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7)
- 2023(1341)
- 2022(1099)
- 2021(1160)
- 2020(875)
- 2019(1853)
- 2018(1802)
- 2017(2825)
- 2016(1937)
- 2015(2448)
- 2014(2582)
- 2013(1952)
- 2012(1745)
- 2011(1669)
- 2010(1734)
- 2009(1509)
- 2008(1373)
- 2007(1410)
- 2006(1283)
- 2005(985)
- 学科
- 教育(5060)
- 政治(3627)
- 思想(3537)
- 思想政治(3201)
- 政治教育(3201)
- 治教(3201)
- 德育(3182)
- 济(3178)
- 经济(3166)
- 学(2404)
- 教学(2403)
- 理论(2205)
- 管理(2158)
- 中国(1659)
- 学法(1360)
- 教学法(1360)
- 和(1047)
- 学校(1024)
- 业(991)
- 学理(981)
- 学理论(981)
- 农(939)
- 理学(920)
- 研究(906)
- 主义(893)
- 企(862)
- 企业(862)
- 社会(826)
- 方法(766)
- 经济学(763)
- 机构
- 大学(25000)
- 学院(24959)
- 研究(8420)
- 科学(6712)
- 范(6227)
- 师范(6162)
- 济(5899)
- 经济(5652)
- 京(5508)
- 教育(5493)
- 中国(5113)
- 师范大学(4893)
- 农(4625)
- 所(4603)
- 管理(4477)
- 技术(4374)
- 研究所(4310)
- 江(4190)
- 理学(4039)
- 理学院(3823)
- 农业(3754)
- 业大(3648)
- 职业(3552)
- 北京(3532)
- 管理学(3509)
- 中心(3467)
- 管理学院(3459)
- 州(3373)
- 技术学院(2942)
- 室(2883)
共检索到39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祥
从个体生活实践而言,美好生活是满足个体性的"匮乏性需要"、"自主性需要"和"价值意义需要"的生活状态;从人作为社会性存在而言,美好生活必须从社会伦理的维度加以界定,即满足"互予性需要"。追求生活之美好是每一个时代伦理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为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教化伦理"向"生活伦理"的生活化转向以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的时代主题。基于现代知识论的"理解"方法,实现对"互予性伦理原则"的主体认知,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生活化提供认知基础;被历史实践所检验依然经验有效的"道德的历史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生活化提供方法指导并开拓实践路径。培育伦理主体,对主体进行"伦理的"而不是"道德的"塑造;协调现实伦理关系,满足互予性伦理关怀;淬炼伦理共识,达成忧戚与共的价值共契,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生活化促成美好生活的重要理路。
关键词:
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生活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烁
马克思正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吸收、借鉴人类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成果,并且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频频活跃在我们身边,需要正确解读马克思正义观,并以此指导社会发展,为解决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正义观 美好生活 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一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指出,科学发展经历了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阶段,实际上也到了需要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生活科学阶段,这其中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生活科学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科学的发展理应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
学院科学 后学院科学 生活科学 美好生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佳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明发展的基础,生态与文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循环经济是维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平衡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实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使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的目标。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从生态伦理的哲学角度进行剖析,实施经济学领域设计建构,以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结构和思想框架为目标,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家彬
过去一年,按照"北京电控"的战略部署,以牡丹集团为核心,联合北京益泰集团、北电科林公司,共同组建了"北京电控信息服务产业平台"。这标志着牡丹集团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本人有幸担任了平台建设负责人和三家企业的董事长,同时愈发感到人才、价值、创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平台继续坚持以技术进步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服
关键词:
电控 控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党的十八大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在"五有"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实施民生工程,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作出的战略决策。从2007年开始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887亿元,年均增长48.4%,受益人口逐步覆盖到6000多万人,人均受益近3000元,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学有所教基本实现。各级财政累计投入453.7亿元,从四个方面推动了学有所教。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党新民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如何响应这一变化,是值得企业思考的战略课题。一、企业需要顺应时代定义美好生活改革开放后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制造"生产了与城市生活配套的绝大多数产品,而且拥有全球第一的规模。如今,我们的重点不是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作
关键词:
新产品 应用场景 洗碗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龙
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这些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林业的影响也将是深层次、全方位的。我们要抓住机遇,科学谋划,全力推进,促进林业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进 柳海民
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
关键词:
美好生活 教育生活 学校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生活是由人作为主体建构起来的,是动态生成的,具有实践性。人也通过实践,在过生活中,促进自我的生成。作为自觉的成"人"活动,教育不是外在于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的问题,不是脱离了生活,而是异化了生活。所以,教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把生活还给教育,赋予教育以生活的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过"一种教育生活。
关键词:
教育 生活 实践 教育生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广平 徐明
文章提出当前高校网络伦理教育存在的滞后与不足,分析了回归生活场域是网络伦理教育的新视域,指出了高校生活化教育平台是网络伦理教育的四个途径:开辟网上网络伦理教育课堂、网上渗透教育、网上与网下相结合、优化网络生活环境,从而保障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
关键词:
网络伦理 生活化 网络平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晓明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对之前卢卡奇的日常生活理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以大众文化批判为基础的审美救赎理论都有所超越,它走出了从哲学定位日常生活的框架,视日常生活为独立空间,建构出一种日常生活的文化理论。它批判了"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日常生活的全面异化,并寄望于日常生活领域的文化革命。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是一种文化理论,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理论 文化马克思主义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辛苗
<正>循环经济是核心理念在于最大化地循环利用资源和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资源利用、资本循环以及环境可持续性有着丰富的阐述,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海兵
人民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的现实主线,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文章认为,从理论上看,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从实践上看,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石。只有紧紧守住这个现实基石,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富有时代性的把握,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
关键词:
美好生活 核心价值观 人民主体 执政党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肖姣平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学生自身对其主体地位的认同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思政课"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皆缺乏针对性,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用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观指导"思政课"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
关键词:
“思政课” 学生主体地位 生活哲学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