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2)
- 2023(9459)
- 2022(8464)
- 2021(8161)
- 2020(6851)
- 2019(16090)
- 2018(16105)
- 2017(30907)
- 2016(17069)
- 2015(19152)
- 2014(19148)
- 2013(19026)
- 2012(17351)
- 2011(15643)
- 2010(15501)
- 2009(14127)
- 2008(13542)
- 2007(11509)
- 2006(9876)
- 2005(8543)
- 学科
- 济(64122)
- 经济(64048)
- 管理(46816)
- 业(43976)
- 企(37560)
- 企业(37560)
- 方法(31045)
- 数学(26241)
- 数学方法(25941)
- 学(18631)
- 农(16520)
- 中国(15167)
- 财(14473)
- 业经(14367)
- 理论(12418)
- 地方(12356)
- 和(11438)
- 农业(11070)
- 贸(10815)
- 贸易(10808)
- 易(10468)
- 技术(10406)
- 教育(10030)
- 制(9971)
- 环境(9865)
- 务(9505)
- 财务(9447)
- 财务管理(9432)
- 划(9126)
- 企业财务(8938)
- 机构
- 大学(242877)
- 学院(237724)
- 管理(97144)
- 济(88110)
- 经济(86101)
- 理学(84921)
- 理学院(83980)
- 管理学(82542)
- 管理学院(82115)
- 研究(79096)
- 中国(55456)
- 京(51953)
- 科学(51686)
- 所(40010)
- 农(39501)
- 财(38445)
- 业大(37951)
- 研究所(36980)
- 中心(34919)
- 范(33572)
- 师范(33229)
- 北京(32926)
- 江(32675)
- 财经(31816)
- 农业(31371)
- 经(29022)
- 院(28458)
- 师范大学(27311)
- 州(27178)
- 经济学(25498)
- 基金
- 项目(168958)
- 科学(131438)
- 研究(123007)
- 基金(121441)
- 家(106220)
- 国家(105347)
- 科学基金(89553)
- 社会(74801)
- 社会科(70613)
- 社会科学(70594)
- 省(65934)
- 基金项目(65279)
- 自然(59750)
- 自然科(58305)
- 自然科学(58288)
- 自然科学基金(57214)
- 教育(56703)
- 划(56289)
- 编号(50890)
- 资助(49855)
- 成果(42007)
- 重点(37564)
- 部(36940)
- 发(35299)
- 创(35090)
- 课题(34562)
- 创新(32615)
- 科研(32505)
- 项目编号(31767)
- 大学(31741)
共检索到333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亚南 秦瑶 李凤兰
美国肥皂荚为雌雄异株单性花,在其性别分化的早期均经历由两性花向单性花转变的过程.该文以美国肥皂荚雌雄株上不同发育时期花蕾或花为试材,从实体解剖和组织细胞学角度对其性别分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确定雌株上早期花蕾中的雄蕊是在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败育,该雄蕊花粉母细胞只进行核分裂而不进行胞质分裂并发育成具有四个核的原生质团后逐渐解体并伴随雄蕊败育.雄株上早期花蕾雌蕊是在胚珠大孢子母细胞发生时发育停滞,组织细胞逐渐退化、死亡,雌蕊萎缩、败育.该文同时应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正常及败育雄蕊的花药壁层及花药内细胞发育过程中多糖及蛋白质动态进行了观察,对其性别分化过程中雌、雄性器官选择性败育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筱珍 高登慧 许乐仁
以成年胡子鲇(Clarisfuscuslacepede,体重1.5kg)为研究材料,通过组织化学与形态学研究证实,肥大细胞在胡子鲇肠粘膜与粘膜下数量较多,在头肾和胸腺中也有少量分布,并有沿血管周分布的倾向。肥大细胞以Carnoy氏固定、AB/SO染色的效果最好。以AB/SO着色的肥大细胞胞质颗粒呈深蓝色,胞核呈淡褐色;以TB/SO着色的肥大细胞胞质颗粒呈紫红色,胞核呈淡红色。而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对肥大细胞的着染有一定阻断作用。一些曾被国外学者用于鉴定硬骨鱼肥大细胞(或嗜酸性颗粒细胞)的组织化学技术在本研究中未能鉴定出胡子鲇的肥大细胞。电镜观察证实,胡子鲇肥大细胞中含有大量特征性的胞浆颗粒,胞...
关键词:
肥大细胞 组织化学 形态学 胡子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海河 张彦萍 马德伟
观察研究表明 ,不育花药绒毡层细胞异常 ,造成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 ,败育发生于四分体形成之前 ,无花粉粒形成。雄性不育花药组织内的不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较可育花药低。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殷江霞 张耀光 李萍 庹云
对8尾华鲮(Sinilabeo rendahli Kimurai)消化道的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消化道长是体长的11. 1倍。同一性别消化道长与体重、体长呈正相关,不同性别相近体重体长的 个体,雄性消化道长于雌性。整个消化道分为食道、前肠、中肠、后肠四部分。粘膜层由柱状上皮细胞和杯 状细胞构成,其下为基底层细胞。从前肠至后肠前段,杯状细胞的数量、肌肉层的厚度、皱褶的数量和高度 均逐渐减少。食道和前肠纹状缘明显,中肠以后各部分纹状缘不明显。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主要存在于前肠、 中肠和后肠前段,且由前至后分布呈递减趋势,以褶基部分布最多,褶顶端分布次之,其余部位零星分布。...
关键词:
消化道 组织学 嗜银细胞 华鲮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崔龙波 周雪莹 吕虹 刘爱民 马家好
为探讨大菱鲆的消化生理,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胃黏膜上皮由柱状细胞组成,胃腺上皮由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构成,幽门盲囊与肠黏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数量不等的黏液细胞组成。胃黏膜柱状细胞呈现酸性磷酸酶和一定的脂酶活性;胃腺Ⅰ型细胞分泌黏液,Ⅱ型细胞呈现蛋白酶活性。幽门盲囊与肠黏膜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其游离端胞质和质膜还分别具有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肝细胞呈现蛋白酶活性,另有贮存糖原和脂肪等功能。胰腺仅显示较弱的脂酶及非特异性酯酶活性。
关键词:
大菱鲆 消化系统 组织学 组织化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区又君 勾效伟 李加儿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用HE和AB-PAS染色法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食道内表面分布较多宽大的粘膜褶;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贲门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盲囊部厚度最大;前、中、后肠粘膜褶丰富,后肠粘液细胞密度最大;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10~13个,结构与前肠相似。食道,胃,前、中、后肠及幽门盲囊均以分泌中性粘多糖的Ⅱ型粘液细胞为主。驼背鲈消化系统的结构表现出与其肉食性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关键词:
驼背鲈 消化系统 组织学 组织化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绳秀珍 任素莲 王德秀 王如才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江珧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栉江珧消化管的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唇瓣、中肠和上行肠的上皮层还有嗜酸性粒分泌细胞 ;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消化 (吸收 )细胞组成。皮下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 ,结缔组织和血腔隙中有“颗粒细胞”。食道、胃、中肠、晶杆囊及消化盲囊能分泌消化酶 ,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结缔组织、“颗粒细胞”也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唇瓣、食道、晶杆囊和中肠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中的“颗粒细胞”内含铁 ,结缔组织中含钙。
关键词:
栉江珧 消化系统 组织学 组织化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卫平 黄荣韶 黄清渊 盛孝邦
为探索红小豆花、幼荚脱落的原因,应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红小豆胚囊的多糖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红小豆雌蕊发育早期,淀粉粒积累于子房壁,以后珠被中积累淀粉粒.胚囊成熟后,胚囊中不积累淀粉粒,只呈PAS正反应.胚珠合点端是营养进入胚囊的主要通道,胚囊营养不足可能是幼荚脱落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红小豆 胚囊 组织化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顾梨 何平 邓洪平 倪东萍 王茜 程莅登 巴罗菊
【目的】柃木属植物为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木层优势种,传统认为是严格的雌雄异株,但在重庆缙云山钝叶柃却存在性别变异现象,即除了典型的雌株、雄株还有两性变异株。通过对不同分化时期的花芽进行形态和结构观察,比较两性变异花芽与典型的雌花芽、雄花芽分化过程的异同,旨在掌握钝叶柃不同性别花芽分化的整体进程及各分化时期的形态特征,明确花芽性别分化的关键时期,进而为探讨性别分化的相关机理提供重要的形态学证据。【方法】以钝叶柃典型的雌株、雄株、两性变异株的花芽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变化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钝叶柃1~4个花芽着生于当年生新枝及2年生枝叶腋处; 2)花芽分化始于8月上旬,12月中下旬基本完成,历时120天左右,之后花芽处于休眠状态,次年2—3月进入始花期,两性变异花花芽分化时间晚于雄花芽、雌花芽; 3)花芽分化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即苞片分化期、萼片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雌雄蕊成熟期; 4)在花芽发育过程中,两性变异花芽和雄花芽的雌雄蕊原基同时出现,雄花中雄蕊原基正常发育而雌蕊原基停止发育,两性变异花中雌雄蕊原基皆正常发育;雌花中只见雌蕊原基,未见雄蕊原基。5)在雌雄蕊分化期,两性变异花中,雌蕊原基发育速度略快于雄蕊原基,雌蕊发育与雌花一致,中央心皮原基基部愈合膨大,中部凹陷形成子房室,顶端愈合向上延伸形成花柱;雄蕊发育与雄花一致,雄蕊原基上端膨大形成花药,下端形成短的花丝。在雌雄蕊成熟期各花器官继续生长,发育日趋成熟。6) 3种不同性别花芽长宽比在分化的整个过程中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雄花芽在萼片分化期长宽比值达到峰值,而雌花芽、两性变异花芽均在雌雄蕊分化期达到峰值。花芽外部形态特征(形状、色泽)在5个分化时期的动态变化依次为圆锥形(绿色)→椭圆形或近圆形(绿色褪尽,深紫红色)→圆胖(深紫红色)→圆形,雄花芽顶端圆钝,雌花芽、两性变异花芽顶端渐尖(紫红色逐渐褪去,绿色加深)→椭圆形(紫红色完全褪尽,由嫩绿色逐渐变成黄绿色或棕绿色)。【结论】钝叶柃3种不同性别花芽在苞片分化期、萼片分化期、花瓣分化期花芽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保持一致,而在雌雄蕊分化期出现较大差异,两性变异花芽与雄花芽的分化较为相似,均出现雌蕊、雄蕊原基,明确性别分化的关键期为雌雄蕊分化期,随着分化时期不断推进,花芽外部形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关键词:
钝叶柃 花芽分化 性别变异 形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石戈 王健鑫 刘雪珠 王日昕
利用光镜技术对褐菖鮋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组织学研究表明:褐菖鮋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4部分组成。口咽腔较大,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并含有大量黏液细胞和少量杯状细胞;食道粗而短,上皮组织包括扁平上皮层区域和单层柱状上皮层区域,上皮含有大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粘膜层的固有膜中含有腺体;胃呈Y型,包括贲门、胃体和幽门3个区域,胃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在贲门和胃体部的粘膜层中有厚的结实层,上皮有大量的胃小凹和胃腺组织;胃幽门部括约肌明显,幽门上皮不含胃小凹;胃与肠相接处有8~9个指状幽门盲囊,其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前肠类似;肠道上皮由单层柱状上...
关键词:
褐菖鮋 消化道 组织学 组织化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许星鸿 郑家声
运用光镜、透射电镜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缢蛏消化盲囊的结构与功能。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 细胞)、纤维细胞(F 细胞)、吸收细胞(R 细胞)和分泌细胞(B 细胞)组成,它们在分布位置、结构及功能等方面各有其特点:E-细胞主要存在于近端(与导管相连处),体积较小、核质比大,能分化为其它类型的腺细胞;F-细胞内含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功能是合成、分泌消化酶;R-细胞以脂肪滴和糖原粒的形式储存丰富的能量;B-细胞只见于远端,游离端具发达的微绒毛,内含大量的次级溶酶体和消化残体,有很强的吸收和细胞内消化功能;B 细胞和R 细胞消化脂类的能力较强。导管壁由单层...
关键词:
缢蛏 消化盲囊 组织学 组织化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新焰 杨维泽 杨绍兵 曩兴丽 杨竹雅 季鹏章 张金渝
【目的】对紫金龙各营养器官的组织显微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进行研究,明确紫金龙各器官的组织构造特点和4种化学成分的分布积累特征。【方法】分别制作紫金龙根、茎和叶片的横切片,运用显微镜观察并分析各营养器官的组织结构,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黄酮、多糖、生物碱及皂苷等多类成分进行定位及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了紫金龙各器官的组织形态及构造特点;黄酮类成分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维管束、少数乳汁管及叶肉等组织细胞中。生物碱类成分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维管束及叶肉等组织细胞中。多糖及皂苷类成分则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维管束及叶肉和叶表皮等组织细胞中。4类物质在各器官的分布量为根>茎>叶。【结论】紫金龙各营养器官的显微构造特征可以作为原植物及药材的鉴别依据。根、茎、叶3种营养器官均有黄酮、生物碱、多糖及皂苷的分布,但各自分布的部位及组织细胞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紫金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紫金龙 器官 组织构造 组织化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新焰 杨竹雅 杜春华 王家金 钱均祥 曾彪 王丽 张智慧 石亚娜 丛琨 冷燕 杨雁 杜慧 季鹏章
【目的】对滇黄精各营养器官进行显微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明确滇黄精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积累特征。【方法】分别制作滇黄精根、根茎、茎和叶片横切片,运用显微镜观察各器官的组织构造,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多糖和皂苷类成分进行定位及分布数量分析。【结果】明确了滇黄精各器官的组织形态及构造特点;多糖类物质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黏液细胞、维管束及少数厚壁组织细胞中。皂苷则主要分布在表皮、皮层基本薄壁组织及厚壁组织细胞中。多糖类及皂苷类物质在各器官的分布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根茎、叶片、茎及根。【结论】滇黄精各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可以作为药材鉴别的依据;四种器官均有多糖与皂苷分布,但两者分布的部位及组织细胞有所不同。在相同观察视野面积下,叶片等部位也有较高的分布量,应注重对叶、茎、根等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小霞 魏甲科 夏建强 方强恩 张勃
为了揭示矩镰荚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地下芽越冬机理,采用石蜡切片法,通过组织化学染色,跟踪观测了该植物在自然越冬过程中地下芽的组织化学特征与分化过程。结果显示:在越冬期,地下芽内淀粉粒主要贮存在芽体皮层、髓部、芽尖外围幼叶、芽尖基层组织和叶原基底部,蛋白质主要贮存在芽尖生长锥、叶原基顶部和芽体形成层;秋末冷适应期,地下芽芽体快速伸长,芽内淀粉粒开始急速降解,但与其他时期相比,淀粉总含量仍处较高水平;进入初冬期后,随气温的下降,芽分化与伸长生长开始减慢,到隆冬冻胁迫期,芽锥和芽体生长停止,芽内淀粉几乎全部降解;之后随气温回升,芽体开始恢复生长,但芽锥分生生长直至返青期才开始恢复。分析表明,矩镰荚苜蓿越冬期间地下芽生长停滞和芽内淀粉粒含量降低是其休眠态转变的重要标志,休眠芽通过淀粉粒水解代谢,增加细胞可溶性糖浓度、降低细胞冰点是其抵御冬季低温胁迫的适应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黎会平 赵雅心 张训蒲 杨秀平 金晓萍
用神经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支配鳜咽部味蕾神经的属性。在鳜咽部的粘膜褶上分布着大量的味蕾,根据与上皮的关系,味蕾可以分为3种类型。Ⅰ、Ⅱ型味蕾与胆碱能型神经纤维联系,除了化学感受器作用外,高出周围上皮的微绒毛兼有机械感受器功能。Ⅲ型味蕾的微绒毛完全没有超出周围上皮,与肾上腺素能型神经纤维联系,主要为化学感受器
关键词:
鳜 味蕾 神经组织化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