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74)
2023(15431)
2022(12688)
2021(11533)
2020(9609)
2019(21929)
2018(21738)
2017(42321)
2016(22576)
2015(25518)
2014(25674)
2013(25245)
2012(22970)
2011(20786)
2010(21102)
2009(19787)
2008(18171)
2007(16020)
2006(14413)
2005(13054)
作者
(64887)
(53652)
(53209)
(50965)
(34190)
(25544)
(24299)
(20954)
(20528)
(19113)
(18195)
(18136)
(17009)
(16968)
(16697)
(16344)
(15863)
(15477)
(15364)
(15251)
(13356)
(13112)
(12895)
(12166)
(12156)
(12010)
(11819)
(11600)
(10848)
(10430)
学科
(108712)
经济(108604)
管理(63673)
(60338)
(50039)
企业(50039)
方法(41136)
数学(35667)
数学方法(35341)
中国(32041)
(27775)
金融(27774)
地方(26778)
(25803)
银行(25768)
(25106)
(24877)
业经(23836)
(23144)
(21220)
(19913)
农业(17453)
理论(16005)
(15671)
贸易(15655)
(15120)
(14927)
环境(14871)
财务(14853)
地方经济(14844)
机构
大学(324598)
学院(322050)
(138759)
经济(135863)
管理(126272)
研究(111286)
理学(108751)
理学院(107582)
管理学(105860)
管理学院(105288)
中国(87101)
(68973)
科学(65778)
(61767)
(55238)
中心(50805)
研究所(50195)
财经(49798)
(47603)
(46336)
(45173)
业大(44698)
北京(44077)
经济学(43324)
(42794)
师范(42455)
(39916)
经济学院(38785)
(38341)
财经大学(37046)
基金
项目(216038)
科学(170089)
研究(160947)
基金(156738)
(134898)
国家(133763)
科学基金(115371)
社会(103138)
社会科(97886)
社会科学(97859)
(83727)
基金项目(82906)
教育(72745)
自然(72449)
自然科(70739)
自然科学(70726)
(69762)
自然科学基金(69451)
编号(65731)
资助(64293)
成果(53770)
重点(48055)
(47441)
(47336)
课题(45061)
(44526)
国家社会(42664)
创新(41544)
教育部(41275)
项目编号(40780)
期刊
(156536)
经济(156536)
研究(102394)
中国(59776)
管理(47269)
学报(47046)
(45460)
(44317)
科学(44169)
(41406)
金融(41406)
大学(36320)
教育(34510)
学学(33966)
农业(30145)
技术(27728)
经济研究(25950)
财经(24976)
业经(23513)
(21403)
问题(20208)
技术经济(16744)
理论(16744)
图书(16525)
现代(15180)
实践(15062)
(15062)
(14910)
科技(14306)
世界(14285)
共检索到485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裴祥宇  
本文从部门视角构建测度经济金融化的指标体系,采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主观静态赋权法和基于熵值法的客观动态赋权法对美国经济金融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样本期内的美国经济金融化趋势不断增强,金融部门扩张强劲,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化呈现周期性上升态势;联邦基金利率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对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化产生波动性影响,但无法左右其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进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裴祥宇  
本文从部门视角构建测度经济金融化的指标体系,采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主观静态赋权法和基于熵值法的客观动态赋权法对美国经济金融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样本期内的美国经济金融化趋势不断增强,金融部门扩张强劲,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化呈现周期性上升态势;联邦基金利率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对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化产生波动性影响,但无法左右其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进程。
[期刊] 征信  [作者] 韩凤荣  
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自从被日本崛起打破后,美国制造业逐渐失去优势,巨额贸易逆差无法扭转,必须靠资本项下巨额资本回流弥补,美国金融业的发展恰好起到了这个作用。美国将金融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筹码,致使金融业过度发展,给美国经济带来了美元的衰落、高管天价薪酬和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事实证明,经济金融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筹码不能维系一个国家的优势地位,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卢文华  
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最终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事实证明,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边界,金融过度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当金融发展超越甚至脱离了实体经济,进入自我扩张、自我循环的非正常轨道时,将给整个金融系统甚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这就是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逻辑所在。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引导金融回归本源、促使资金"脱虚向实"、实现经济虚实协调发展过程中,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双方要共同发力。金融机构要回归信用本源,在开展金融活动时必须信守承诺,注重声誉维护和信用管理,防止发生信用危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许平祥  周鑫  
美国经济刺激政策把其推入"无生产率进步和无就业"的非典型增长态势。究其根源,在于当前的增长路径恢复到了危机前的再金融化模式,经济呈现主要以虚拟交易活动为主的再次"繁荣"。然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事实,使得其GDP和就业创造仍然处于相互割裂的"二元化"状态;经济"二元化"的固化意味着这种"强势"增长的短期性。因此,美国增长真实态势依然任重而道远,其是否持续深度依赖于非常规货币政策,一旦QE加速退出、资产负债表和利率回归正常化,将大概率再次陷入增长"停滞"的困境。美国经济虚拟化和再工业化启示警惕经济陷入过度金融化的陷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金燕  滕建州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偏离实体、资源配置低效和融资风险增强等问题凸显。这对金融体系稳定和经济发展"脱实向虚"产生影响,已引起政府管理部门高度重视。TVP-VAR模型用于确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因素对金融化影响的权重,测度金融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传导机制和成因,重点探讨推进金融开放和改善金融环境的重要意义,并利用Lasso回归分析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金融化能预测实体经济发展,且正向与负向冲击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债券发行量、利率以及股票市场的发展等因素均可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化的影响自2012年起,由抑制转变为促进作用,表明我国实施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取得成效。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田新民  武晓婷  
基于中国经济金融化的典型特征,在参考国内外金融化测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中国的金融化指数,以此衡量中国经济金融化的走势及周期波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化指数的估计结果能较好地描述和评价我国经济金融化的走势和波动状况,样本期内中国经济的金融化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发展趋向和周期性波动不仅与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密不可分,而且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和力度都紧密联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林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经验证明,经济的金融化既带来了促进全球各国共同发展和提升相互依存度的正面发展效应,也给全球各国带来了波动、萧条和危机的互动与联动的深刻负面效应。经济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停滞和膨胀的恶性循环发展,其负效应对全球的震荡与影响不但巨大还惊心动魄,其深度发展导致全球经济体系更难控制,使全球经济体系的易变性与波动性不断增强,风险持续上升,金融结构变得脆弱,金融动荡的负面效应也被数倍放大。同时,过度金融化成为近年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济江   徐朝辉   张建军  
当前我国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趋势没有逆转,理论界多将金融化视为同质性,忽略了实体企业非过度金融化与过度金融化之间的差异。采用2007—2020年实体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从经济后果视角,分析过度金融化的绩效效应、风险效应和创新效应,并探讨何种类型的实体企业更偏好过度金融化。研究结果发现,相比非过度金融化,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显著抑制主业发展和企业创新,过度金融化降低了短期破产风险却加大了未来的长期破产风险。相比内部控制质量好、处于成长期的实体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差、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实体企业更倾向于进行过度金融化;过度金融化的特征在不同产权性质、创新依赖性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异。研究有助于厘清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带来的危害,为政府出台分类监管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韩文龙  彭颖怡  
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背景下,平台经济金融化趋势明显。平台经济较传统经济在组织分工模式、资本积累模式、全球化扩张模式三个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并蕴含走向金融化的内在趋势。在此金融化过程中,平台经济表现出的金融过度创新、混业经营、监管脱敏、数字技术创新等特征导致局部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并使金融风险更趋复杂化和隐蔽化,进一步加大金融监管难度。针对平台经济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建议从明晰“科技”与“金融”业务边界,结合“主动”与“被动”监管举措,坚持“规范”与“发展”监管理念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平台经济真正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渡边雅男  高晨曦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视角出发,从企业、国家政权、阶级三层结构探讨日本经济金融化的原因。在企业层面,本文通过观测企业资产、企业受益和其支出的结构确认了企业积累活动的金融化,并指出劳动分配率的下降以及资本积累率的停滞是它的前提。在国家层面,国家的自由化战略显著推动了经济的金融化。日本经济自由化改革的外因是全球竞争带来的门户开放压力,其内因则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了推动企业积累活动的金融化,要求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在阶级层面,本文展示了工人、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是如何在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上围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严启发  
一、对当前经济金融化的观察与分析(一)经济金融化的本质是虚拟经济不断扩张从现象看,经济金融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渡边雅男  高晨曦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视角出发,从企业、国家政权、阶级三层结构探讨日本经济金融化的原因。在企业层面,本文通过观测企业资产、企业受益和其支出的结构确认了企业积累活动的金融化,并指出劳动分配率的下降以及资本积累率的停滞是它的前提。在国家层面,国家的自由化战略显著推动了经济的金融化。日本经济自由化改革的外因是全球竞争带来的门户开放压力,其内因则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了推动企业积累活动的金融化,要求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在阶级层面,本文展示了工人、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是如何在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上围绕劳动分配率、生产率和利润分配率展开复杂的斗争,并指出工人阶级的历史性失败和资产阶级内部的霸权交替是经济金融化这一“经济地震”背后的“板块运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刘宾  陈波  
海内外左翼学者均认为经济金融化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卡尔多模型,通过数理分析论证了金融化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必然性,然后分别运用HP滤波分析、门限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和定量分析了经济金融化对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HP滤波分析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美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与日益攀升的金融化率有着密切联系;门限回归结果显示,当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低于或等于19.64%时,经济金融化水平每提高1%,基尼系数就提高0.3877%;当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于19.64%时,经济金融化水平每提高1%,基尼系数就提高0.566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定量刻画了金融化及其他控制变量对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系数。结果表明,经济金融化形成了金融资本偏倚型的收入分配模式,会造成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状况持续加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东波  任力  
金融化是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已有研究对金融化及其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认识存在争议的原因,一方面是对金融活动及其本质有待深化认识,另一方面在于对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分析。为此,本文基于马克思经济学,从资本循环运动的视角,在分析金融与金融化基础上,论述了金融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并构建金融化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两部门模型。研究发现:(1)"适度金融化"有利于缓解融资约束,增加就业并提高收入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过度金融化"则导致金融资本脱离产业资本的约束,并挤压实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