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08)
- 2023(11042)
- 2022(9096)
- 2021(8464)
- 2020(6949)
- 2019(15416)
- 2018(15099)
- 2017(28209)
- 2016(14603)
- 2015(16340)
- 2014(15656)
- 2013(15398)
- 2012(14310)
- 2011(13253)
- 2010(13070)
- 2009(12398)
- 2008(11624)
- 2007(9826)
- 2006(8924)
- 2005(8161)
- 学科
- 济(81677)
- 经济(81608)
- 管理(38393)
- 业(32711)
- 方法(27773)
- 企(25453)
- 企业(25453)
- 数学(24896)
- 数学方法(24739)
- 中国(22412)
- 地方(18156)
- 农(16648)
- 贸(15529)
- 贸易(15518)
- 易(15131)
- 业经(14857)
- 财(14506)
- 地方经济(12904)
- 学(12723)
- 制(12381)
- 融(11459)
- 金融(11458)
- 环境(11358)
- 银(11037)
- 银行(11033)
- 农业(11031)
- 行(10736)
- 发(10026)
- 关系(9613)
- 体(9606)
- 机构
- 大学(210572)
- 学院(208352)
- 济(105917)
- 经济(104367)
- 研究(78822)
- 管理(76153)
- 理学(65180)
- 理学院(64449)
- 管理学(63635)
- 管理学院(63220)
- 中国(60890)
- 财(45614)
- 京(44006)
- 科学(41386)
- 所(38072)
- 财经(36583)
- 经济学(36028)
- 研究所(34349)
- 中心(34229)
- 经(33566)
- 经济学院(32310)
- 北京(28542)
- 江(28272)
- 院(28092)
- 范(28066)
- 师范(27905)
- 财经大学(27277)
- 农(26179)
- 业大(23650)
- 科学院(23300)
- 基金
- 项目(135152)
- 科学(108870)
- 研究(103509)
- 基金(101779)
- 家(87556)
- 国家(86917)
- 科学基金(74645)
- 社会(71533)
- 社会科(68076)
- 社会科学(68065)
- 基金项目(52046)
- 省(48236)
- 教育(47169)
- 自然(43327)
- 自然科(42369)
- 自然科学(42358)
- 自然科学基金(41644)
- 划(41630)
- 资助(41286)
- 编号(39970)
- 成果(33120)
- 部(32099)
- 国家社会(31737)
- 发(31129)
- 重点(30726)
- 中国(28735)
- 教育部(28696)
- 创(28253)
- 课题(27793)
- 人文(27653)
共检索到3240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余永定
今天我依然要谈再平衡问题,但是角度有所变化,我这次谈的是美国经济的再平衡。作为中国人,我们可以先"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里",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看看美国可能会采取一些什么措施,或者不会采取措施,以便纠正其自身的不平衡。然后,我们再分析美国如果采取如此这般的政策,对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会造成什么影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自然 汪寿阳
短短一年时间,金融海啸令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剧烈动荡,变化之快令人始料不及。然而在这些看似毫无头绪的变化中,依然可以从各种经济变量的走势中寻出一些规律。本文从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金融货币、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影响以及中国宏观调控的应对策略等现实问题出发,讨论了维持经济变量处于旧平衡状态下的各种力量发生消长时,经济变量新的运行趋势,以及如何引导经济变量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金融海啸 泡沫 再平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拉亚
本文分析了美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指出了美国政府应对挑战的主要方法,研究了美国政府未来政策操作空间,总结了美国政府应对这次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本文认为,美联储货币宽松政策避免了危机恶化,但对引导美国经济走出流动性陷阱成效不大。现阶段美国经济主要问题不是货币不足,而是投资不足。只有足够的投资,才能刺激美国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引导美国经济走出流动性陷阱,实现美国经济的再工业化和绿色化。美国政府解决当前投资不足的国内政策空间十分有限,只能依靠国际经济再平衡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困境。因此,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将成为双方关注的重要问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宋玉华 叶绮娜
基于对世界经济失衡问题的基本判断,本文分析了世界经济相对均衡发展的图景、全球经济的需求结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适度发展以及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等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本文指出,世界各国尤其是中美等主要经济体的国内均衡将是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最后探讨了美国、日欧、石油出口国与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其面临的挑战。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素琴
本轮危机中各国采取联合救市的国际协调措施,不仅是为了取得合作收益的最大化,而且受到几大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使得实施国际协调过程中面临国际协调收益的不确定性、调整成本的分担难以划分以及经济全球化演进的内生机制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建立"全球治理中心"机制、各国利益获取遵循取之有道原则等建议,以使国际经济秩序沿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傅春寰
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由于泡沫经济崩溃造成的后遗症和"平成萧条"的旷日持久,面临的问题既复杂又深刻。围绕经济结构的调整,面临四方面的挑战,它们决心通过迎战促使经济走向繁荣,也为日本进入21世纪,维持高龄、少于社会的活性化创造条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唐玉爽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数字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形态已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慢慢向数字经济演进,这势必会对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带来挑战。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税收管理机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本文在介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数字经济给中国税收管理制度带来的诸多挑战,并探析相应的解决策略。一、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一)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而产生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巍 郭晓霏
数字经济下的税收问题缘于信息和通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模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挑战了现行常设机构规则,因此,常设机构规则改革已成为国际共识。如何改革,方案众多。我国应抓住历史赋予的难得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确保国家税收权益,构建与"互联网+"相匹配的税收制度,以提升征税能力。
关键词:
数字经济 BEPS 常设机构 规则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东萍
一、国家干预和贸易保护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盛行,但从长期看,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还将占据主导地位本轮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要的冲击,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经济衰退,总体来看全面的经济复苏尚待时日。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冲击。金融危机既表明美国等国家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诚
正如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 ,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面临转型的重要关口一样 ,中国的宏观经济理论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宏观态势分析中两个不同思路即规范性宏观分析思路和宏观问题感受性分析思路的比较 ,发现规范性宏观分析虽然权威和简明 ,但是在诊断中国宏观问题时缺乏准确性 ;宏观问题感受性分析虽然准确全面 ,但是缺乏学术性提炼。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为了承担起向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思想基础这一基本任务 ,必须寻找宏观经济中真正具有典型化的事实 ,分析这些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影响 ,进而重新梳理中国宏观经济关系 ,重建中国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体系。
关键词: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欧内斯特·斯特恩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挑战欧内斯特·斯特恩(世界银行副行长)China'sSocialistMarketEconomy:TheChallengesAhead¥ByErnestSlern,ManagingDireCtorTheWorldBankA...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Stephen Roach
非常荣幸能够在此发言,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样的研讨会。这是一个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研讨会。这里所有的发言人都是非常著名的,感谢主办者给我这样的机会。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简·哈特梅尔 李丽丽 王辰
中国经济超过3 0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不能再倚重投资的背景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将怎样?本文分析劳动适龄人口增速放缓甚至开始下降时,中国是否仍有能力将G D P的一半用于投资,而这种投资是否会变得低效;由于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会下降,而未来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是否将更多地流向服务部门而不是生产率较高的制造部门。文章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速率将从现在的年均10%逐渐降至203 0年的6.5%;而如果对经济活动不利的因素如果都叠加在一起,增长率甚至有可能降至1.5%。文章指出,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在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减速,而是减速的时间点和程度大小。本文作...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人口红利 劳动就业 劳动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