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19)
- 2023(6372)
- 2022(5238)
- 2021(5384)
- 2020(4282)
- 2019(10263)
- 2018(10899)
- 2017(17921)
- 2016(11129)
- 2015(12478)
- 2014(12617)
- 2013(11274)
- 2012(10364)
- 2011(9236)
- 2010(9541)
- 2009(8403)
- 2008(8294)
- 2007(7231)
- 2006(6617)
- 2005(6026)
- 学科
- 济(26193)
- 经济(26151)
- 教育(20048)
- 管理(17882)
- 业(14302)
- 中国(14140)
- 企(11102)
- 企业(11102)
- 农(9554)
- 学(9476)
- 理论(9042)
- 教学(8818)
- 制(8798)
- 地方(7949)
- 方法(7234)
- 财(7234)
- 体(6658)
- 业经(6325)
- 数学(6202)
- 数学方法(6045)
- 农业(6044)
- 税(5761)
- 发(5650)
- 税收(5487)
- 体制(5451)
- 收(5426)
- 技术(5094)
- 研究(4990)
- 学法(4768)
- 教学法(4768)
- 机构
- 大学(131639)
- 学院(125889)
- 研究(52902)
- 济(39153)
- 管理(38723)
- 经济(37700)
- 中国(35064)
- 教育(32188)
- 科学(31893)
- 京(31867)
- 理学(31388)
- 理学院(30796)
- 范(30578)
- 师范(30433)
- 管理学(30045)
- 管理学院(29767)
- 所(26741)
- 师范大学(25430)
- 研究所(24218)
- 中心(23068)
- 江(22504)
- 北京(21529)
- 财(20985)
- 院(20021)
- 农(19796)
- 技术(18675)
- 州(17501)
- 职业(17001)
- 业大(16933)
- 农业(15198)
- 基金
- 项目(79613)
- 研究(67053)
- 科学(62854)
- 基金(51817)
- 家(45030)
- 国家(44442)
- 教育(38900)
- 社会(36624)
- 科学基金(36258)
- 社会科(34079)
- 社会科学(34072)
- 省(32560)
- 编号(31070)
- 划(30305)
- 成果(28730)
- 基金项目(27314)
- 课题(25375)
- 自然(22430)
- 自然科(21806)
- 自然科学(21801)
- 年(21742)
- 自然科学基金(21371)
- 重点(19899)
- 资助(19887)
- 部(18730)
- 发(18713)
- 规划(18484)
- 性(18017)
- 项目编号(17964)
- 创(16356)
共检索到221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明忠 任林芳 焦运红
"戈登奖"获奖项目是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典型代表,是引领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基于对"戈登奖"获奖项目基本信息的分析可以透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三个主要特征:以工程领导者为人才培养目标,以跨学科教育为人才培养方式,以"基于项目的学习"为教学模式。探析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可以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新工科"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
美国 高等工程教育 人才培养 戈登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符杰 钟周 乔伟峰
本研究梳理戈登奖自2001年设立以来至2023年全部20项获奖项目概况与特征,发现了这些项目在培养目标、组织形式、培养方式、优先领域、范式推广五方面的特征,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的工程领导者;采取开放多元的跨学科跨院校等跨界合作组织形式;实施基于项目、有工程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关注前沿领域的教育改革与技术创新,鼓励通过技术创业的方式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效显著,通过成立国际组织、发起全球倡议多种方式促进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创新“跨界”型工程人才培养,开拓“工程+”人才培养新格局;注重科技创新与技术创业能力培养,打造“三创”工程教育生态系统;设立国家工程教育专项教学成果奖,提升工程师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开展工程领导力项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薛欣欣 刘军伟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最高奖项,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近两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进行分析发现:获奖项目区域分布不平衡;高水平大学获奖项目居多;完成单位合作有待加强;第一完成人中高校行政领导占比较高;学科分布存在重理轻文倾向;研究主题与教育热点基本一致,但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注仍显不足。基于此,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和评选应适当增强对薄弱地区的政策倾斜,鼓励特色办学,完善多方合作机制,引导一线教师积极参与,优化学科整体布局,坚持问题导向,最大限度发挥获奖项目的实践效益和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修杰 姚飞 储霞玲 马力
通过挖掘2000—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的合作信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广东省科技合作创新网络,分析获奖机构合作网络的总体结构特征和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广东省科学技术合作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多个机构的合作创新成为主流。(2)在获奖机构中企业占据大多数,尤其是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高校的科研创新作用日益凸显;科研机构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3)广东省科技合作创新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呈现不均衡性,高校在核心层占据主要地位,科研机构具有远离核心层的趋势,企业和政府等其他机构处于网络的边缘地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祺午
2009年9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从1989年开始评选,每四年评审一次。它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并称我国四大国家级奖励,是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总体上代表了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福涛 张冰 王瑞文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京津冀科技进步奖中三地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特征、演化规律及演化趋势。以2011—2020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中京、津、冀机构之间协同合作数据为基础,按合作模式分两个时期构建机构合作网络,分析网络的合作演化特征、中心性特征、形态特征以及小团体属性。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进步奖协同合作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京冀、京津之间的合作规模明显高于津冀,高校在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私营企业作用力较弱,电力行业在网络中作用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蒋景楠 章怡 尹邦奇 吴洁敏
本文从总量、技术领域分布、创新程度和技术水平、完成单位、科技人员情况、投入产出六个角度,对2003年至200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进行统计分析,为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与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科学技术奖 上海 统计分析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涵 王启龙
对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部分获奖成果的内容分析,发现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同时呈现出教学标准引领作用有限、教师课程开发技术与方法欠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相对滞后、课程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行业企业作用发挥较为有限等问题。建议国家层面研制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核心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提升课程设计能力;坚持类型教育定位,同步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加快实训条件和数字化转型等资源建设;进一步完善合作激励机制,引导行企深度参与课程改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丽娟 刘晓
教学成果奖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标。通过对2021年12个省份775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统计,发现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为国家级、省级重点中职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六成以上为领导,一线教师以“专家型”教师为主;改革的主题聚焦人才培养模式,东部地区以综合类改革为主,中西部地区依托学科进行改革。未来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从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多样化着手,丰富成果表现形式,界定成果评定范围,兼顾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养提升。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张靖 李凌慧 梁丹妮
本文简要介绍了1969年起在北美设立的11个智识自由奖项的获奖对象及获奖缘由,详细介绍了三个在图书馆实践领域以不同方式捍卫智识自由权利取得杰出成效的获奖案例,以理解北美地区智识自由和图书馆权利观念、体系和保护机制之先进性。本文认为,图书馆智识自由奖项是图书馆界维护智识自由的一种行动,北美图书馆智识自由奖项作为一种智识自由权利保护机制,实现了其权利保护功能,其获奖案例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北美智识自由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智识自由体系的广泛和包容。图1。表1。参考文献24。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胡泽文 屈静 周西姬
诺贝尔奖得主授奖时滞和获奖年龄的周期变化特征能够揭示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获奖年龄差异,以及获奖成果取得后的检验周期长短。文章以1901-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以及1969-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分析样本,通过划分6个时间周期阶段,计量分析每个周期阶段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和授奖时滞分布及其周期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形态,46~70岁诺贝尔奖得主比例较高,偏年轻和偏老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比例较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偏年轻化,25~45岁获奖者占2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偏老年化,25~45岁获奖者仅占2%。⑵诺贝尔奖获奖难度越来越高,获奖年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3个学科诺贝尔奖得主各周期阶段平均年龄从第I阶段的55.4岁快速增长到第VI阶段的66.2岁。⑶诺贝尔奖获奖年龄和授奖时滞较高且随时代发展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年龄和授奖时滞且随时代发展上升速度最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平均授奖时滞最长,达到31.06年。⑷博士阶段是培育诺贝尔奖得主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最早获得诺贝尔奖初创成果的年龄都在博士毕业后,初创成果经历很长的培育期后,最终获得诺贝尔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