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30)
- 2023(15871)
- 2022(13057)
- 2021(12292)
- 2020(10221)
- 2019(23131)
- 2018(22200)
- 2017(42764)
- 2016(22912)
- 2015(25224)
- 2014(24871)
- 2013(24708)
- 2012(22819)
- 2011(20794)
- 2010(20801)
- 2009(19660)
- 2008(18814)
- 2007(16401)
- 2006(14596)
- 2005(13512)
- 学科
- 济(89386)
- 经济(89287)
- 业(65121)
- 管理(63471)
- 企(50387)
- 企业(50387)
- 方法(40906)
- 数学(37231)
- 数学方法(36885)
- 中国(33814)
- 融(29750)
- 金融(29750)
- 银(29114)
- 银行(29075)
- 财(28069)
- 行(28051)
- 农(25035)
- 贸(24531)
- 贸易(24516)
- 易(24129)
- 制(22574)
- 业经(18918)
- 学(17146)
- 务(16983)
- 财务(16945)
- 财务管理(16911)
- 农业(16685)
- 地方(16385)
- 企业财务(16175)
- 策(14312)
- 机构
- 大学(323162)
- 学院(320178)
- 济(143757)
- 经济(141110)
- 管理(120793)
- 研究(115725)
- 理学(103240)
- 理学院(102137)
- 管理学(100575)
- 管理学院(100003)
- 中国(99301)
- 财(69148)
- 京(68173)
- 科学(67356)
- 所(58619)
- 农(57029)
- 中心(54687)
- 财经(54551)
- 研究所(53321)
- 经(49990)
- 业大(47194)
- 经济学(46857)
- 江(46079)
- 农业(45184)
- 北京(43804)
- 经济学院(42547)
- 院(41129)
- 财经大学(41099)
- 范(38554)
- 师范(38056)
- 基金
- 项目(213523)
- 科学(168757)
- 基金(159797)
- 研究(151053)
- 家(141459)
- 国家(140322)
- 科学基金(119160)
- 社会(100303)
- 社会科(95482)
- 社会科学(95460)
- 基金项目(82692)
- 省(79128)
- 自然(77026)
- 自然科(75358)
- 自然科学(75333)
- 自然科学基金(74085)
- 划(68791)
- 教育(68599)
- 资助(67061)
- 编号(57144)
- 部(48926)
- 重点(48498)
- 成果(46640)
- 发(45599)
- 创(44876)
- 国家社会(43249)
- 创新(42199)
- 教育部(42135)
- 科研(41698)
- 人文(40176)
- 期刊
- 济(148490)
- 经济(148490)
- 研究(102506)
- 中国(63733)
- 融(53499)
- 金融(53499)
- 学报(53188)
- 财(51888)
- 农(51158)
- 科学(47768)
- 管理(43860)
- 大学(40364)
- 学学(38282)
- 农业(33888)
- 财经(27588)
- 教育(26960)
- 经济研究(26936)
- 技术(23859)
- 经(23643)
- 业经(21631)
- 贸(21038)
- 国际(19908)
- 问题(19578)
- 业(18809)
- 世界(17064)
- 理论(15234)
- 技术经济(15009)
- 统计(14955)
- 版(14716)
- 策(13852)
共检索到492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雨柯
文章基于2012—2020年的月度数据和TVP-SV-VAR模型,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短期内会增加金融风险,后期有助于金融市场稳定;美国宽松性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均会推动金融风险上升。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宽松性货币政策带来的风险冲击减小,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逐渐加强。为减小美国货币政策带来的溢出影响,中国应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推进“三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提高中国出口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构建以内需为导向的出口生产体系;加强物价波动监测预警,发挥结构性财政政策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波 卢露
针对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本文运用内生性网络模型和仿真模拟技术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变。研究发现,短期中当向市场释放或者收缩大致相同的流动性时,利率工具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更有利于金融体系稳定。系统性金融风险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目标利率的调整表现出不同的演化趋势,异质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存在差异。金融稳定视角下的货币政策实施可通过对银行的差别监管政策或宏观审慎工具的搭配使用来降低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郭娜 祁帆 李金胜
本文从宏观总体层面构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以SV-TVP-VAR模型分析国内外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8年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基本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并呈现下降趋势;国内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重要影响,数量型货币供给量的冲击效应更加直接;国外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期间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较强但冲击在不断减弱。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妍 王继红
基于2013—2018年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同业业务规模角度出发,研究结构性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和作用渠道,实证结果表明,以短期流动性调节为主要目标的常备借贷便利工具增加了同业业务规模,但以结构性调整为主要目标的中期借贷便利降低了同业业务规模,并且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因为同业业务规模的增加,提高金融系统风险关联性,从而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资金流向的监管,防止金融机构的套利行为导致资金在金融系统的"空转",警惕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关键词:
结构性货币政策 同业业务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梁洪 李树 王雨
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影响货币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TVP-VAR-SV模型检验数字金融、货币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关系,分析在数字金融监管强度差异下该动态关系的非对称性,并进一步检验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以及数字金融对宏观风险收益率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而紧缩型货币政策有助于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紧缩型货币政策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体系单位风险效益。进一步,本文从规范数字金融市场发展,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强化数字金融市场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货币政策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于静霞 安真 李馨怡
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国频繁调整货币政策和运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必然会对中国产生政策溢出效应,加之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美国货币政策溢出对中国债券市场具有显著影响,短期债券受影响程度大于长期债券;溢出效应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非对称性,美联储在经济衰退阶段实施的扩张性刺激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冲击更大;美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汇率渠道影响中国债券市场,并且其在2015年后显示出更强的有效性。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补充创新金融工具,建立股、债、汇及大宗商品市场联动的风险预警与联合干预机制,通过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来降低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梦涛 王维安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金融全面改革等挑战,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对货币政策分析框架有效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违约距离度量系统性金融风险,联合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机制与风险传导机制构建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利用DIFF-GMM模型与SVAR模型实证研究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后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更有效,主要表现为主要经济变量脉冲响应表现更平稳。因此,央行应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考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乔木子 宋玉臣
研究发达经济体——美国、欧盟和日本货币政策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外部冲击效应,运用具有随机波动的SV-TVP-VAR模型构建以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利率和汇率(美元、欧元和日元)为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其时变特征和响应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货币政策会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我国形成的利差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都会导致大量跨境资本流入我国,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因此,必须防范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冲击所带来的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以维护金融稳
关键词:
发达经济体 货币政策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智茂 杨森
伴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从而使金融系统及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受到严峻挑战。文章通过构建SV-TVP-VAR模型深入分析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影响,同时探究了货币政策对两者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短期跨境资本流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抑系统性风险,这一效应在国内外金融市场动荡时期更为显著;“价格型”货币政策相较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此外,货币政策也会通过跨境资本流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间接调控效果。但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受跨境资本外流压力的影响,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效果失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邢天才 唐国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美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超级大国的地位,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也十分显著。本文以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联动为研究对象,使用SVAR方法从利率、货币供应量以及货币政策自主性三个角度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结论是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溢出效应。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溢出效应 SVAR方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嘉骞 托马索·曼奇尼-格瑞夫里 拉特纳·萨海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会产生溢出效应。在非常规时期这种溢出效应更加明显,这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引起的债券购买和流动性增加的结果,并且对不同国家影响各异。美国在退出QE时应侧重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长期债券收益率的冲击,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应该尽可能地改善基本面,以减少全球溢出效应的冲击。
关键词:
美国货币政策 新兴市场 溢出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崔百胜 陈良昊 张毅
美国为应对高通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国为帮助经济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复苏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两国货币政策呈分化特征。基于该视角,本文构建一个具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SV)和中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情况下,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更加突出;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是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即中间厂商部门对于复合资本品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实现厂商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完成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当中间厂商部门使用外资的占比较小时,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大;当中间厂商部门使用外资的占比较大时,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小。在区域冲突加剧、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本文对于深入理解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理论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对深化金融市场开放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政 刘丽萍
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识别该风险对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影响,对于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创新性地应用DMA-TVP-FAVAR模型从动态视角搭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并借助MS-VAR模型评估金融风险对价格型货币政策产出效应、价格效应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货币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防范金融风险离不开货币市场平稳运行,银行业、股票市场、房地产业、外汇市场在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中虽占比有限,但相对重要性上升。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区制特征,并且维持高风险区制的持续性更强。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作用下,价格型工具的操作效果呈现非对称性,金融风险的存在大幅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中央银行有必要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力度。研究工作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机制。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天顶 方志远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都曾进入零利率下限(ZLB)时期,为判断美国的货币政策立场带来了困难。本文使用多因素影子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以经改进的货币政策立场度量方法,测量出ZBL时期包含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融资条件的影子利率,并结合非ZLB时期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判断1990—2022年美国的货币政策立场。在此基础上,从金融溢出渠道,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探析美联储货币政策立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对中国资本市场以负向溢出效应为主,但程度不高。该研究结论的政策蕴含在于,中国存在继续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空间。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艳 张鹏
本文使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VECM)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信贷市场的溢出性影响。研究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中国的信贷市场而作用于中国内生的广义货币供给。宽松的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信贷供给有正向影响。美元流动性通过该机制形成了对中国过剩流动性的溢出效应。在后危机时代,我们需要对美国货币政策可能的调整进行前瞻性的应对。
关键词:
中国信贷市场 美国货币政策 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