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6)
2023(661)
2022(553)
2021(582)
2020(537)
2019(1180)
2018(1190)
2017(1874)
2016(1422)
2015(1576)
2014(1541)
2013(1563)
2012(1517)
2011(1496)
2010(1570)
2009(1510)
2008(1448)
2007(1199)
2006(1029)
2005(969)
作者
(6303)
(5260)
(5193)
(4827)
(3614)
(2703)
(2493)
(2068)
(2063)
(2005)
(1933)
(1846)
(1808)
(1760)
(1741)
(1718)
(1694)
(1564)
(1539)
(1528)
(1467)
(1444)
(1389)
(1318)
(1240)
(1231)
(1166)
(1163)
(1152)
(1151)
学科
(2693)
(2470)
(2238)
虫害(2033)
病虫(1894)
病虫害(1894)
(1526)
生物(1439)
防治(1430)
(1429)
及其(1320)
(1149)
经济(1142)
水产(1017)
病害(1008)
(988)
微生(978)
微生物(978)
生物学(909)
各种(811)
微生物学(761)
(757)
动物(734)
管理(678)
(609)
动物学(598)
(595)
(581)
贸易(581)
(574)
机构
大学(21930)
学院(19956)
研究(11890)
(10818)
科学(9789)
农业(9007)
(8206)
研究所(7734)
业大(6639)
中国(6559)
农业大学(5676)
(5635)
(5354)
实验(5314)
(5223)
实验室(5196)
重点(4979)
(4934)
中心(4440)
(4162)
科学院(4144)
经济(3972)
技术(3968)
(3862)
教育(3788)
(3725)
生物(3685)
(3496)
(3415)
师范(3360)
基金
项目(14806)
(10130)
国家(10052)
科学(9877)
基金(9684)
科学基金(6975)
研究(6947)
(6593)
(6137)
自然(5966)
自然科(5815)
自然科学(5801)
自然科学基金(5707)
科技(5183)
计划(4962)
基金项目(4856)
资助(4262)
(4232)
专项(3970)
重点(3913)
(3671)
教育(3655)
农业(3437)
(3426)
科研(3267)
(3151)
创新(3039)
技术(2979)
(2830)
社会(2755)
期刊
(10422)
学报(10378)
农业(7389)
大学(6803)
学学(6371)
科学(6357)
研究(5696)
中国(5150)
(4558)
经济(4558)
(3908)
教育(3846)
业大(3822)
农业大学(3549)
(2249)
中国农业(2075)
自然(2055)
自然科(2037)
自然科学(2037)
世界(1692)
林业(1669)
农林(1632)
(1632)
国际(1583)
水产(1558)
科技(1508)
(1477)
金融(1477)
比较(1461)
西南(1423)
共检索到31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朝宇  王园秀  蒋军喜  欧阳慧  秦双林  黄婷  
【目的】鉴定江西省鄱阳县美国红枫褐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地调查该病害的发生时期和为害程度,对病害症状进行观察记载。随机采集30份不同发病阶段的病叶样品,采用PDA培养基按照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菌分离和菌种纯化。选择代表性菌株PM-1和PM-2作为供试菌株,用浓度为1×106个·m L-1的孢子悬浮液对美国红枫健康叶片进行刺伤接种,并对接种发病后病斑进行病菌再分离,以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将各分离菌株接种于PDA平板中央,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逐日观察测量菌落大小、颜色、形状、质地及产孢情况等性状。对自然发病寄主上着生的病菌和人工培养的病菌分别制作切片,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莉  杨双昱  麻文建  周建华  
[目的]为了明确四川核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四川中江核桃果园自然发病的核桃病原菌进行分离,并回接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结合孢子形态学、ITS序列和gdp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分离得到6种真菌,回接只有菌株ZJ5能使核桃发病;孢子形态和多序列比较分析将菌株ZJ5鉴定为链格孢菌;调查明确了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核桃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并揭示了该病原菌的发病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金梅  高贵田  谷留杰  孙翔宇  薛敏  耿鹏飞  雷玉山  
【目的】确定引起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选用常用的18种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进行抑菌效果测定,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为防治该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3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比对分析,3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应用BLASTn比对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该致病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Fr.)Keissler)。在10μg·mL-1含药PDA平板上,7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记祥  马良进  张立钦  毛胜凤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又名马褂木,属于木兰科鹅掌楸属,具有树干通直、生长迅速、木材用途广等特点,为世界珍贵的行道树和庭园观赏树种之一,现存资源稀少,被列入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国内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和云南等11个省(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锐玲  谢甲涛  付艳萍  姜道宏  
采用柯赫氏法和ITS DNA序列分析对草莓褐斑病的病原进行确认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透明、单细胞,大小为(5.7~7.3)mm×(2.0~3.0)mm;根据病菌形态,确定该病原菌为昏暗拟茎点霉Phomopsis obscurans(Ellis & Everh.)B.Sutton。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促进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用琏  
采用Northern杂交技术,对小麦抗、感品系在接种褐斑病菌(ptr)86-124小种后8,16,24,32,40,48,56,64,72小时叶片病原相关蛋白(PR)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后,β-1,3-葡聚糖酶,几丁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病原相关蛋白基因在抗、感品系内均被诱导表达,表现了一种非特异性的抗性反应。并且,以上3个基因的诱导表达具有大体相似的动态规律。β-1,3-葡聚糖酶(PR-2)基因在接种病原菌ptr后16小时开始表达,48小时后表达量达高峰,64小时后表达减弱;几丁酶(PR-3)基因在接种后8小时开始表达,48小时后达最大值,7...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文洁  王艳青  孙道旺  尹桂芳  王莉花  
【目的】研究明确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荞麦褐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孢子形态及分析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对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菌株S62R5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53 bp(登录号:KR002908.1),与稻黑孢菌菌株(登录号:EU529994.1)的同源性达100%。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PSA,最适菌丝生长温度25、28℃,致死温度为53℃,10 min;菌丝适宜生长的pH为5~9,最适pH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氯化铵。【结论】引起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建仁  解春霞  王永银  程淑婉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雍道敬  李保华  张延安  王彩霞  董向丽  郭长飞  
【目的】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褐斑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和2012年,将褐斑病菌(Diplocarpon mali)分生孢子悬浮液分4—6次喷雾接种于富士苹果各龄期的叶片,接种后观测记录每个接种叶片第1个病斑出现的时间,每3 d观测一次,依此计算褐斑病在富士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接种期间用全自动气象站,每30 min记录接种苹果树附近的气温、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结果】苹果褐斑病在富士苹果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23.8 d;最短潜育期为8—20 d,平均为13.6 d;显症历期为12—54 d,平均为31.3 ...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用琏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双向电泳技术对小麦抗、感品系在接种褐斑病菌(Ptr)86-124小种后24,48,72h叶片细胞间洗脱液的蛋白质进行了系统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22种病原相关蛋白(PR)被诱导合成,接种后48h,PR蛋白的表达量达最大值,72h后相应减少。其中20种组分在抗、感品系间的表达动态没有差异。Western杂交分析证明,其中有7种为β-1,3-葡聚糖酶,4种为几丁酶,1种为PR-1蛋白,属非特异性抗性反应。研究还发现pI5.2、22kd和pI6.6、19kd的两种蛋白仅在感病品系内被诱导合成,与特异抗性反应有关。从凝胶中回收了这两种组分,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海东  李晓雁  杨红澎  卢显芝  刘畅  
为了研究中药内生菌对植物病害真菌的拮抗效果,以云雾龙胆为材料进行试验,筛选到1株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XJ01,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为成团泛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黄瓜褐斑病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拮抗作用,拮抗活性物质在20℃和30℃时活性较强,高于40℃则活性降低。在pH值为5~10之间均有抑菌活性,对低pH值更敏感;在30℃条件下,50μg/mL的蛋白酶K处理2 h可以使其抑菌活性完全丧失;摇瓶发酵24 h时,内生菌XJ01的抑菌活性最高。盆栽试验表明,内生菌XJ01对黄瓜褐斑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宁海  徐瑞富  吴利民  田雪亮  
对番茄褐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的研究表明,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番茄褐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carposaprum)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为10℃时,病原菌潜育期达74h;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6.0~8.0h。叶面保湿时间愈长,愈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为6h。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5~30℃,保湿时间24~48h。不同番茄品种对病菌的敏感性差异较显著,世纪、夏丰为高度感病品种,百果强丰和博爱15号为中抗品种,霸王、皖粉3号和皖粉4号为抗病品种。不同菌龄的H.carposaprum对番茄的致病性也有差异,菌株培养10d时的致病力较强...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侯成林  
根据子囊果及无性阶段的特征,三角枫漆斑病病原菌被确定为环纹符氏盘菌(Vladraculaannuliformis)。该菌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三角枫栽培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振军  曾慧兰  高灿  周素云  刘桂生  李润根  
为明确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以樱花典型褐斑病叶片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并结合SSU、LSU、ITS、GAPDH、TEF、RPB2、Alt al和His 3等基因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粉散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10~8 cfu/g木霉可湿性粉剂、500 g/L异菌脲水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325 g/L苯甲·嘧菌酯水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水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水悬浮剂等8种药剂的敏感性,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和木霉等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0.001、0.022 mg/L和0.168个孢子/mL。推荐这3种药剂作为江西樱花褐斑病防治的优选药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振军  曾慧兰  高灿  周素云  刘桂生  李润根  
为明确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以樱花典型褐斑病叶片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并结合SSU、LSU、ITS、GAPDH、TEF、RPB2、Alt al和His 3等基因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粉散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10~8 cfu/g木霉可湿性粉剂、500 g/L异菌脲水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325 g/L苯甲·嘧菌酯水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水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水悬浮剂等8种药剂的敏感性,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和木霉等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0.001、0.022 mg/L和0.168个孢子/mL。推荐这3种药剂作为江西樱花褐斑病防治的优选药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