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43)
2023(5389)
2022(4616)
2021(4234)
2020(3436)
2019(7106)
2018(6957)
2017(12949)
2016(6825)
2015(7124)
2014(6569)
2013(6127)
2012(5226)
2011(4820)
2010(4704)
2009(4594)
2008(4037)
2007(3400)
2006(2955)
2005(2616)
作者
(17021)
(14243)
(14196)
(13431)
(8888)
(6758)
(6424)
(5431)
(5264)
(4839)
(4835)
(4725)
(4457)
(4353)
(4313)
(4281)
(4249)
(4241)
(4212)
(3960)
(3499)
(3341)
(3313)
(3256)
(3241)
(3099)
(3038)
(3019)
(2861)
(2782)
学科
(26861)
经济(26837)
管理(18816)
(15195)
(12759)
企业(12759)
地方(9932)
方法(8501)
中国(7152)
数学(7143)
数学方法(7039)
(6843)
地方经济(6633)
业经(5981)
(5589)
(5391)
环境(5119)
农业(4689)
理论(4391)
(4326)
贸易(4324)
(4294)
(4129)
(4013)
(3864)
(3682)
金融(3681)
(3583)
财务(3574)
财务管理(3570)
机构
学院(87364)
大学(84034)
(32331)
管理(32036)
经济(31553)
研究(28340)
理学(27893)
理学院(27523)
管理学(26936)
管理学院(26776)
中国(20841)
科学(18299)
(16981)
(14491)
(13648)
(13528)
师范(13423)
中心(13208)
(12985)
研究所(12501)
财经(11691)
(11483)
业大(11307)
(10859)
(10777)
师范大学(10673)
(10543)
技术(10138)
北京(10131)
经济学(9655)
基金
项目(62210)
科学(50041)
研究(47334)
基金(44333)
(38555)
国家(38258)
科学基金(33334)
社会(30434)
社会科(28852)
社会科学(28849)
(25735)
基金项目(23398)
教育(21926)
(21469)
自然(20694)
编号(20390)
自然科(20227)
自然科学(20223)
自然科学基金(19811)
资助(16714)
成果(15679)
(14844)
重点(14549)
课题(14059)
(13562)
(12850)
创新(12652)
国家社会(12542)
项目编号(12484)
(12386)
期刊
(37342)
经济(37342)
研究(23899)
中国(16035)
教育(12296)
学报(11810)
科学(11694)
管理(11381)
(10985)
(10768)
大学(8780)
学学(8163)
业经(7798)
农业(7729)
技术(7342)
经济研究(6500)
(6370)
金融(6370)
财经(5152)
商业(4914)
资源(4802)
(4493)
图书(4395)
职业(4277)
科技(4210)
问题(4202)
(4045)
(3894)
论坛(3894)
(3860)
共检索到123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岳洋  
伯林特的“消极崇高”(negative sublime)概念,关注到美学与后工业社会转型中人类生存境况间的关系,提请人们注意矛盾冲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从根本上来说,伯林特对美学重要范畴“崇高”所作的新阐释,更侧重于从语用学角度将其价值意义与当代美学反思联系起来,使得“崇高”的语用发生了流变。即便如此,这一新阐释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误用风险,由于伯林特过于强调对理性主义美学的批判,容易使读者流于对个体感知审美向度的片面理解,从而使得对“崇高”的语义解释有可能偏离主流传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所指涉的意义世界产生消解。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展立新  
利奥塔(J-F.Lyotard,1924~1998)是后现代主义教育学的核心人物。他主要关注的对象是知识生产状况,而大学被认为是知识生产的中心机构,所以其论著可以被当做高等教育理论来对待。他针对知识生产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公正性等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影响至深,至今不失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利奥塔思想多变,最后一次转折以《歧论》(The Differend)(1983)的出版为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肖浩辉  
今年是尹世杰教授90诞辰,尹老80诞辰时,我写过一篇文章全面评介了他的消费经济思想。事过十年,又有许多新进展、新成果,着实令人钦佩。今天我想从两个视角表达我对他的敬意。一是讲他对消费经济学的卓越贡献。用卓越贡献四个字表达他消费经济学的成就,一点也不为过。他的卓越贡献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消费经济学的创立者。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消费这个环节的认识是不够的,有的人甚至把它看成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才勇  
崇高论美学是西方美学史古典时期的产物,罗马帝国时最初提出,十八世纪时理论成型最终落定。表面看,这个美学理论与此后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开始出现的现代艺术没有什么关联,简单的时间逻辑也会拒绝这种关联,事实上,迄今也很少有人去言说这样的关联。但是,从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历史对应出发深入到崇高论美学的内里不难发现,这个理论表面上在述说着另一种美,一种不同于优美的崇高美或壮美,同时也在述说着另一种艺术,一种不同于希腊时期和谐为准的非和谐艺术。这种非和谐艺术的鲜明形态出现在十九世纪中以来的现代艺术中。据此,崇高论美学有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勇  康欢  林旭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既是"双高计划"的题中之意,更是助力"双高计划"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关系耦合交错,从"整体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彰显出"闭环逻辑"和"多主体契合逻辑"两大逻辑关系。在厘清高职院校与专业群建设融合联系的基础上,以核心功能为轴心,以教学群体、公共部门和私人组织为支点,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功能价值体系。倡导以本原路径、信息路径、联动路径和保障路径等多维路径作为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突破点,从而实现"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理性转型的高效衔接。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安建民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其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而经济是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构建社会并维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经世济民,科学精细"是财政宗旨、职能、人文等全部内涵的集成和概括,是区别其它行业的显著标志,也是独具财政特色的崇高境界。"经"和"济"是理财的方略和过程,"世"和"民"是服务的对象和目的,"经世济民"包含了为国理财、为民服务两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财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平乔  
将"反崇高"认定为第三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在第三代诗人以冷抒情的笔调对世俗生活的描写和他们极具个性化的生命意识里,同样包含有他们对历史、现实、人性深刻的思考,仍然洋溢着忧患意识与拯救意识相交织的崇高。这种崇高包孕在壮美图景的描绘、"凡俗"生活的展示、神性写作的坚守中,体现在对刚毅人格的阐扬、对不幸生命的悲悯、对永恒精神的仰望。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于鸣镝  
把文献信息物化成物质文明是图书馆的崇高使命于鸣镝Abstract:ADocumentaryinformationisakindofknowledgeablematterandthelibraryisthecenterofdocumentaryinfo...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曹永国  
古典学术研究历经追求真知、正义与全德实践的学术奠基,转入内在理想自我实践的学术志趣,达致超验性信仰之光的学术虔诚。这是一种由外趋内的追求崇高的精神阶梯与学术逻辑。它确立了学术研究的古典传统,捍卫了学术伦理的绝对价值。在此,学术研究表达一种照看自我的精神志气,一种追求真理、成就崇高的精神修炼和精神境界,意在将自身提升到一个宏伟的世界视域。这是一种存在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学术生活方式,它将追寻真理和自我理想及其实践统一起来,即学术研究是研究者自我生命的神圣追求。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宋士杰  赵宇翔  朱庆华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同时也使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必须充分考虑可信度问题。国际iSchools运动衍生出的iField学科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代表,也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信息相关学科有一定交叉。iField视域下的可信度研究涉及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本文梳理过去二十余年间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首先,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对可信度研究进行溯源;其次,基于技术环境与社会环境变迁的双重视角解析可信度研究的主题演化逻辑,总结可信度研究在Web 1.0、Web2.0、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四个标志性阶段的研究重点与难点,并提炼出可信度研究的主题演化框架;最后,从概念内涵拓展、研究方法革新、可信度话题延展等角度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前沿展望。本文希望厘清可信度研究的发展脉络,推动可信度研究的进一步拓新,为未来网络信息资源治理实践提供参考。图1。表3。参考文献1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屠莉娅  
21世纪以来,核心素养驱动下的课程与教学变革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从过去相对抽象的变革理想转化为更为具体的育人目标与育人框架。2017年高中阶段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方案与标准的颁布,描绘了中国十二年一贯的核心素养驱动的育人新图景,推进着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的深层次转型。无论是政府的教育战略、教育领域的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场域的教育行动,都意识到一种无可回避的教育转型现实。“我们虽然无法预测未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华亦雄  周浩明  
"洋家乐"受热捧的现象引起了不同领域研究学者的探讨,文章试图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洋家乐"环境设计进行解读,分析其成功塑造可持续环境的原因,及其对当代环境设计的启示。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邓李君  何燕  杨文建  
[目的/意义]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分析现有图书馆空间再造需求,指出基于美学与体验营销视域的空间再造策略,为相关的图书馆空间再造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收集和整理现有空间再造研究中对于美学与体验营销理念的研究,结合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自身因素、用户因素和相关因素,构建基于美学和体验营销视域的图书馆空间再造策略。[结果/结论]适合用户需要并满足其审美要求的空间设计才能有效提升空间服务效果。图书馆需要在美学与体验营销的基础上进行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再造、功能空间再造和主题活动元素布置,以满足用户对图书馆不断变化的空间服务需求来推动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变革。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玉鸿  
民生权利的界定及研究,在国内已有不少成果,但仍需作进一步的辨析与界定。民生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社会权,仅为积极权利,其还具有消极权利的属性;民生权利并非是只能由国家和社会辅佐下才能实现的权利,权利的主体既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也包括特定场景下的弱者;个人对自己的民生幸福同样承担重要的责任。对民生权的界定,须遵循法学方法论上有关概念的给定准则,并注意其与其他权利形态的差异。总体而言,民生权是人们在保全自我、经营生计基础上实现幸福生活的权利,“民生”“自然权利”“幸福生活”是理解这一概念的主要切入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强  
本文从2008年SNA对福利概念的使用特点出发,逐一分析近代福利经济学兴起以来相关研究文献中主要使用的福利术语及其区别,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探讨福利概念的使用规范及在SNA中的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