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08)
2023(5122)
2022(4287)
2021(4203)
2020(3466)
2019(7881)
2018(7636)
2017(15397)
2016(8420)
2015(9253)
2014(9510)
2013(9204)
2012(8569)
2011(7854)
2010(7865)
2009(7313)
2008(7384)
2007(6506)
2006(5736)
2005(5530)
作者
(24602)
(20524)
(19906)
(19439)
(13022)
(9893)
(9411)
(7782)
(7671)
(7422)
(6966)
(6952)
(6733)
(6561)
(6538)
(6302)
(5954)
(5898)
(5829)
(5794)
(5054)
(4977)
(4932)
(4695)
(4619)
(4566)
(4560)
(4496)
(4235)
(4012)
学科
(27523)
经济(27473)
(20894)
管理(20608)
(17362)
(17347)
企业(17347)
银行(17217)
(15991)
(14377)
方法(13763)
数学(11967)
数学方法(11828)
(10602)
金融(10602)
业务(9487)
(9447)
制度(9442)
(8954)
银行制(8189)
中国(7862)
(7187)
(6355)
(6059)
财务(6043)
财务管理(6027)
企业财务(5868)
业经(5806)
(5587)
技术(5004)
机构
大学(117768)
学院(113156)
(45541)
经济(44445)
研究(42135)
管理(40812)
中国(39060)
理学(34286)
理学院(33833)
管理学(33242)
管理学院(32999)
(26001)
科学(25077)
(24385)
(22019)
(22015)
(20602)
中心(20329)
研究所(20042)
银行(19723)
财经(19218)
(18342)
农业(17752)
(17676)
(17507)
北京(16743)
业大(16554)
(15428)
师范(15221)
经济学(15047)
基金
项目(74890)
科学(58917)
基金(56144)
研究(52535)
(49866)
国家(49487)
科学基金(41694)
社会(33440)
社会科(31787)
社会科学(31777)
基金项目(29104)
自然(27741)
(27115)
自然科(27113)
自然科学(27103)
自然科学基金(26654)
教育(24903)
(24360)
资助(23866)
编号(19598)
(17615)
成果(17278)
重点(17265)
(15661)
(15530)
(15232)
教育部(15144)
科研(14677)
创新(14567)
国家社会(14437)
期刊
(46023)
经济(46023)
研究(38542)
(28622)
金融(28622)
中国(23666)
学报(20210)
(19875)
(18938)
科学(17327)
大学(15410)
管理(15367)
学学(14255)
教育(13285)
农业(12107)
财经(10097)
(8539)
技术(8341)
经济研究(7626)
(7268)
世界(6666)
国际(6532)
理论(6277)
问题(5836)
实践(5708)
(5708)
(5631)
业经(5534)
(5426)
论坛(5426)
共检索到183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熊启跃  杨延昭  
2019年1月1日,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原则及条款》(TLAC要求)在美国正式开始实施。通过对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两家典型机构的研究发现,美国G-SIBs主要采取了发行合格TLAC债券、降低资产风险密度和压降系统重要性得分等达标措施,而美国监管部门也配合推出"祖父条款"、单点处置框架等政策,促进本国G-SIBs在成本可控条件下实现达标。根据"中国版"TLAC要求,我国G-SIBs将从2025年1月1日起分阶段满足TLAC要求。建议我国G-SIBs应充分利用低利率环境尽早发行TLAC债券,扩大内评法覆盖范围,优化资产配置,降低资产风险密度,并采取措施控制系统重要性得分的上涨。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刚  王晓晴  尚博文  马高方  
总损失吸收能力(以下简称"TLAC")是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简称"G-SIBs")宏观负外部性专门制定的监管政策工具。作为新兴市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我国工农中建四行将从2025年初分阶段满足TLAC监管要求。测算表明,现行运营模式下,四大行将面临较大合格TLAC工具缺口。要在如期达标的同时继续发挥好四大行服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头雁"作用,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达标经验,用足制度空间,加快完善监管政策,推进合格资本工具创新,同时推动中资G-SIBs有序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和风险密度。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熊启跃  易晓溦  
基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明细数据,本文分析G-SIBs名单的变化特点及中资银行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G-SIBs系统重要性呈下降趋势;跨境行为切换成为系统重要性得分中贡献最大的因素;中资G-SIBs数量大幅增加,欧洲G-SIBs显著下降;复杂性和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是近来决定G-SIBs级别变动的主要因素。相比于一般银行,G-SIBs要满足额外资本缓冲要求、恢复与处置计划、有效风险数据加总、大额风险暴露等更高的监管标准。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广子  李藐  
2018年11月27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301号),明确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范围、规评估流程和总体方法。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由"全球系统重要性"发展到"国内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卫东  
本文深刻剖析了美国、欧盟和英国金融危机以来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加强监管的具体措施,从金融监管框架、审慎监管标准、风险防范和处置、市场监管和约束四方面,对美、欧、英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国外在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方面,积极构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框架,注重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扩大监管范围,努力填补监管漏洞,建立大型问题银行特殊处理机制,基于消费者保护的视角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加强国内外监管部门间的协调合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康书生  周懋  
恢复和处置计划又称为"生前遗嘱",是由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的在危机时期如何应对相关问题的实施计划。恢复和处置计划是保证系统重要性银行在面对危机时能够持续性提供关键金融服务;或在终止这些服务时,确保不对系统造成负外部性影响,从而实现系统稳定的一系列措施。我国应关注外资银行RRP实施方案对在华子行的影响;探索中资银行RRP,为其海外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破产处置机制。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胡漱寰   王雍良  
<正>工、农、中、建、交五家银行入选新一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需要在2025年初和2028年初分阶段开始满足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文章从银行资本充足现状与趋势、资本新规实施影响与TLAC存保基金计入方式等角度分析五家银行TLAC达标形势,基于合理假设测算TLAC达标潜在缺口,并从宏观政策、监管政策和银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TLAC达标路径展望。
关键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谢端纯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揭示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经济和金融稳定中的重要性,世界各国也都逐渐认识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维护金融稳定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美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借鉴美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完善监管决策机制、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制定监管制度等方式建立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制度的基本思路。
[期刊] 征信  [作者] 钟春平  曾耀  刘诚  
目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增多,发生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断上升,而IMF、美联储等传统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相对下降,越来越难以处理上百亿资产规模金融机构的风险,IMF等能够给出的几百亿美元或上千亿美元援助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设计更加审慎的监管制度至关重要。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梳理反思危机爆发原因,发现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的监管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是其中重要因素。结合SIFIs内涵和特征,梳理国际金融组织和美英等国家对SIFIs宏观监管框架、具体监管方式,并参考国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经验以及美英等国监管实践,从而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办公室课题组  
2015年11月3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更新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入选,加上此前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国有大型银行均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列。笔者通过分析G-SIBS的治理要求、国际大型银行实践,旨在探索我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层面适应G-SIBS新要求的对策和举措。G-SIBS监管要求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潘林伟  吴娅玲  
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后金融危机时期,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对金融监管的缺陷提出了改革方案,强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提高风险监管和危机处置能力。我国应借鉴欧美国家的改革措施,从宏观审慎的要求入手,关注可能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风险因素,从更为全局的角度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和提高我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温彬  黄鸿星  曾洋  
2021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正式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和首批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名单,标志着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基本确立和落地,有助于促进与国际金融监管接轨,增强我国金融系统稳定性。首批19家D-SIBs的确定标准,是2020年1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以下简称《评估办法》),该办法于2021年1月1日起执行,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宋效军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令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凸显。大型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本机构利益的最大化,所做出的经营决策往往可能是个体理性的,但因为没有考虑自身经营所产生的外部性,在系统层面上就并不理想。而且鉴于道德风险成本以及预期政府支持所形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董满章  
中国银行业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较大,巨大的不良资产和落后的银行管理是影响中国银行业稳定性的直接因素,为保持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美国在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方面的做法可资借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海峰  郭卫东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作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诞生的一个新概念,其实质在强调金融领域的一个老问题,即"大而不倒"。国际清算银行发布文件,提出采用规模、可替代性、关联性、复杂性和全球活跃程度五个方面来评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根据上述方法,发布了全球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中国银行名列其中,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是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