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37)
2023(9169)
2022(7610)
2021(6922)
2020(5872)
2019(13195)
2018(12632)
2017(24412)
2016(13048)
2015(14552)
2014(14338)
2013(13752)
2012(12497)
2011(11277)
2010(11650)
2009(11365)
2008(10293)
2007(9183)
2006(8199)
2005(7654)
作者
(35537)
(29701)
(29388)
(27894)
(18479)
(14145)
(13466)
(11391)
(11228)
(10533)
(10087)
(9899)
(9427)
(9349)
(9252)
(9176)
(8641)
(8618)
(8612)
(8440)
(7410)
(7050)
(7022)
(6652)
(6639)
(6590)
(6587)
(6497)
(5943)
(5934)
学科
(46905)
经济(46824)
管理(40887)
(39004)
(33312)
企业(33312)
(26407)
金融(26405)
(23847)
银行(23824)
(23110)
中国(20060)
方法(18925)
(18004)
(17666)
数学(16745)
数学方法(16574)
(13341)
业经(12496)
(12054)
财务(12024)
财务管理(12000)
企业财务(11520)
(11461)
中国金融(11046)
地方(10175)
体制(9821)
农业(9040)
(8975)
贸易(8963)
机构
大学(180356)
学院(178633)
(77241)
经济(75645)
管理(66482)
研究(60280)
理学(56923)
理学院(56280)
管理学(55459)
管理学院(55107)
中国(52624)
(40119)
(36889)
科学(32925)
财经(31087)
中心(29783)
(29257)
(28195)
(28151)
(27190)
研究所(26184)
经济学(25587)
业大(24579)
财经大学(23309)
北京(23083)
经济学院(23068)
(22448)
师范(22218)
农业(21880)
(21578)
基金
项目(117927)
科学(93885)
研究(88486)
基金(87200)
(74863)
国家(74216)
科学基金(64104)
社会(59131)
社会科(56254)
社会科学(56239)
基金项目(45983)
(45716)
教育(41293)
自然(39022)
(38277)
自然科(38139)
自然科学(38130)
自然科学基金(37511)
编号(35056)
资助(34732)
成果(29990)
(28216)
(27169)
重点(26900)
(25535)
(25192)
国家社会(25113)
课题(24688)
教育部(24077)
创新(23970)
期刊
(83795)
经济(83795)
研究(57459)
中国(38900)
(34033)
金融(34033)
(32437)
(26323)
学报(26035)
管理(25015)
科学(24116)
大学(21183)
教育(20302)
学学(19850)
农业(16542)
财经(16251)
(13908)
技术(13595)
经济研究(13447)
业经(12242)
问题(10673)
理论(8979)
(8889)
国际(8747)
世界(8316)
(8299)
(8275)
财会(8116)
实践(7954)
(7954)
共检索到279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巫云仙  
在美国金融制度的变革和演进过程中,政治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体制上的联邦制成为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力量;联邦主义、民主共和主义和大众民主主义等多元化政治理念反映出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诉求,构成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美国联邦政府则成为金融制度变迁的主导者,并与地方政府进行不断的利益博弈;政治人物是金融制度变迁台前幕后的推手。美国金融制度的发展和变革不仅是经济和市场行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金融与政治的共生机制。美国金融是天生的政治金融,金融技术早已嵌入国家利益和复杂的政治生态之中。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侯安平  李锁云  张天旺  
影响转轨国家金融制度变迁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的巨大推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经济结构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等。正是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 ,各转轨国家金融制度由计划金融转向了市场金融 ,这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多元化、金融资产总量增加、金融相关比率不断提高等方面。这种转变最终使各转轨国家的金融制度不断地由无序走向有序 ,由低级迈向高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艳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通过意味着美国金融业进入了混业经营的新时代。美国因其在世界经济金融中的独特地位 ,其金融制度一直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参照体系。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 ,分析美国分业经营的由来、衰落及混业经营的崛起 ,揭示出美国金融制度演进的内在动力是在经济发展中不同层次的行为主体预期通过变迁建立起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并从中获益。混业经营显然是满足以不同层次行为主体的各自偏好的合理的制度安排。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雷曜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配置机制,再加上其土地制度的设计几乎没有历史包袱,是最接近"理想"条件的产物,使美国土地市场以及相关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并具有吸收泡沫的一定深度和韧性。土地资源通过金融体系与资本密切结合,使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得到了有效支撑。但是,美国金融监管对土地开发与信用扩张之间强正反馈关系警惕不足,历史上反复出现土地或房地产投机引发的资产泡沫;美国农业仍存在过度补贴和补贴非市场化的问题,对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形成制约;美国的土地征用、分区规划等政策工具使用也曾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规律的比较 ,从中总结出两者的不同。作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并加以引申和发展。文章认为 ,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是可能在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交替发生的 ,而对交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在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 ,对交替规律起关键影响作用的要素 (诸如宪法秩序、产权制度、意识形态等 )不同 ,这决定了强制性变迁是否以诱致性变迁的成果为基础 ,即正向交替 ,还是逆向交替 ,以及强制性变迁完成以后 ,是否能够再次引发诱致性变迁 (第二次交替 )。本文是以经济学理论运用于经济史研究的一次尝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金生  
制度变迁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方向、速度、形式、广度、深度和时间路径完全取决于“政治人”和“经济人”的特定利益偏好结构及利益行为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因此,本文认为政治银行家对政治经济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是对制度变迁的性质和范围作出解释的关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正元  
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 ,是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重要的金融制度变迁无一不是在政府供给主导下进行的 ,而且 ,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变迁的主导方式。这一制度变迁方式是由我国政治经济金融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曾凯  冯涛  
由于金融制度的供求失衡,民间金融有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我国民间金融制度的创新同样表现出很强的制度变迁特征,而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中间作用不容忽视。这其中折射出相关利益主体的反复博弈与较量,并最终表现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推动民间金融从非组织化向组织化方向演进并逐步实现合法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间金融民主化的过程。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郭帅  马凌霄  
金融监管的制度演进遵循着特定的发展路径,十八世纪末至今美国金融体系所经历的冲击和变革,以及因此带动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是研究监管制度变迁的重要背景与素材。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看似完善的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受到了空前挑战,也促使新的一轮监管改革全面启动。此轮改革不但重塑了美国国内金融业发展模式和监管体制,还将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未来走向产生持续影响。我国应当从美国金融监管的历次变革中汲取经验教训,适时推动我国监管体制改革以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海涛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整体上属于"渐进式"的制度变迁。长期以来,中央政府"供给主导性"制度变迁方式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近年来逐渐过渡到"供给主导性"与"需求诱致性"并存的状态。影响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具体因素有很多,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影响因素的同时存在决定了政府预算制度的均衡与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戴园晨  吴诗芬  
一、消费理论及制度稳定预期 与制度不稳定预期 人们的收入并不完全用于消费,消费后剩余的那一部分便成了储蓄。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如何分配?比例的形成有何规律可循,对于经济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此,古往今来的经济学家作了不少研究,如凯恩斯的消费需求随收入增长而递减的理论,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及消费示范效应对消费行为影响的理论,费兰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林澍  
产权制度纷争不已不在于改革的必要性,而在于其合理有效性,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经济效应并不能掩盖产权制度变迁的“非效率”和高企的交易成本,产权制度变迁存在着明显的失衡因素。在强大的国家制度规制程序化基础上,有效合理的产权制度变迁必将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成为中国社会战略转型的基本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