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75)
- 2023(4036)
- 2022(3499)
- 2021(3466)
- 2020(2718)
- 2019(6382)
- 2018(6352)
- 2017(12985)
- 2016(7276)
- 2015(7976)
- 2014(8176)
- 2013(8021)
- 2012(7657)
- 2011(7144)
- 2010(7415)
- 2009(6972)
- 2008(6868)
- 2007(6108)
- 2006(5564)
- 2005(5190)
- 学科
- 济(24611)
- 经济(24570)
- 管理(19094)
- 业(17845)
- 企(13955)
- 企业(13955)
- 方法(9264)
- 农(8713)
- 数学(8345)
- 数学方法(8185)
- 贸(7644)
- 贸易(7641)
- 财(7530)
- 易(7525)
- 策(7374)
- 中国(7172)
- 制(6121)
- 银(5715)
- 银行(5711)
- 融(5645)
- 金融(5645)
- 行(5534)
- 业经(5418)
- 及其(5404)
- 农业(5304)
- 政策(5261)
- 地方(4856)
- 税(4766)
- 税收(4633)
- 收(4603)
- 机构
- 大学(98819)
- 学院(98709)
- 济(44194)
- 经济(43135)
- 管理(36935)
- 研究(36434)
- 理学(30526)
- 理学院(30201)
- 中国(30109)
- 管理学(29810)
- 管理学院(29597)
- 财(23109)
- 京(20871)
- 科学(18557)
- 所(18358)
- 财经(17040)
- 中心(16915)
- 研究所(16064)
- 江(15845)
- 经(15418)
- 范(14684)
- 师范(14627)
- 北京(14007)
- 经济学(13505)
- 农(13053)
- 院(12973)
- 州(12686)
- 财经大学(12422)
- 经济学院(12084)
- 银(12067)
- 基金
- 项目(56702)
- 研究(46403)
- 科学(44851)
- 基金(40375)
- 家(33373)
- 国家(33054)
- 社会(28528)
- 科学基金(28069)
- 社会科(27036)
- 社会科学(27032)
- 教育(22041)
- 省(20894)
- 编号(20380)
- 基金项目(19747)
- 成果(18906)
- 划(18436)
- 资助(17968)
- 自然(16423)
- 自然科(16019)
- 自然科学(16015)
- 自然科学基金(15753)
- 课题(14577)
- 部(13612)
- 性(13011)
- 发(12554)
- 重点(12514)
- 策(12468)
- 项目编号(12430)
- 年(12375)
- 教育部(12014)
共检索到1652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蒋万进
美国货币政策的新动向及启迪蒋万进一、英国货币政策的新动向(-)法定存款准备政策的作用正在弱化由于法定准备政策具有的弱点,一是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微小变化对金融机构的冲动很大;二是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不付利息,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变相征税,因此各国中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何传添 廖国民
当前美欧货币政策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五大新动向:一是货币政策工具由"常规"向"非常规"转变;二是货币政策操作领域由"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转变;三是货币政策内容由"有限"向"无限"转变;四是货币政策职能由"支持经济"向"为财政服务"转变;五是货币政策效果由"降低风险"向"放大风险"转变。这些转变对美欧短期内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在中长期内的负面效应将远远超过正面效应。美欧货币政策新动向对我国造成的冲击尤为严重,为应对新动向的冲击,我国应实施跟美欧同步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
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 政府债券 美联储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郑联盛
全球金融危机后,预期管理成为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并日益成为一种政策手段。美联储是预期管理内化为货币政策因子的典型代表,其预期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美联储预期管理注重针对性、长期性和平衡性,基于其在市场体系中的核心影响力、长期的公信力以及体制上的政策主导权,通过明确的量化指标、恰当的前瞻性指引和充分的沟通机制有效地引导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以实现政策的目标。前瞻性指引是美国预期管理的核心手段,具有开放式指引、时间指引以及阀值指引等三种模式。美国预期管理实践值得中国借鉴,我国应将预期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到政策制定之中,积极构建与前瞻性指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加强政策制定执行反馈各环节的沟通,并强化政策...
关键词:
预期管理 货币政策 前瞻性指引 公信力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宫芳
本文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入手,主要探讨美联储审慎的货币政策在美国“新经济”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美联储在1998-1999年以利率为主线、以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为补充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并具体剖析了其主要特点,最后对我国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就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利率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宪 杨子荣
作为金融超级大国,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他国货币政策的冲击是全球性的。然而,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它在国际贸易中占比的提升,中国不应仅是美国货币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它的货币政策也可能对美国产生一定的冲击。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对美国的货币政策及其关键中介目标也产生了外溢效应以及溢出程度,构成本文研究的核心。基于此,本文运用事件分析法对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作为中介指标的利率和汇率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和溢出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其传导机理给予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美国的利率和汇率均存在溢出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溢出效应更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弱。另外,美国对华贸...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邢天才 唐国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美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超级大国的地位,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也十分显著。本文以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联动为研究对象,使用SVAR方法从利率、货币供应量以及货币政策自主性三个角度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结论是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溢出效应。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溢出效应 SVAR方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卫迎春 邹舒
在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和汇率制度面临选择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备受关注。本文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相对美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8年1月至2011年6月,中国基本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1998年1月至2005年6月和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汇率浮动幅度有明显差异的两个时段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差异,发现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的放宽并未导致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增强,放宽汇率管制并不能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建娜
新形势下金融稳定目标须与物价稳定、产出增长等传统货币政策目标一样被关注。文章通过使用TVP-VAR-SV模型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包含金融稳定目标的各货币政策目标变量的传导效应和机制,结果发现:整体上,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降短期内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且会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以及扩大我国的产出缺口;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比另外两轮更加深远;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各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最大,危机中的影响传导最快,危机后主要在短期内影响较大;在传导途径中,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降会在短期内造成人民币贬值,我国利率水平下降,贸易顺差减少,而中长期会有相反的影响。相较于危机前和危机中,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渠道和国际贸易渠道的长期传导效应更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杜薇 刘超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于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而言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宏观经济调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信贷规模和现金发行量属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所以我国把其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不断放开经济管制,我国央行取消对信贷规模的限制,采用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指标作为中介目标。但当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多种可替代性的货币资产层出不穷,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指标与产出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弱,难以对最终目标进行有效预测。货币总量指标需要改良,还是立即用价格指标替代总量指标作为中介目标,国内学者给出了不同意见。基于此,本文基于VAR模型的货币中介目标比较的实证分析,得出目前不适...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芳
一、西方利率传导机制的经典理论模型(一)凯恩斯模式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界的经典理论。凯恩斯的逻辑思路是:实际产量的增加与否取决于有效需求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由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三大心理因素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在边际消费倾向因消费增长赶不上收入增长而递减从而消费需求不足时,投资需求必然成为弥补总供给与总需求缺口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廖国民 何传添 陈万灵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为摆脱危机及刺激增长与就业,美国货币政策发生了五大转向:一是货币政策工具由"常规"转向"非常规";二是货币政策内容由"有限"转向"无限";三是货币政策职能由"支持经济"转向"服务财政";四是货币政策操作领域由"金融市场"转向"实体经济";五是货币政策效果由"降低风险"转向"放大风险"。美国货币政策发生转向有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即:美元霸权体系的存在-美国政府积累巨大债务-美联储对传统规则的突破-通过实施量化宽松将债务货币化。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 债务危机 美联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贺俊 胡家连 张玉娟
本文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存在性检验和强度测算两个方面予以分析,运用虚拟变量刻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并引入Gumbel Copula上尾相依系数来检测其波动效应的存在。实证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也证明了美国货币政策的负波动效应,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间的协同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平
美国经济在90年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试图从美国货币政策的角度论述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并对美国目前货币政策选择的难点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
美国经济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晶晶
本文简要介绍了2000年以来美国以宽松为主的货币政策,剖析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及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汇率、利率和流动性的传导渠道;分析了其对中国经济金融状况的影响,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压力加大、投机趋利性资金流入增加、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投放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金融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