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92)
2023(14389)
2022(12630)
2021(11854)
2020(9830)
2019(22433)
2018(22175)
2017(42680)
2016(23425)
2015(26150)
2014(25978)
2013(25578)
2012(23470)
2011(20788)
2010(20731)
2009(19012)
2008(17970)
2007(15378)
2006(13415)
2005(11356)
作者
(64976)
(53604)
(53359)
(50963)
(34453)
(25940)
(24401)
(21075)
(20720)
(19118)
(18864)
(17988)
(17067)
(16724)
(16667)
(16267)
(16212)
(15938)
(15509)
(15241)
(13272)
(13064)
(12874)
(12429)
(12011)
(11976)
(11887)
(11844)
(10812)
(10729)
学科
(92420)
经济(92322)
管理(62616)
(55202)
(45340)
企业(45340)
方法(39670)
数学(33647)
数学方法(33250)
地方(26697)
中国(26217)
(25191)
(20756)
业经(20713)
(20245)
农业(16954)
理论(16165)
环境(16122)
(15632)
(14721)
贸易(14711)
(14170)
(14091)
地方经济(13462)
教育(12955)
技术(12818)
(12484)
(11755)
财务(11690)
财务管理(11670)
机构
学院(316348)
大学(315940)
管理(125533)
(117489)
经济(114531)
理学(109153)
理学院(107768)
管理学(105760)
管理学院(105187)
研究(104958)
中国(75646)
科学(68591)
(68490)
(52391)
(51750)
(49865)
(48697)
中心(48251)
研究所(47576)
业大(47409)
(46341)
师范(45940)
北京(42375)
财经(42326)
(39181)
(38777)
(38319)
农业(38007)
师范大学(37306)
经济学(34089)
基金
项目(226062)
科学(177528)
研究(166404)
基金(161871)
(140432)
国家(139235)
科学基金(120086)
社会(103810)
社会科(98119)
社会科学(98093)
(89807)
基金项目(87586)
自然(78306)
自然科(76396)
自然科学(76380)
教育(75755)
(75253)
自然科学基金(74936)
编号(69890)
资助(64861)
成果(55734)
重点(50541)
(49097)
(48235)
课题(47717)
(46520)
创新(43306)
科研(42756)
项目编号(42168)
国家社会(41642)
期刊
(130505)
经济(130505)
研究(90550)
中国(59283)
学报(49417)
科学(46409)
(43652)
管理(43177)
教育(38978)
(38206)
大学(36757)
学学(34288)
农业(30692)
技术(26913)
业经(22970)
(22742)
金融(22742)
图书(21051)
经济研究(19715)
财经(19014)
问题(18203)
资源(17432)
(16188)
科技(15765)
(15446)
(14931)
理论(14792)
现代(14605)
(14604)
书馆(14582)
共检索到455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庞亚婷  陈波  
[目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载体之一,研究其空间肌理有助于回应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美学的更高和更新追求。[研究设计/方法]以武汉市“长江文明之心”为研究案例,使用地理位置数据定量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解构其空间肌理的宏观布局与微观感知。[结论/发现]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在主体性、可达性和公共性三方面达到了价值统一,公共文化空间主体对空间的具体功能和感知虽存在差异,但对肌理要素、空间美学和景观等需求是高度一致的;可基于CDTA模型,通过空间营造的手段提升公众的生活品质与内涵。[创新/价值]创新性地使用CDTA模型对公共文化空间进行解读,并从“物质—精神”“需求—供给”“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对公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回应之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衣永红  孙晶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环节,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乡村文化振兴根本上是要对乡村文化生活进行建构,因此要努力挖掘乡村生活的故乡文化、民风文化和生态文化意蕴。其着力点一方面是向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中寻找资源,另一方面是基于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引领乡村文化生活新风尚。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烁  
马克思正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吸收、借鉴人类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成果,并且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频频活跃在我们身边,需要正确解读马克思正义观,并以此指导社会发展,为解决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罗萍  
[目的/意义]聚焦“附近”视域下城市书房建设实践,结合用户需求,讨论城市书房建设方向,助益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研究设计/方法]引入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概念,总结城市文化生活面临的困境,提出城市书房建设需要关注的用户需求,讨论武汉城市书房创新路径。[结论/发现]城市书房建设需要关注用户可知感、生态性、参与感需求,以鲜明特色主题增强书房辨识度,通过构建活动场景,强化沉浸式体验,以集聚趣缘群体的方式提升用户粘性,并吸纳社会力量撬动各类资源投入,从而促进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创新/价值]将社会学“附近”概念引入图书馆界,从城市书房用户需求视角,以武汉市创新实践为例,为城市书房建设提供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罗巧灵  李志刚  周婕  
本文首先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空间建设至关重要;然后分析国内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适应性,提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的两大趋势为生态用地功能化及城乡统筹发展:最后在分析武汉市生态控制区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引导的思路:一是统筹规划,建立产业·镇·村体系;二是加强管治,坚守生态底线;三是政策支持,促进生态功能发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罗巧灵  李志刚  周婕  
本文首先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空间建设至关重要;然后分析国内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适应性,提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的两大趋势为生态用地功能化及城乡统筹发展:最后在分析武汉市生态控制区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引导的思路:一是统筹规划,建立产业·镇·村体系;二是加强管治,坚守生态底线;三是政策支持,促进生态功能发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婕  邹游  
围绕空间生产理论的三个核心论题——空间的资本化属性、空间的同质化导向及空间的政治性,以武汉市三处典型的城市更新项目为例,利用城市开放数据进行问题识别,从核心论题视角对空间生产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在当代中国城市空间建设过程中,存在空间资本化导致的非均衡博弈、空间同质化导致的人文性缺失、空间政治性导致的大拆大建等问题;在城市空间再开发过程中,应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重视空间的文化属性,多系统、多层次综合论证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以削减空间生产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吴小路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省会城市,在政治、经济、人口各方面相较于其他省内城市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但作为一个核心城市并没有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本文通过研究武汉市的红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武汉市发展红色文化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在文化认同中的优势作用,增强武汉市的文化软实力,将红色文化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中部六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部崛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会访  屠正伟  彭然  杨永兰  孙丛毅  
论文基于CAS理论,以武汉市主城区28个典型公共空间的居民拜访热度与周边8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分析在城市公共空间复杂适应性系统中公共空间及其周边公共设施的相互适应性特征,提出“主体自我优化、适应关系优化、多单元协调优化”的适应性提升策略,并为所研究的28个典型公共空间中活力欠佳的公共空间提出适应性提升策略的运用方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传胜  孙小伍  李建海  
内河岸线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专门的评价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区域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研究方法已经从定性发展到定量,并引进了GIS手段。论文首先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将岸线评价分为质量分等评价、适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3种类型,概括为评价单元的划分、单项指标的评价和综合质量分等3个步骤。之后,论文以自然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武汉市域长江干流岸线的建港自然条件评价的实例,系统探索了运用GIS方法评价岸线资源的一般程序,将其分为:数据准备、建立数据库、评价实施、成果输出4个步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祚  谭术魁  
城市湖泊滨湖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城市湖泊的开放性和可进入性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结合相关湖泊保护控制指标和实地调研成果,以拥有丰富湖泊景观和漫长滨湖岸线的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城市中心城区典型湖泊,分析了湖泊开敞程度现状和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规划管理的缺失和盲目的房地产开发严重影响了湖泊保护和滨湖空间的开放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提出,滨湖空间利用必须坚持公共性原则、空间正义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协调湖与人之间的关系。
[期刊] 求索  [作者] 闵学勤  
伴随中国城市化率的过半,城市更新潮由欧美来到中国。与大规模自上而下、一度备受诟病的西方城市更新不同,中国正在悄然上演由社区包围城市、由社区引领城市的小尺度更新模式,其中聚焦空间美好、文化再造和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走上了一条以小见大、由内而外的城市更新路线。一旦解决参与社区营造的动机问题、路径问题和评估问题,社区营造不仅可能带来个体及社区的美好生活,经由此通往美好社会亦可预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龙  
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这些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林业的影响也将是深层次、全方位的。我们要抓住机遇,科学谋划,全力推进,促进林业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静雅  陈可石  邰浩  
从城市形态学中城市肌理概念出发,通过人本行为认知城市空间。以青岛老城区为例,分析城市肌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并解析城市肌理的构成,探究老城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提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路径:在符合城市规划理念、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功能肌理中生活空间的质量,注重公共场所的人本化设计。意在为中国当下城市建设中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一些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正洪  马啸宇  焦洪赞  陈伟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土地资源紧缺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域,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由于面积小、选址灵活,既能缓解因加快城市化进程而导致大型公园绿地不足的影响,也能促进对城市中心区域街头空地资源甚至是边角废地的合理利用。针对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中缺乏足够科学性的缺陷,本文提出数据导引下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运用大数据的方法对手机位置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采用两步移动搜寻法得到该区域居民对微型公共空间的需求情况,作为其选址的宏观依据,再通过"众规武汉"微信数据,作为公众需求意愿的修正,最后利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具体选址点进行适宜性分析,以之作为城市微型公共空间布局的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