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25)
- 2023(7067)
- 2022(5815)
- 2021(5423)
- 2020(4595)
- 2019(10486)
- 2018(9964)
- 2017(20489)
- 2016(10494)
- 2015(12114)
- 2014(12064)
- 2013(12055)
- 2012(11252)
- 2011(10270)
- 2010(10473)
- 2009(10284)
- 2008(9263)
- 2007(8201)
- 2006(7334)
- 2005(6860)
- 学科
- 济(46030)
- 经济(45979)
- 银(33416)
- 银行(33271)
- 行(31696)
- 业(31279)
- 融(30404)
- 金融(30404)
- 管理(30396)
- 方法(25985)
- 企(25839)
- 企业(25839)
- 数学(24226)
- 数学方法(24128)
- 制(18892)
- 中国(18767)
- 财(14848)
- 中国金融(11814)
- 业务(11707)
- 度(11420)
- 制度(11419)
- 务(10531)
- 财务(10509)
- 财务管理(10489)
- 农(10402)
- 企业财务(10201)
- 银行制(10173)
- 地方(10117)
- 业经(9212)
- 贸(8606)
- 机构
- 大学(149017)
- 学院(145452)
- 济(68399)
- 经济(67095)
- 管理(57734)
- 中国(50936)
- 理学(48900)
- 理学院(48493)
- 管理学(47949)
- 管理学院(47669)
- 研究(46307)
- 财(35345)
- 银(31159)
- 京(30587)
- 银行(29947)
- 财经(28341)
- 行(27895)
- 经(25956)
- 中心(25797)
- 融(25394)
- 金融(24979)
- 经济学(23935)
- 科学(22289)
- 经济学院(21999)
- 财经大学(21782)
- 江(21590)
- 所(21480)
- 农(21031)
- 人民(20035)
- 北京(19641)
- 基金
- 项目(93455)
- 科学(74826)
- 基金(71262)
- 研究(70392)
- 家(59608)
- 国家(59123)
- 科学基金(52130)
- 社会(47609)
- 社会科(45637)
- 社会科学(45629)
- 基金项目(36960)
- 省(34127)
- 教育(32966)
- 自然(31558)
- 自然科(30858)
- 自然科学(30853)
- 资助(30692)
- 自然科学基金(30369)
- 划(28851)
- 编号(27277)
- 成果(22992)
- 部(22608)
- 重点(20931)
- 国家社会(20723)
- 教育部(20603)
- 创(20025)
- 人文(19764)
- 发(19686)
- 大学(18907)
- 创新(18752)
共检索到234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镕基 姚帅 吴思斌
硅谷银行(SVB)破产暴露出美国金融安全系统的深层次问题。本文基于单案例与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梳理硅谷银行经营的历史渊源与破产事件的经验证据,从监管维度、金融机构维度和美国金融政策制定维度三个维度出发,系统研究硅谷银行破产的可能诱因和美国金融安全系统的经验教训。在研究热点与案例主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研究视域与分析维度三个层面实现边际创新,从而为中国特色金融安全系统改革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借鉴。研究建议:我国金融安全系统应在国际金融标准制定、监管机构改革路线、新金融业态挑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自主的金融政策五个层面发力,助力中国金融行稳致远。
关键词:
硅谷银行 金融政策 金融安全 银行破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顾晓安 袁娅敏
本文首先选取美国存款保险公司(FDIC)披露的7309家银行2006-2013年上半年的季度财务数据,将其分为破产和未破产两组,研究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总额分别占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占比波动幅度与银行破产的关系。分组研究表明:破产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占比波动性在所有项目的占比波动中最大,呈现出"先升后降"具有"拐点"的走势。并对破产银行组中在统计期间内破产的全部484家破产银行进行单个银行流动性资产占比波动分析,得出了与分组研究一致的结论。其次,文章提出按照流动性资产占比波动率的极差R值将银行的破产倾向量化并分为"标准级、风险级和破产级"三个等级的构想,对样本银行中未破产的6825家银行的破产倾向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清波 卜林
采用对年报进行文本分析的方法构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结合2008—2019年我国92家银行面板数据,考察银行金融科技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能够提升经营绩效;降低不良贷款率以及成本收入比是银行金融科技影响经营绩效的中介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规模更大的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经营绩效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资本充足率更高的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更有效地提高了股本收益率,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则不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傅顺 裴平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重塑了银行业竞争格局,也给商业银行净息差管理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3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净息差;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即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但降低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重要传导渠道。本文研究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提高净息差管理水平提供经验证据和现实指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净息差 中介效应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琦
本文研究金融周期波动下银行流动性缓冲的调整行为,并采用1999-2018年美国4 719家银行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银行持有流动性缓冲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效应;第二,银行业务特征会影响流动性缓冲的周期性调整:核心存款占比越高、贷款承诺越多的银行波动幅度越大;而批发融资占比越高、对证券化依赖程度越深的银行波动幅度越小;第三,实施LCR监管所带来的改善具有局限性,未纳入监管范围和压力时期的银行顺周期性依然显著。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慧毅 彭一航 刘瑞姣
随着实体经济投资率的下降,我国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参与到高收益的影子银行业务中,系统性风险不断聚集。文章利用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信贷供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增加均会正向影响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扩大信贷供给并没有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反而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因企业所有制的不同及区域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环境差异,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程度对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敏感程度出现异质性。要遏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趋势,应当更加精确地识别信贷的真实需求方,加强资金的后续监管,从而提高信贷的利用效率,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研究为后续信贷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非金融企业 信贷供需 地区差异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车坦阳 王晓航 胡雅娟
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现代银行的一种重要融资手段。尽管有许多文献对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在理论方面做出了分析和解释,但是其经验证据却相对缺乏。本文采用能够处理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方法对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证券化数据进行了分析。经验结果显示,银行控股公司进行资产证券化主要是出于增加流动性和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我们的结果对于推进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银行资产 证券化 银行控股公司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钟凯 刘一寒 王玥元
金融科技的蓬勃兴起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本文系统考察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水平越高,绿色信贷业务规模越大,地区数据基础设施和银行人才储备是影响金融科技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助力商业银行提升经营效率与风险管理水平,进而增强其开展绿色信贷的意愿和能力。异质性检验表明,金融科技的作用在不同的宏观政策和银行特征间存在差异,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越高、地区金融监管政策越弱、银行类型为区域性银行、银行市场竞争力较低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有助于商业银行精准识别绿色信贷风险、提升绿色信贷效率,开启“绿色银行”时代,助力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习习 王壬玚 李宝伟
本文基于2005-2017年中国145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金融脱媒与影子银行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脱媒与影子银行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随着金融脱媒程度的深化,影子银行规模先增大后减小。同时,金融脱媒与影子银行规模之间的关系对于不同种类的商业银行也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具体而言,金融脱媒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子规模之间呈倒U形关系,而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规模呈U形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下一步金融改革与金融监管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金融脱媒 影子银行 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钟凯 刘一寒 王玥元
金融科技的蓬勃兴起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本文系统考察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水平越高,绿色信贷业务规模越大,地区数据基础设施和银行人才储备是影响金融科技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助力商业银行提升经营效率与风险管理水平,进而增强其开展绿色信贷的意愿和能力。异质性检验表明,金融科技的作用在不同的宏观政策和银行特征间存在差异,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越高、地区金融监管政策越弱、银行类型为区域性银行、银行市场竞争力较低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有助于商业银行精准识别绿色信贷风险、提升绿色信贷效率,开启“绿色银行”时代,助力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郑军 林钟高 彭琳
基于2007—2011年的上市公司样本,探讨内控质量以及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分析发现:相对于内控质量低的企业而言,内控质量高的企业获取银行新增贷款的可能性显著更高;进一步,在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内控质量的提高更能有效增加企业获取新增贷款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中国金融发展较落后的制度条件下,提高内控质量是缓解融资约束的替代机制之一,有助于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内控质量 银行贷款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万伦来 杨巧琳
商业银行碳金融理财产品业务有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银行自身的综合实力。科学合理的碳金融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顺利开展碳金融理财产品业务有指导性作用。文章基于GARCH(1,1)模型并结合B-S期权定价原理对碳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部分进行了科学定价,同时通过VaR值的测算结果观察其风险波动情况,由此建立了碳金融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的评价模型。据此以兴业银行推出的一款碳金融理财产品为例,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兴业银行发行该款产品属于折价发行,折价部分可以理解为是对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万伦来 杨巧琳
商业银行碳金融理财产品业务有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银行自身的综合实力。科学合理的碳金融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顺利开展碳金融理财产品业务有指导性作用。文章基于GARCH(1,1)模型并结合B-S期权定价原理对碳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部分进行了科学定价,同时通过VaR值的测算结果观察其风险波动情况,由此建立了碳金融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的评价模型。据此以兴业银行推出的一款碳金融理财产品为例,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兴业银行发行该款产品属于折价发行,折价部分可以理解为是对投资者的风险补偿;产品的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现象可能与我国目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未成熟、市场波动性较大有关。最后,结合研究结果与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产品业务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理财产品业务和投资者投资选择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蔡源 崔婕
本文基于2011年一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中国35家上市银行数据,实证分析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气候与空气污染均显著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气候和环境变化主要通过信息渠道和资金渠道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均有利于缓解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异质性影响。
关键词:
气候和环境变化 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柯孔林
本文以中国上市银行2008-2017年季度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不同货币政策周期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的银行体系稳定效应。研究表明,从金融稳定角度看,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货币政策都是非中性的,宽松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促进了(抑制了)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不同货币政策周期对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强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促进作用。货币政策与贷款价值比之间具有互补性,增加贷款首付比要求,有利于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资本要求配合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并不能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最后,本文从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协调两方面,提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盈余管理与银行债务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企业如何获取融资便利?——来自上市公司持股非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相对绩效评价方法研究:来自我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地方金融监管对提高银行贷款质量的效应——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融资结构——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数字金融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来自我国1326家商业银行地级市分行数据的经验证据
金融地理结构、银行竞争与营商环境——来自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和企业失信的经验证据
银行的外部审计有效吗?——来自我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金融创新、审计质量与银行风险承受——来自我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