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02)
2023(2933)
2022(2397)
2021(2385)
2020(1963)
2019(4281)
2018(4348)
2017(8668)
2016(4792)
2015(5218)
2014(5130)
2013(5359)
2012(4938)
2011(4652)
2010(4850)
2009(4593)
2008(4472)
2007(4246)
2006(3997)
2005(3414)
作者
(13489)
(12167)
(11515)
(11017)
(7038)
(5822)
(5024)
(4699)
(4458)
(4055)
(4045)
(3779)
(3637)
(3612)
(3611)
(3549)
(3422)
(3338)
(3230)
(3103)
(3053)
(2975)
(2964)
(2940)
(2830)
(2728)
(2677)
(2508)
(2490)
(2485)
学科
(43327)
农业(28705)
(23421)
经济(23392)
(22358)
业经(10436)
农业经济(9561)
(8834)
农村(8828)
(6914)
土地(6648)
(6479)
劳动(6479)
农业劳动(6279)
发展(6131)
(6128)
人口(6062)
收入(5868)
动力(5745)
劳动力(5727)
(5716)
农业人口(5680)
地方(5610)
分配(5534)
管理(5507)
中国(5432)
建设(5355)
及其(5301)
方针(5263)
方法(5248)
机构
学院(70951)
大学(64477)
(38328)
(32596)
经济(32054)
农业(28835)
管理(27434)
研究(24725)
理学(24247)
理学院(24066)
管理学(23670)
管理学院(23574)
中国(20673)
业大(19915)
农业大学(17345)
科学(15394)
(13519)
(13091)
中心(12731)
(12710)
经济管理(11980)
研究所(11797)
(11529)
(10829)
(10709)
(10438)
科学院(9615)
发展(9606)
(9595)
(8808)
基金
项目(47266)
研究(37206)
科学(37055)
基金(33762)
(29073)
国家(28670)
(24403)
科学基金(24245)
社会(24164)
社会科(22321)
社会科学(22316)
(20543)
基金项目(18478)
编号(17284)
(15322)
教育(14782)
自然(14188)
自然科(13805)
自然科学(13804)
自然科学基金(13554)
成果(12905)
资助(12512)
(11942)
(11721)
农业(11067)
(10862)
(10788)
课题(10289)
发展(10082)
(10028)
期刊
(46892)
(44367)
经济(44367)
农业(31644)
中国(17438)
研究(17435)
业经(15255)
(13562)
农业经济(12986)
农村(12585)
(12585)
学报(12415)
科学(12024)
大学(10325)
学学(10207)
(9686)
金融(9686)
农村经济(8522)
问题(7430)
世界(6889)
(6662)
经济问题(6549)
社会(6039)
(5887)
社会科(5714)
社会科学(5714)
业大(5435)
农业大学(5251)
技术(5210)
资源(4985)
共检索到108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丽  王宇雄  赵鹭  
日常生活是美好生活产生的源泉,将美好生活转化为农民日常生活的新秩序,这既是美好生活的实践要求,又是新时代农民日常生活新秩序建构的重要向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和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等特点。农民日常生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的紊乱,即农民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使农民社会关系紧张、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使农民价值观念冲突、农民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使农民日常生活规范难以革新。以美好生活为指向重建农民日常生活秩序,当以美好生活的关系理性重构农民社会关系、以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重塑农民价值观念、以美好生活的道德旨归重树农民生活规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丽  王宇雄  赵鹭  
日常生活是美好生活产生的源泉,将美好生活转化为农民日常生活的新秩序,这既是美好生活的实践要求,又是新时代农民日常生活新秩序建构的重要向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和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等特点。农民日常生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的紊乱,即农民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使农民社会关系紧张、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使农民价值观念冲突、农民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使农民日常生活规范难以革新。以美好生活为指向重建农民日常生活秩序,当以美好生活的关系理性重构农民社会关系、以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重塑农民价值观念、以美好生活的道德旨归重树农民生活规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晓辉  刘亚荣  赵延安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对241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发现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家庭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状况、社会支持网络、乡土情结及身份认同的影响,而身份认同在家庭经济收入和乡土情结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积极的中介效应。市民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和缓解因经济收入低、乡土情结浓厚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建议城镇化建设中应注重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保障,并从心理层面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丁智萍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嘉兴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2004年到2022年连续19年位居浙江省首位,农民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基础的物质文化需求,上升到了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美好生活需求是嘉兴市农民积极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农民美好生活需求主要包括: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工作稳定体面、收入满意、卫生医疗服务便捷、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舒适宜人、养老服务配套齐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等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嘉兴市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现状与存在的差距,提出通过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积极性,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力军的策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一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指出,科学发展经历了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阶段,实际上也到了需要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生活科学阶段,这其中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生活科学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科学的发展理应给予高度重视。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党的十八大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在"五有"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实施民生工程,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作出的战略决策。从2007年开始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887亿元,年均增长48.4%,受益人口逐步覆盖到6000多万人,人均受益近3000元,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学有所教基本实现。各级财政累计投入453.7亿元,从四个方面推动了学有所教。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家彬  
过去一年,按照"北京电控"的战略部署,以牡丹集团为核心,联合北京益泰集团、北电科林公司,共同组建了"北京电控信息服务产业平台"。这标志着牡丹集团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本人有幸担任了平台建设负责人和三家企业的董事长,同时愈发感到人才、价值、创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平台继续坚持以技术进步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党新民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如何响应这一变化,是值得企业思考的战略课题。一、企业需要顺应时代定义美好生活改革开放后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制造"生产了与城市生活配套的绝大多数产品,而且拥有全球第一的规模。如今,我们的重点不是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龙  
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这些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林业的影响也将是深层次、全方位的。我们要抓住机遇,科学谋划,全力推进,促进林业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进  柳海民  
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学金  
幼儿园作为正式的次级社会化的机构,在儿童社会性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观察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过渡期之内的文化传递与人性转变是儿童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本研究以北京一所民办幼儿园为田野调查点,以2~3岁的托班幼儿为观察对象,探究托班幼儿群体秩序建立的过程与机制。通过描述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最初一段时间内的生活图景,重点呈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实践。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对托班幼儿使用的管教模式,包括行动的程式化、物人互拟转换、多感官并用训练、食物统驭术等,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一种良好的群体秩序。经常发生的幼儿争夺玩具的过程,实际上是幼儿认识、试图挑战并接受交往原则的过程。幼儿围绕礼物表现出的展示、赠礼、回赠、交换等行为,恰恰是其中心性的失落、重新认识自我和建立社会关系的表现。延续涂尔干的整体主义观念,幼儿积极融入群体秩序有利于他们收获各种新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托班幼儿的成长过程是一种权力技术与自我技术综合运作的过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小琼  
岁月嬗递,光阴荏苒。值此新年岁首、一元复始之际,我们向一贯关心、支持本刊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广大读者、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真挚的问候与祝福。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幸福安康!2008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宜勇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这既是历史性的机遇,也面临历史性的挑战。在未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过程中,我们党必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协商共治,才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总之,基于满足全体人民美好生活建设,既要实现市场决定的纳什均衡,又要实现社会改进的帕累托效率。一、根本立场: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丁雪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逻辑应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契合,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阐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能夯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学理阐释,亦能为推动人民美好生活实现提供进路。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庞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商业活动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途径,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商业顺应人民意愿,汇聚改革开放,合乎时代潮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美丽商业。商业主体通过商人之美、商品之美、商德之美、经营管理之美、科技之美、环境之美和观念之美营造美丽商业。美丽商业建设不仅需要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尤其是政府的监管和推动。亟须法治先行,深化改革,加强诚信建设,健全完善品质监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