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43)
- 2023(6669)
- 2022(5683)
- 2021(5431)
- 2020(4441)
- 2019(10339)
- 2018(10178)
- 2017(19513)
- 2016(10905)
- 2015(12100)
- 2014(12230)
- 2013(11895)
- 2012(11458)
- 2011(10637)
- 2010(11126)
- 2009(10646)
- 2008(10730)
- 2007(9760)
- 2006(8986)
- 2005(8289)
- 学科
- 济(41275)
- 经济(41215)
- 管理(30696)
- 业(30570)
- 企(24159)
- 企业(24159)
- 农(15043)
- 方法(14672)
- 财(12253)
- 学(11776)
- 中国(11711)
- 数学(11188)
- 数学方法(10957)
- 农业(10187)
- 业经(9922)
- 制(9850)
- 策(9660)
- 理论(9587)
- 贸(8336)
- 银(8334)
- 贸易(8329)
- 银行(8323)
- 易(8107)
- 地方(8078)
- 行(7982)
- 融(7721)
- 金融(7716)
- 教育(7061)
- 及其(7023)
- 和(6983)
- 机构
- 大学(164987)
- 学院(162418)
- 济(67227)
- 经济(65730)
- 研究(59273)
- 管理(58797)
- 理学(49224)
- 理学院(48640)
- 管理学(47854)
- 管理学院(47533)
- 中国(45343)
- 京(35116)
- 科学(35076)
- 财(35057)
- 所(30730)
- 农(28720)
- 研究所(27466)
- 中心(26491)
- 财经(26368)
- 江(25921)
- 范(25165)
- 师范(24972)
- 经(23753)
- 北京(22573)
- 农业(22465)
- 业大(22409)
- 州(20844)
- 经济学(20435)
- 院(20384)
- 师范大学(19938)
- 基金
- 项目(96629)
- 科学(76804)
- 研究(74140)
- 基金(70527)
- 家(60753)
- 国家(60203)
- 科学基金(51062)
- 社会(46013)
- 社会科(43424)
- 社会科学(43414)
- 省(37070)
- 基金项目(35604)
- 教育(34580)
- 自然(32045)
- 划(31793)
- 编号(31440)
- 自然科(31255)
- 自然科学(31247)
- 自然科学基金(30705)
- 成果(29127)
- 资助(28928)
- 课题(22008)
- 部(22000)
- 重点(21981)
- 发(20748)
- 性(19909)
- 创(19416)
- 教育部(19009)
- 项目编号(18981)
- 国家社会(18660)
共检索到263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扬 何海峰
本文考察了美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其对手方的国别与地区结构特点,随后总结了对该现象的有关研究和解释。文章简述了伯南克"世界储蓄过剩"论,指出了该观点论证逻辑中的错误,然后分析了其理论分析框架——储蓄缺口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对美国经常账户失衡解释的不适用。
关键词:
美国 经常账户失衡 世界储蓄过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梁斯 周丽华
本文以G20国家1980-2012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使用系统广义钜估计方法(SYS-GMM)对样本数据进行估计,用以分析人口结构对储蓄、投资以及经常账户的解释能力。研究结论表明:(1)人口结构对储蓄率及经常账户均有显著负向影响,这支持了生命周期理论。(2)老年抚养比对经常账户失衡的解释能力比少年抚养比更强。(3)抚养比对投资率的影响并不明显。这或许与惯性行为及生产率变化有关。人口结构的变动会导致国际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因此各国应避免出现相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完成储蓄和投资的跨境平滑。此外,外部均衡在短期内很难达到,但在长期内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应尽快调整现行人口政策和产业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谭之博 赵岳
本文基于1990—2007年5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和1999年世界银行的企业调查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Tobit模型,探究了银行集中度、企业储蓄和经常账户失衡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集中度越高,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比重越小,自身储蓄越高。而公司部门的储蓄与经常账户余额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高银行集中度国家企业的高储蓄导致这些国家经历更大的经常账户顺差(或更小的逆差)。上述结论并不受金融中心效应的影响,也在工具变量回归中保持稳健。与强调金融部门总规模的传统金融发展观不同,本文的结论表明,银行业的内部结构是理解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视角。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津 王刚 李泽广
本文梳理了解释美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各类假说,并以美国的情况为借鉴,提出了对中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几种解释思路。文章发现经常账户的实际水平与理论均衡水平的差值为稳定序列,但并不收敛于零,表明经常账户的失衡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然后通过设计两元选择模型对导致失衡的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发现"投资一储蓄缺口"假说得到了中国数据的支持,同时发现国民收入也是决定经常账户盈余或者赤字的关键变量。这说明我国经常账户的变化更多地内生于其特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经常账户失衡状态的矫正需要内部经济结构的改革和理顺经济运行机制措施的配合。
关键词:
经常账户 投资-储蓄假说 两元选择模型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石峰
本文利用两国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估计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结论表明:(1)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明显考虑了人民币汇率波动,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不针对汇率波动进行调整。(2)政府支出冲击和技术进步冲击不仅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导致中国短期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3)中国PPI通胀主要源自于国内厂商技术水平变化,外国技术水平和货币政策则是影响CPI通胀的重要因素。(4)中美两国技术进步等实际经济变量是影响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政宁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通过经常账户赤字输出储备货币;中国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通过经常账户盈余获得储备货币。文章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下,基于国际货币不对称的视角研究了经常账户失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对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增加,中国消费出现下滑,储蓄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的经常账户出现顺差;而美国消费提升,储蓄出现萎缩,美国的经常账户出现赤字。中国对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增加,导致中美两国经济内外失衡。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赵夫增
出口导向的亚洲经济体依赖美国市场来弥补需求,美国依赖亚洲的廉价出口和官方储备来抑制通胀和实现低成本融资,二者形成共生模式,经常账户失衡是其枢纽。但失衡格局不断腐蚀美元信用,使得共生模式不可持续,因此利益各方将会追求渐进式调整。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夫增
本文认为,出口导向的亚洲经济体依赖美国市场来弥补需求,消费过度的美国依赖亚洲的廉价出口和官方储备来抑制通胀和实现低成本融资。这二者形成共生模式,经常账户失衡是其枢纽。这一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即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膨胀。经济全球化造成的竞争加剧和廉价出口抑制了商品通胀,为货币扩张政策提供了空间,后者转而推动了金融膨胀。基于金融膨胀的负债消费扩大了美国的需求、进口和经常账户赤字。但失衡格局不断腐蚀美元信用,使得共生模式不可持续,因此渐进式调整符合双方利益。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政宁 史新鹭
本文在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构建一个两国开放经济模型,分别考察了我国生产率上升及央行意愿外汇储备增加对中美两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动态影响。通过模拟发现:(1)随着我国贸易中间品厂商的生产率不断上升,我国的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第40期的3.1%。相反地,美国的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0上升到1.5%。(2)随着我国央行的意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我国的经常账户也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0.2%;相反地,美国此时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不断上升,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0.1%。
关键词:
一般均衡 生产率 外汇储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政宁 史新鹭
本文在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构建一个两国开放经济模型,分别考察了我国生产率上升及央行意愿外汇储备增加对中美两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动态影响。通过模拟发现:(1)随着我国贸易中间品厂商的生产率不断上升,我国的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第40期的3.1%。相反地,美国的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0上升到1.5%。(2)随着我国央行的意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我国的经常账户也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0.2%;相反地,美国此时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
关键词:
一般均衡 生产率 外汇储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继勇 郭夏杰
全球经济的失衡是当前复杂的宏观经济问题,而美国和中国经常账户之间的严重失衡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G20确定的经济失衡评估指标和对美中两国当前经济现象的描述,本文建立了一个囊括美中两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经济增长、财政赤字等诸多因素的均衡模型,并采用VECM模型实证检验这些因素对美中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及程度。本文以G20确定的失衡指标为参照系,分别探讨了美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经济增长、财政赤字和中国的经济增长等因素是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美中经常账户的失衡,得出以下结论:长期来看,美元贬值对改善美中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并不显著;美国的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和美中两国的经济增长对加剧美中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政宁 陈雪丽
在动态一般均衡的模型框架下,本文考察了我国中间品厂商生产率上升及央行意愿外汇储备水平增加对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随着我国中间品厂商生产率的上升,我国贸易余额占GDP比重的模拟数据几乎保持不变,并没有产生持续的动态变化,并且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差;相反地,随着我国央行意愿外汇储备水平的增加,我国贸易余额占GDP比重的模拟数据出现了持续的动态变化,同时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因此,相对于生产率的提升,我国央行意愿外汇储备增加更能解释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累积。
关键词:
一般均衡 生产率提升 外汇储备累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伍戈
美国经常账户的失衡不仅影响其本国经济,还严重地影响着全球经济。本文在全面分析美国经常账户组成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豪斯克.麦奇不对称效应”及其造成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具体包括移民效应、供给效应、生产在全球的重新配置以及国际贸易的组成。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美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是结构性的,所以扭转失衡的方法也应当是结构性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君斌 郭新强
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得到中国货币政策冲击对经常账户、人民币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动态效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汇率超调";通货膨胀具有惯性;人民币名义汇率存在"远期贴水偏差"和经常账户的"J曲线效应"取决于货币政策冲击的类型。本文通过构建并模拟一个开放经济模型发现,在固定汇率制和钉住汇率波动的管理浮动汇率制下,模型可以较好的拟合上述三个经验事实。贸易条件效应、流动性效应和风险溢价是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骞文
货币政策是调整外部失衡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两次重大的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回顾,发现在失衡持续时期,经济体内外部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国际货币政策不协调是影响相关各国调节决心和调节效果的重要原因。理论模型表明,在当前的货币金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货币稳定缺乏有效保护,货币政策不得不参照发达国家并实行"相机抉择"的管理。这影响了外部调整的效果及失衡国调整的积极性。加强国际货币协调合作、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缓解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经常账户 货币政策 货币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