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12)
- 2023(14653)
- 2022(12331)
- 2021(11793)
- 2020(9975)
- 2019(22890)
- 2018(22862)
- 2017(43676)
- 2016(23664)
- 2015(27088)
- 2014(26602)
- 2013(25257)
- 2012(22481)
- 2011(20134)
- 2010(19874)
- 2009(18113)
- 2008(17576)
- 2007(15090)
- 2006(12681)
- 2005(10990)
- 学科
- 济(86598)
- 经济(86420)
- 管理(69326)
- 业(61286)
- 企(51692)
- 企业(51692)
- 方法(41350)
- 数学(36784)
- 数学方法(36056)
- 财(24451)
- 农(23481)
- 中国(22255)
- 业经(19629)
- 制(19265)
- 地方(16747)
- 贸(15430)
- 理论(15421)
- 贸易(15419)
- 务(15394)
- 农业(15310)
- 财务(15309)
- 学(15307)
- 财务管理(15267)
- 易(14979)
- 企业财务(14328)
- 体(13644)
- 技术(13561)
- 和(13311)
- 环境(13288)
- 银(12882)
- 机构
- 大学(318745)
- 学院(315505)
- 济(123769)
- 管理(123575)
- 经济(120969)
- 理学(107705)
- 理学院(106461)
- 管理学(104145)
- 管理学院(103535)
- 研究(97223)
- 中国(72397)
- 京(65719)
- 财(59360)
- 科学(57955)
- 财经(47258)
- 中心(46615)
- 江(46326)
- 范(45935)
- 师范(45576)
- 所(45142)
- 业大(43707)
- 经(42954)
- 农(42844)
- 研究所(40853)
- 北京(40481)
- 经济学(38271)
- 州(36931)
- 师范大学(36789)
- 院(36296)
- 财经大学(35308)
- 基金
- 项目(219237)
- 科学(175244)
- 研究(165443)
- 基金(159731)
- 家(136875)
- 国家(135717)
- 科学基金(119137)
- 社会(105404)
- 社会科(99936)
- 社会科学(99917)
- 省(85965)
- 基金项目(85005)
- 教育(79910)
- 自然(76290)
- 自然科(74586)
- 自然科学(74570)
- 自然科学基金(73181)
- 划(72480)
- 编号(68482)
- 资助(64275)
- 成果(56405)
- 部(49255)
- 重点(49064)
- 课题(47343)
- 创(46472)
- 发(46046)
- 制(44913)
- 教育部(43570)
- 创新(43387)
- 国家社会(43372)
- 期刊
- 济(129799)
- 经济(129799)
- 研究(91686)
- 中国(62679)
- 财(47937)
- 教育(46327)
- 管理(45048)
- 学报(42647)
- 科学(40835)
- 农(38301)
- 大学(35223)
- 学学(31887)
- 技术(29653)
- 农业(26265)
- 融(25145)
- 金融(25145)
- 财经(22897)
- 业经(21551)
- 经济研究(20538)
- 经(19668)
- 图书(17763)
- 问题(17252)
- 统计(14484)
- 版(14451)
- 财会(14309)
- 业(14095)
- 技术经济(14091)
- 科技(13946)
- 理论(13803)
- 策(13795)
共检索到454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奂奂 高益民
在基于判例制度的司法实践背景下,由于"学术自由"内涵的非确定性和宪法文本的抽象性,美国联邦法院在处理高校与教师的学术纠纷案时,依据政府行为原则和公职人员言论自由原则来解释宪法条款,忽视了高等教育场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导致大量宪法诉讼仍存在模棱两可的判决空间。在宪法保障的现有框架下,应进一步拓宽美国高校教师诉讼路径和救济渠道。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游伟
宪法实施能彰显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和权威,它离不开宪法解释,但通过对宪法解释的实践样态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宪法解释却长期处于虚置状态,原因不只是实践对规范文本的背离,还在于宪法解释本身设置的不合理。通过对我国历部宪法关于宪法解释的文本分析,发现我国宪法解释不仅存在主体争议问题,还存在权限不清、程序欠缺、效力不明、不便适用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宪法解释难以发挥其保障宪法实施的功能。反思我国宪法解释的文本与实践问题,明确宪法解释是主体在宪法实施过程中对宪法文本及意义的阐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都应是我国的宪
关键词:
宪法解释 宪法实施 解释主体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婧 朱福惠
通过区分教学自由与言论自由可以探讨教学自由的范围与界限。教学自由是宪法确认的基本权利,它是社会基本权而非言论表达自由,是教师在教学场所传授专业知识的权利,属于非政治表达的范围。教师对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的选择和决定是教学自由的重要内容,它排除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干涉,所以,教学自由被限定在专业知识领域内。教师不得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政治表达,其言论自由只能在开放式的公共领域内展开。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李晓郛
传统上,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主张评级报告属于涉及公共利益的意见,援引宪法第一修正案进行抗辩,实际恶意标准是最重要的保护手段。《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反映美国加强评级业监管的理念。虽然美国各级法院做法存在差异,但是现在普遍认为判断信用评级机构能否免责应基于自身在构建商事交易中的作用。作为商业言论的评级报告不一定能适用实际恶意标准,但是可以获得宪法第一修正案对于言论自由的其他保护。美国经验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的构建和司法审判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明东 武陈金莲 黄俊
美国高校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始终走在世界其他国家高校的最前沿,高校教师参加学校管理的相关制度设计为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我国高校目前正面临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艰巨任务,必须注意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而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保证教师能够切实有效地参加学校管理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
美国高校教师 学校管理 制度保障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景坤
学术自由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基础是由大学的本质和使命决定的,也被大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所印证。美国学术自由思想深受德国学术自由传统的影响,在充分借鉴并广泛吸取社会生活和制度中的许多共同主张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学术自由思想和以终身教职为核心的较为科学完善的学术自由制度保障体系。
关键词:
美国 学术自由 逻辑基础 制度保障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蔡海龙
公立学校体罚在当今美国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1977年英格瑞罕诉莱特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基于对宪法修正案第八条和第十四条的解释,确认了体罚的合宪性,赋予各州自行决定体罚政策的权力。这一判决不仅在司法上构成类似案件的先例,更直接造就了各州法律对体罚存废态度不一的现状。保护儿童权利的诉求使得废除体罚运动开始兴起,并与美国学校体罚的传统产生了激烈冲突。在二者相持不下的局面下,一种主张改革学校教育以逐步消除体罚的实践开始出现,为消除体罚难题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
公立学校 体罚 儿童权利 宪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宏
国家干预经济活动行为需要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尽管我国宪法和经济法中有相关经济体制和处理不良金融机构的条款内容,但是当前宪法对于政府如何正确处理不良金融机构仍然缺乏价值指引,存在着很大的不明确性。可以通过部门宪法的宪法解释模式,加强金融领域与法律规范间的互动,建立各部门法的宪法原则这一途径解决。部门宪法和国家宪法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伙伴关系。
关键词:
金融秩序 宪法制约 宪法解释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运生
美国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教学自由。美国的教学自由是由法院透过一系列的判例所确立的。在多数案件中,法院会援引宪法第一条修正案来保护教师的教学自由。不过,在判决中法院并非总是站在教师这一边,而是会同时兼顾政府和学校的管理权力。从实务上看,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自由,虽然均被法院宽泛地纳入到宪法的保障范围之内,但也存在着较多的限制。
关键词:
美国 判例 教师 教学自由 界限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郑磊
自现行宪法1982年公布以来,违宪审查以及蕴含在违宪审查中的宪法解释机制一直是宪法学界的热门话题,有关文章汗牛充栋,以此为主题专门召开的研讨会也不计其数,2009年部分学者草拟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释程序法(专家建议稿)》,对宪法解释的程序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此后宪法解释一直是许多宪法学人念念不忘的主题之一。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合宪性审查"概念,"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2018年修改宪法时,宪法第44条修正案将宪法第70条第1款规定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中的"法律委员会"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这是我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在名称上首次出现"宪法"一词,意在为宪法监督与实施提供组织保障。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自此,宪法解释、合宪性审查作为我国当下宪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呼之欲出,引人瞩目。1982年宪法第67条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但这一制度几十年来基本停留在规范层面上。在学界长期不懈的呼吁下,尤其是在党中央的号召和推动下,宪法解释机制的启动终于进入倒计时。那么宪法解释的切入点在哪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既是立法主体又是宪法解释主体的体制下,宪法解释的空间何在?如何协调立法程序和宪法解释程序?宪法解释方法与法律解释方法到底相同还是不同?宪法解释的效力应如何确定?在"宪法解释—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的基础性制度线索中,"宪法解释"处于什么地位?该如何发挥作用?本人受学报编辑部的委托组织了本次笔谈。六位学者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可圈可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虹
文章运用Delphi法,确定了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各因素重要程度的系数。基于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并对湖南商学院教学质量考评体系进行实证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的定量策略使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杨肃昌 肖泽忠
审计为谁服务、审计机关如何设置、审计监督谁和监督什么、审计工作如何维持是审计制度的基本方面。宪法思想作为影响宪法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文化 ,同样影响着审计制度这些基本方面的选择与特征。中国现行审计制度的主要方面同样体现出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多元而又复杂的宪法思想 ,并随着中国宪法思想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最终可能会影响甚而导致中国审计制度的深度改革。
关键词:
宪法思想 人大 国家审计制度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于文豪
自现行宪法1982年公布以来,违宪审查以及蕴含在违宪审查中的宪法解释机制一直是宪法学界的热门话题,有关文章汗牛充栋,以此为主题专门召开的研讨会也不计其数,2009年部分学者草拟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释程序法(专家建议稿)》,对宪法解释的程序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此后宪法解释一直是许多宪法学人念念不忘的主题之一。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合宪性审查"概念,"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2018年修改宪法时,宪法第44条修正案将宪法第70条第1款规定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中的"法律委员会"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这是我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在名称上首次出现"宪法"一词,意在为宪法监督与实施提供组织保障。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自此,宪法解释、合宪性审查作为我国当下宪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呼之欲出,引人瞩目。1982年宪法第67条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但这一制度几十年来基本停留在规范层面上。在学界长期不懈的呼吁下,尤其是在党中央的号召和推动下,宪法解释机制的启动终于进入倒计时。那么宪法解释的切入点在哪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既是立法主体又是宪法解释主体的体制下,宪法解释的空间何在?如何协调立法程序和宪法解释程序?宪法解释方法与法律解释方法到底相同还是不同?宪法解释的效力应如何确定?在"宪法解释—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的基础性制度线索中,"宪法解释"处于什么地位?该如何发挥作用?本人受学报编辑部的委托组织了本次笔谈。六位学者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可圈可点。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王锴
自现行宪法1982年公布以来,违宪审查以及蕴含在违宪审查中的宪法解释机制一直是宪法学界的热门话题,有关文章汗牛充栋,以此为主题专门召开的研讨会也不计其数,2009年部分学者草拟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释程序法(专家建议稿)》,对宪法解释的程序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此后宪法解释一直是许多宪法学人念念不忘的主题之一。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合宪性审查"概念,"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2018年修改宪法时,宪法第44条修正案将宪法第70条第1款规定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中的"法律委员会"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这是我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在名称上首次出现"宪法"一词,意在为宪法监督与实施提供组织保障。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自此,宪法解释、合宪性审查作为我国当下宪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呼之欲出,引人瞩目。1982年宪法第67条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但这一制度几十年来基本停留在规范层面上。在学界长期不懈的呼吁下,尤其是在党中央的号召和推动下,宪法解释机制的启动终于进入倒计时。那么宪法解释的切入点在哪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既是立法主体又是宪法解释主体的体制下,宪法解释的空间何在?如何协调立法程序和宪法解释程序?宪法解释方法与法律解释方法到底相同还是不同?宪法解释的效力应如何确定?在"宪法解释—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的基础性制度线索中,"宪法解释"处于什么地位?该如何发挥作用?本人受学报编辑部的委托组织了本次笔谈。六位学者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可圈可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建林 张三保 彭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