀与捐门槛的失败又使她无法同魂灵沟通,使她陷入死生不明的窘境,与此同时,上层乡绅的诘难、底层平民的鄙弃和同为他者的冷漠也为祥林嫂的悲剧添上一层阴影。文章以他者为题,从地理位置、生死轮回、阶级分布等视角简论文化情境中"异者"们的生存境况。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冷成金  
中国主流文化以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为价值建构的原初动力和逻辑起点,以"人能弘道"式的自证为价值建构的基本方式,以悲剧意识的兴起作为建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保障机制,从而建构起指向审美超越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以最本真、自然的生命与世事人生、社会历史、宇宙自然展开对话并进行追询,其诗歌的悲剧意识表现为在悲剧真相中深情地追询,追询自然、仙、梦中的精神乐园而不得的悲剧感,用"酒"来激发和超越悲剧意识,在怀古中抒写浓郁的历史悲剧意识以及由对生命存在的清晰感受而产生的生命悲剧意识,对展示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具有典型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09年10月12日,诺贝尔基金会宣布,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经济学及公共和环境事务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奥利姆·E·威廉森,以表彰他们对经济管理行为的卓越分析。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汉斯-维尔纳·辛恩  曹慧  
截至2015年3月,希腊已经从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中央银行的救助计划中获得了总额3250亿欧元的援助,但其经济状况却并未得到改观。本文对希腊债务危机的救助计划及其绩效进行了评估,认为当前希腊经济已经陷入"荷兰病",救援资金的流入无助于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文章还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前景和当前危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晓高  
宇宙、社会、人生、人性和生命等内在自相矛盾的悖论性存在决定了悲剧性体验的悖论性存在,其表现形态是矛盾体,文学艺术中表现在人物性格、心理、环境、氛围、情节、结构、主旨、手段与目的、动机与效果、时代文学主题等方面。悲剧性的悖论性特征的哲学基础是对话哲学而非斗争哲学,展现了各因素存在的合理性,推动了作品内容的发展,显现了世界和人性的真实、复杂和深邃。悲剧性的悖论性特征的心理活动机制是二难心理,是人兼得而不遂却仍追求完美的复杂心理。悲剧性的悖论性特征启发我们,文学艺术要表现高度的真实,要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和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就要强调悖论性内在各方的绝对性、鲜明性、坚定性和各要素之间的对话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侠  
随着电视剧《解密》的播出,麦家的"风"系列谍战题材小说悉数被改编为电视剧。从命运悲剧到性格悲剧,再到意志悲剧,"麦家式"英雄创造了特定历史境遇里挑战极限的生命奇观,其鲜明的个性及跌宕的命运,挟带着一股抵御世俗庸常的激越力量,涤荡人心。就改编品质而言,《暗算》《风语》因成功塑造个性化英雄形象,准确传达麦家谍战传奇外衣包裹下的"生命诗学"美学意涵而更胜一筹。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晓峰  
“反公地悲剧”是与“公地悲剧”对应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悲剧”的产生也与产权的界定有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并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 ,很多领域都由于产权的支离破碎而带有明显的“公地”特性 ,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反公地悲剧”。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 ,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模式重新整合产权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避免“反公地悲剧”的重演。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明录  
在艾丽斯·门罗的作品集《逃离》的8个短篇故事中,死亡意象频频出现,包括自杀、他杀、意外身亡和自然死亡。《逃离》呈现的死亡世界,隐喻无可奈何的人生、极具病态的社会、不和谐的两性关系和残酷的暴力。这些死亡意象隐藏着门罗的人生态度,是门罗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从容  
现实生活中公共物品广泛存在 ,“公共的悲剧”时有发生 ,“搭便车”现象也不乏出现。但实验经济学证明 ,“搭便车”现象并非无处不在 ,“搭便车”也有可能存在逆向选择。虽然“外部性”和“搭便车”是导致“公共的悲剧”———公共物品经验不足的重要原因 ,但不是导致公共物品短缺的根本原因。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和公共物品的“政府失灵”可能是造成公共物品短缺更为关键的原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三勋  王宏武  李智强  
运用“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理论,分析了高校校办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难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难等现象的根源,指出了校办产业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产业管理体制、加强资产委托管理及完善学校产业投入撤出机制等校办产业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