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63)
- 2023(8602)
- 2022(7180)
- 2021(6836)
- 2020(5250)
- 2019(12053)
- 2018(11981)
- 2017(20486)
- 2016(12436)
- 2015(14419)
- 2014(14443)
- 2013(13434)
- 2012(12979)
- 2011(12258)
- 2010(12684)
- 2009(11278)
- 2008(10973)
- 2007(10198)
- 2006(9573)
- 2005(8788)
- 学科
- 济(45628)
- 经济(45478)
- 中国(24107)
- 管理(22892)
- 教育(22431)
- 业(21378)
- 地方(17060)
- 企(15788)
- 企业(15788)
- 农(14974)
- 理论(13397)
- 业经(13073)
- 方法(11889)
- 发(11563)
- 学(11177)
- 农业(10094)
- 地方经济(9712)
- 发展(9224)
- 和(9113)
- 展(9095)
- 教学(8989)
- 融(8622)
- 金融(8621)
- 银(8167)
- 银行(8157)
- 行(8067)
- 技术(8006)
- 数学(7846)
- 数学方法(7701)
- 制(7657)
- 机构
- 大学(169470)
- 学院(164138)
- 研究(67121)
- 济(58701)
- 经济(57039)
- 管理(50308)
- 中国(43951)
- 理学(41423)
- 理学院(40683)
- 管理学(39662)
- 京(39566)
- 管理学院(39309)
- 科学(39080)
- 范(36887)
- 师范(36691)
- 教育(36592)
- 所(34255)
- 研究所(30624)
- 师范大学(29882)
- 江(28534)
- 中心(28114)
- 财(27894)
- 北京(26958)
- 农(25562)
- 院(23928)
- 州(22969)
- 技术(22301)
- 财经(20705)
- 业大(20471)
- 职业(19645)
- 基金
- 项目(97449)
- 研究(83259)
- 科学(77339)
- 基金(63300)
- 家(52899)
- 国家(52163)
- 社会(50524)
- 教育(46881)
- 社会科(46385)
- 社会科学(46369)
- 科学基金(43273)
- 省(41305)
- 编号(37702)
- 划(36369)
- 成果(35437)
- 基金项目(31784)
- 课题(31215)
- 发(27724)
- 年(26562)
- 资助(25259)
- 重点(23746)
- 规划(23314)
- 自然(23286)
- 发展(23048)
- 部(22761)
- 自然科(22704)
- 自然科学(22701)
- 展(22578)
- 自然科学基金(22270)
- 项目编号(22175)
共检索到288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晨
<正>虽然弗里德里克·鲁道夫自己在《美国学院与大学史》书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史”中将美国高等教育史的编撰起点追溯至1887年至1903年间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赫伯特·巴克斯特·亚当斯指导编写的“美国教育史丛书”中的高等教育史著作,如《威廉与玛丽学院》(1887)、《托马斯·杰斐逊与弗吉尼亚大学》(1888)、《联邦和州高等教育资助史》(1890)、《美国师范学校思想的兴起与发展》(1891)、《本杰明·富兰克林与宾夕法尼亚大学》(1893),以及亚当斯的《美国学院与大学史研究》(1887)等;而且在此书出版前,也有查尔斯·瑟温的《美国高等教育史》(1906)、约翰·布鲁贝克和威利斯·鲁迪的《转型中的美国高等教育:1636-1956》(1958)等著作面世,但《美国学院与大学史》依然被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全面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史的阐释性著作,它也因此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史学术热潮兴起的经典标志。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桂罗敏
作为未来信息素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15年2月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引起了国际图书情报学界的强烈反响。《框架》一改之前注重技术标准的特性,转向构建一套抽象的价值理念。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聚焦于文本内涵的解读,极少关注《框架》的背景因素。本文在梳理《框架》内容特征、理论构成、社会反响的基础上,挖掘与《框架》相关的文化与价值因素。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图书馆事业将促进信息公平作为根本使命,维护学术自由成为学术图书馆基本工作伦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发展瓶颈,以批判主义作为价值维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成为信息素养教育谋求发展的重要策略。对背景因素的探讨,将有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申素平 邓雨薇
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在建国后曲折起步,改革开放后伴随法治理念的确立而快速发展,至今已形成初步的法律规范体系并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快建设高等教育法治体系。高等教育法治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规范依据和重要保障,未来应继续深化法治理念,完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和制度,强化教育行政执法,重视司法在高等教育法治中的功能。
关键词:
教育法治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法》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谭敏
美国社区学院被公认为世界最成功的社区高等教育模式之一,在我国也有所借鉴与效仿。本文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发现,美国式社区学院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土壤,其诞生和成长的部分条件在中国或不成熟、或不具备。因此,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不宜简单移植,对社区学院模式的推广也应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
美国社区学院 社区高等教育 模式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依照洛克的说法,"不安"是现代人的生命状态。而这种"不安",却来自于笛卡儿所谓"我思"(cogito)的生命构造。现代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生命,才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段京怀
利用市场机制发展高等教育是国际著名大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就是通过竞争机制,让高校在各个方面展开竞争,促进高校之间的学习和模仿。以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例,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在科技创新与新思想等方面,保持着全球领先的
关键词:
高等教育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石艳
新社会史理论为研究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使得"课程"作为事件得以进入社会史的研究视野。课程中的历史视角经历了一个从遮蔽到重现的过程。通过社会史的视角,可以更深刻的洞察课程的内部过程。
关键词:
课程研究 社会史 视角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欧洲大学史》(中译本)的出版,将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史研究,尤其是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欧洲大学史》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多样化的作者队伍、独特的篇章结构和丰富的史料内容三个方面。《欧洲大学史》(中译本)的出版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大学历史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欧洲大学史》 大学史研究 高等教育学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保星
大学国际性是全球化时代大学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自大学诞生时即已附着于大学,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大学国际性是一个时代范畴,同时又具有较大程度的永恒意义。
关键词:
大学 国际性 诠释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晓辉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仅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出发是不够的,一个国家建立何种教育制度不仅受该国的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其特有的文化特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文化角度来揭示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深层原因,从而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可鉴之据。
关键词:
德国 职业教育 文化 阐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明范
美国的高等教育为开辟新兴产业、防治疾病、保护和丰富美国的文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美国公众了解历史、环境、社会以及他们自己。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调整其高等教育制度,向美国的模式靠拢。中国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也希望通过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来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关键词:
美国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体系 启示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郭文革
本文在媒介技术史和教育史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试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规律,解读"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从符号、载体、复制方式和传播特征等四个方面来界定一种"媒介技术"。其次,利用这个四维度的"媒介技术"定义,分析了人类媒介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口传、手工抄写、印刷、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第三,在教育史和媒介发展史提供的大量历史证据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教育的"技术"发展史提示我们,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记录和表达"事实"的方式,并进而引起了学术探索和教育传播的变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韩丽颖
21世纪以来,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逐渐从"理论牵引"转向了"实践驱动",对新品格教育的质疑和批评日渐激烈,对道德发展的非理性因素更趋关注,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的问题导向、项目拉动、分类施策,形成三条发展进路。第一条进路是从道德认知到情感能力培养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饱受质疑,道德教育立足点从道德认知转向情感培养,兴起了侧重学生情感发展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第二条进路是从消极惩罚到积极行为支持的发展,将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从结果式消极惩罚转向预防式的积极行为支持,侧重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正向的行为习惯,兴起了"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项目"。第三条进路是从个体道德到社会关系修复的发展,将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从单纯的个体道德养成转向了社会关系修复,注重在司法范畴之外寻求教育干预之道,兴起了"恢复性司法项目"。这三条进路拓展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空间和实践边界,助推解决现阶段美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不足和缺陷。
关键词:
美国 学校道德教育 德育改革 发展进路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义遒 闵维方 史守旭
在美中教育交流服务中心(ESEC)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于1995年4月10日至5月1日赴美国进行大学教育现状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的考察与交流,其间先后访问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斯坦福大学、克罗拉多大学(Boulder)、丹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等。同时我们还访问了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克罗拉多州高等教育委员会、马萨诸塞州高等教育委员会、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和全美高等教育联合会。通过与美国高教界各方面人士的接触与交流,使我们对当前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及其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