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08)
2023(13117)
2022(11569)
2021(11050)
2020(9177)
2019(21427)
2018(21265)
2017(40330)
2016(22136)
2015(25403)
2014(25624)
2013(25494)
2012(23930)
2011(21718)
2010(22005)
2009(20659)
2008(20235)
2007(17773)
2006(16069)
2005(14623)
作者
(65655)
(54352)
(54094)
(51819)
(34840)
(26145)
(24604)
(21432)
(20734)
(19708)
(18640)
(18509)
(17349)
(17307)
(16804)
(16702)
(16149)
(15967)
(15546)
(15428)
(13617)
(13395)
(13134)
(12449)
(12235)
(12099)
(12030)
(11955)
(11079)
(10631)
学科
(106006)
经济(105891)
管理(62859)
(57737)
(47238)
企业(47238)
方法(41373)
数学(35559)
数学方法(35065)
中国(26794)
(25106)
地方(24130)
(22518)
(22102)
业经(21077)
(17548)
农业(16947)
(16542)
贸易(16533)
(15948)
理论(15654)
(15314)
地方经济(14809)
环境(14311)
(13979)
金融(13978)
(13842)
银行(13804)
(13252)
财务(13179)
机构
大学(326285)
学院(321839)
(134678)
经济(131709)
管理(124672)
研究(114356)
理学(106639)
理学院(105388)
管理学(103462)
管理学院(102887)
中国(85707)
(71089)
科学(69625)
(60732)
(58829)
研究所(52948)
中心(50891)
(49546)
财经(47886)
(47770)
北京(46127)
业大(45635)
(44847)
师范(44508)
(43334)
(40966)
经济学(40624)
(39014)
农业(38418)
师范大学(36244)
基金
项目(209823)
科学(164049)
研究(155021)
基金(151273)
(130955)
国家(129852)
科学基金(110629)
社会(97046)
社会科(91794)
社会科学(91767)
(80469)
基金项目(79765)
自然(70920)
教育(70859)
自然科(69212)
自然科学(69198)
(68119)
自然科学基金(67929)
编号(63551)
资助(63423)
成果(53391)
重点(46697)
(46352)
(45118)
课题(44057)
(42272)
教育部(39903)
科研(39535)
创新(39466)
大学(39445)
期刊
(159064)
经济(159064)
研究(104023)
中国(64811)
学报(50056)
管理(47966)
科学(46360)
(46034)
(45995)
教育(38433)
大学(38147)
学学(35348)
农业(31935)
(29047)
金融(29047)
技术(28579)
经济研究(24861)
财经(24311)
业经(23182)
(20916)
问题(20363)
图书(18893)
理论(17141)
技术经济(17131)
(16154)
(15913)
实践(15364)
(15364)
世界(15056)
国际(14866)
共检索到500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志平  
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为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努力提高产业效率。这两方面的举动,都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力的补充,同时又导致相当大一部分适应能力不强的劳动力的被迫转移或失业。如果说美国在构筑知识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功的话,则这样的成功是以过去20年痛苦的劳动力结构调整为基础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姜长青  
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过程中,开放集市贸易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被实施。集市贸易对经济调整工作的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政府通过加强集市贸易管理,征收集市贸易税以及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等对集市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制约,集市贸易日渐式微;国家牌价与集市价格的差距不断缩小,也减少了集市贸易存在的大量投机。集市贸易式微的背后实质是集市贸易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冲击以及对其属性界定不恰当等所造成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邢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是要建立起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也就是要建立起各种有效的要素市场。而生产要素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建立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势必意味着经济运行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力市场必将遇到认识上的阻碍和具体操作的困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枭吟  
美国经济数字化深刻作用劳动力市场的方方面面,带来更加灵活的就业模式,延伸了劳动力市场匹配的虚拟空间,引发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高度流动。这种积极而显著的变化是经济数字化过程中,劳动者、企业与各种产业部门之间动态变化的综合结果,并最终由于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失衡。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适应经济数字化变化的措施来提升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和促进就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非  
在公共政策越来越重视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背景下,本文展示了中国城镇居民近三十年幸福感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关键影响因素,旨在通过历史经验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多个数据和不同度量均指出中国城镇居民幸福感自1990年以来呈现U形趋势:20世纪90年代,幸福感水平逐渐下降;2000-2005年间,幸福感水平位于低谷;2005年后,幸福感逐年回升。宏观和微观证据均表明,就业状态和社会安全网等中国劳动力市场条件的演变可以解释幸福感的非单调趋势,也证明"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提升中国民众幸福感的正确方向。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恒  
劳动力流动在传统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具有复杂性,对文献的梳理表明,劳动力流动在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农村社会分层、农业发展、非正式制度建设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等多个方面产生作用,但人们对于这些作用的机理和效果仍存在一定的分歧。而从对现状描述到专题研究的深入、多学科交叉以及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则是这一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寒刚  
本文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和特点 ,劳动力的供求对比情况及其流动的成本、收益比较 ,怎样按照制度化、社会化和信息化三个方面的要求来加强对劳动力流动的管理。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胜今  
本文以目前东北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为着眼点,从资源差异、产业差异和人口数量、分布、劳动力差异三个方面论述了对劳动力国际迁移的要求。阐述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具体分析了苏联远东、日本、南朝鲜、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余缺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北亚区域内劳动力资源合理使用的设想。文章在最后提出了四种东北亚区域内劳动力迁移的基本模式,即日本的“输入与海外雇用相结合”模式;苏联的“多层次,大批量输入”模式;南朝鲜的“输出与输入相结合”模式;中国的“多输出,少输入”模式。并从劳动力资源预测、技能培训、管理、研究机构四个方面提出了劳动力资源计划与管理的办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产业间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是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揭示了我国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程鹏  
利用199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差分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各地区合理调整三次产业中农村劳动力比例,有利于三次产业增长;(2)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地区三次产业的发展呈现差异性影响;(3)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对三次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区应结合实际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恰当处理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关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调整三次产业中农村就业人员的比例,以配合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牛晓帆  安一民  
农业过剩劳动力向何处去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如何 ,是我国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式对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以探讨我国当前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合理流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实  
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李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是按照两个改革战略向前推进的,一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部门中逐步地引入市场机制,使其逐渐地转化为市场引导型的经济部门,这一战略的主要表现是在转变国有企业运行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玲  
在市场导向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西藏自治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和经济扩张所需要的资金虽然大部分仍来自中央和内地省(市)政府的援助,然而由于政府施政方式的转变以及企业和个人决策空间的扩大,政府投资带动的经济活动已经渗入了市场机制运行的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密集的援藏投资不仅带动了西藏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为区内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和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外来劳动力在异地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本地农牧民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掌握非农生产技能,对本地企业家的成长,具有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刚  
一般认为,公有经济中劳动力供给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公有经济中的固定工资或固定工时制度,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监督问题和激励问题。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下列两点具有代表性的事实:(1)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固定工资和固定工时制度,但这并未引起足够严重的低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