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05)
2023(5205)
2022(4240)
2021(3851)
2020(3314)
2019(7399)
2018(6945)
2017(14169)
2016(7306)
2015(8357)
2014(8281)
2013(8238)
2012(7709)
2011(6831)
2010(7511)
2009(7647)
2008(6668)
2007(6006)
2006(5555)
2005(5453)
作者
(20045)
(16270)
(15932)
(15592)
(10181)
(7714)
(7532)
(6321)
(6085)
(6035)
(5526)
(5466)
(5198)
(5085)
(5017)
(4993)
(4797)
(4607)
(4578)
(4448)
(4124)
(3925)
(3777)
(3699)
(3697)
(3601)
(3581)
(3554)
(3289)
(3230)
学科
(26736)
经济(26695)
(25441)
金融(25441)
(23768)
(22782)
银行(22782)
管理(22310)
(22117)
(20644)
企业(20644)
中国(16194)
(12385)
中国金融(10925)
(10709)
(9458)
财务(9432)
财务管理(9416)
方法(9295)
企业财务(9032)
(7990)
数学(7828)
业经(7699)
数学方法(7678)
地方(7317)
(6304)
(5970)
贸易(5960)
(5863)
理论(5814)
机构
大学(101545)
学院(101481)
(43838)
经济(42815)
管理(36135)
中国(35336)
研究(34109)
理学(29405)
理学院(29123)
管理学(28711)
管理学院(28522)
(24707)
(21574)
财经(18729)
(18567)
中心(18307)
银行(17949)
科学(17082)
(17021)
(16903)
(16764)
(16396)
金融(16081)
(15928)
人民(15367)
研究所(14691)
北京(14627)
经济学(14425)
(14025)
国人(13882)
基金
项目(57190)
研究(46321)
科学(44697)
基金(40673)
(33424)
国家(33064)
社会(29644)
科学基金(28428)
社会科(28163)
社会科学(28156)
(22292)
教育(21243)
基金项目(20622)
编号(19758)
(18507)
成果(17951)
资助(17264)
自然(16009)
自然科(15616)
自然科学(15613)
自然科学基金(15335)
课题(13866)
(13295)
重点(13144)
(12974)
(12888)
项目编号(12819)
(12440)
国家社会(12034)
(12028)
期刊
(51524)
经济(51524)
研究(37542)
(30980)
金融(30980)
中国(21593)
(20813)
管理(13899)
教育(13296)
(13212)
学报(11351)
科学(10252)
财经(9861)
大学(9635)
学学(8675)
(8373)
业经(8087)
经济研究(8032)
农业(7917)
技术(7603)
国际(6888)
问题(6744)
理论(6521)
(6446)
财会(5892)
实践(5803)
(5803)
会计(5341)
世界(5338)
中国金融(4960)
共检索到1755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高华  李艳  吴东立  甄立敏  
本文对当前美国次贷业务问题诱发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剖析,认为在金融危机出现的特殊时期,具有"盯市"特征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适用性存在问题,并从"盯市"计量、报表附注、约束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改进思路。
[期刊] 会计之友(上旬刊)  [作者] 潘念萍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方面暴露了决策者的决策错误,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公允价值本质上仅是一种公允价格,价格不是价值,价格波动频繁,尤其对于金融产品而言更是如此。所以,优化市场环境、构建以规则为导向的公允价值统一框架、建立完整和系统的公允价值估价程序、扩展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引入风险披露、加强特定行业对公允价值应用的监管才是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理性选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雷东辉  
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成为争议的话题。解决好这一争议关系到金融机构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更好实施。公允价值能为利益相关人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但它也有可靠性弱、不确定性大的缺点,尤其在投资者恐慌状态下,公允价值需要大量的判断和假设。因此应重点对非理性市场下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完善,加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同时应明确金融机构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部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建兵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曾在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受到质疑。本文在介绍公允价值产生背景以及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缺点,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万兰芳  
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引人注目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人们将焦点直指公允价值能否满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上。在公允价值计量实施过程中,要正视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问题,让公允价值尽可能接近理想假设条件下的公允程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涂娟  李慧蓉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成为经济和金融界关注的焦点。按照公允价值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虽然可能成为市场泡沫的催生剂,但其仍然是相对合理的资产计价模式。但是金融危机也促使我们思考在确定公允价值方面的具体作法,使之更加完善,应该建立适用于特殊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完善现有公司业绩的评价体系,实现金融资产减值与市场环境的协调一致。
[期刊] 会计之友(中旬刊)  [作者] 杨黎明  孙德轩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被质疑。美国政治集团、金融机构、学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产生了公允价值"打压派"和"改进派"两大阵营。笔者将这些争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刘京海  陈新辉  
思考一:支持公允价值计量,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和等效。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备受争议,欧美国家的准则制定者和金融监管机构等各方对是否暂停公允价值计量观点不一。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确是存在缺陷的。如在非流动的市场上,形成资产或负债的价值需要更多的主观判断和估计,估计技术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田园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准则的质疑,并迅速演变为一场"公允价值存废"的论争。文章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的局限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公允价值准则是否是造成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文章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但面对金融危机中非公允的市场报价,有必要建立起适应非活跃、非理性市场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框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鹏  田高良  齐保垒  
文章通过讨论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争论来说明金融危机和公允价值会计的关系。研究的结论认为公允价值不是引起当前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它也决不仅仅只是充当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替罪羊角色;人们之所以在金融危机中诟病公允价值会计是因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陷以及监管的力度不够所造成的。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于永生  
公允价值会计因被指责具有"顺周期效应"而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本文论述了顺周期效应的根源,即财务报告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和次贷产品的复杂性;剖析了当前公允价值会计争论的实质,即金融工具是否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文章揭示了金融机构欲在金融工具领域废止公允价值会计、更广泛地应用摊余成本的动机,并在阐述美国金融工具计量实务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论证了"将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确定为金融工具会计长期目标"的正确性。文章还论述了识别非活跃市场和强迫交易的途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韩俊华  
公允价值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成为全球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顺周期效应的根源是银行家急功近利和缺乏风险意识、金融系统管理和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及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和资本市场的混响效应。解决顺周期效应的对策是完善公允价值的实施和披露、建立逆周期机制以及加强会计与金融监管的合作。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兰凤云  张军  
金融危机和公允价值的关系主要有"元凶说"、"帮凶说"、"替罪羊说"。金融危机微观层面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高管层激励机制异化,管理层薪酬高且没有与风险挂钩。这导致金融机构积极从事高风险业务,并采用高杠杆持有,故意模糊证券化过程,欺骗消费者,造成房地产泡沫,泡沫破灭酿成金融危机。金融业高管层为逃避责任,利用其话语权,将公允价值指为"元凶",公允价值成为替罪羊。本文认为预防金融危机应标本兼治,治本之策是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优化激励机制。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王诚军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甚,其消极影响迅速从金融、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各方面扩散,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从早期的不关注和旁观,转化到关注再到切身体会危机之严重。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各界对危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志卫  
本文认为,公允价值成为美国金融危机根源之争是由于其尚存在缺陷所致。但这些缺陷的存在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的问题,而是公允价值和行为金融(非理性投资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非理性投资行为和套利限制的存在,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内在价值;非理性投资行为造成了市场的异常波动,从而导致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应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和确认方式,及加强投资者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