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66)
2023(2622)
2022(1885)
2021(1812)
2020(1456)
2019(3508)
2018(3469)
2017(7001)
2016(4004)
2015(4355)
2014(4242)
2013(4118)
2012(3952)
2011(3786)
2010(3772)
2009(3640)
2008(3479)
2007(3028)
2006(2741)
2005(2470)
作者
(10600)
(9070)
(8954)
(8609)
(5803)
(4342)
(4172)
(3432)
(3396)
(3284)
(2986)
(2978)
(2960)
(2878)
(2832)
(2656)
(2652)
(2628)
(2608)
(2540)
(2337)
(2159)
(2110)
(2022)
(2003)
(1989)
(1965)
(1956)
(1823)
(1790)
学科
(16811)
经济(16788)
(9289)
管理(8763)
(7136)
企业(7136)
地方(5745)
方法(5474)
数学(5018)
数学方法(4938)
(4393)
(4119)
业经(3738)
地方经济(3384)
农业(3294)
中国(3275)
(3268)
(3134)
(2817)
财务(2816)
(2815)
财务管理(2814)
贸易(2814)
企业财务(2739)
(2719)
金融(2718)
(2707)
环境(2321)
产业(2316)
(2272)
机构
大学(55244)
学院(53456)
(22313)
研究(22010)
经济(21927)
管理(18122)
中国(15688)
理学(15527)
理学院(15289)
管理学(14979)
管理学院(14863)
科学(12776)
(12103)
(11759)
研究所(10609)
(9788)
中心(9404)
(9263)
(9157)
师范(9108)
北京(7948)
(7932)
财经(7785)
(7710)
师范大学(7608)
农业(7264)
业大(7240)
经济学(7106)
(7045)
(6634)
基金
项目(35780)
科学(27911)
研究(26877)
基金(26063)
(22933)
国家(22745)
科学基金(18603)
社会(17295)
社会科(16348)
社会科学(16342)
基金项目(13703)
(12792)
教育(12509)
(11728)
自然(11304)
自然科(10994)
自然科学(10990)
编号(10850)
自然科学基金(10800)
资助(10304)
成果(9926)
(8433)
(8314)
重点(8297)
课题(7444)
国家社会(7352)
(7348)
教育部(7326)
(7152)
(6945)
期刊
(25354)
经济(25354)
研究(18001)
中国(10339)
(9408)
学报(8433)
科学(7973)
教育(7698)
(7582)
大学(6494)
农业(6361)
管理(6187)
(6155)
金融(6155)
学学(5825)
世界(4138)
国际(3950)
经济研究(3891)
业经(3809)
财经(3774)
(3752)
问题(3382)
(3284)
(3262)
(3165)
论坛(3165)
技术(3060)
图书(2812)
资源(2624)
(2545)
共检索到84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昌明  郭彧  
处于转型期的东亚地区秩序如何演进,是地区安全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从构建地区秩序要素的理论分析入手,探讨了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秩序所呈现出的美国不完全霸权特征及其得以长期维持的原因。在归纳影响东亚地区秩序转型关键要素的基础上,指出美国主导的不完全霸权秩序将面临中国崛起带来的地区内大国权力格局变化和日益蓬勃的地区主义发展的双重挑战。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昌明  郭彧  
自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秩序一直处于转型之中。从域内大国权力分配格局、不同层次制度安排形式及地区认同意识等构成地区秩序的三个要素来考察,美国在东亚地区仍处于政治安全领域的主导地位,但在经济和地区认同方面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权力状况呈现出一种"不完全霸权"的态势。未来新型的东亚地区秩序将在美国的"不完全霸权"、中国的崛起及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等因素相互博弈的进程中以和平方式确立起来。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昌明  李昕蕾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已成为推动该地区秩序重构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地区主义的影响下,东亚的内聚力和地区性不断增强、共同理念和地区规范逐渐形成,新的权力结构开始确立,这些因素不断解构着美国主导的"轴心—轮辐式"东亚霸权秩序,并使之呈现出向地区整合背景下"多元共同合作"秩序转变的发展态势。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周方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在东亚地区逐渐形成经济中心与安全中心相互分离的二元格局。东亚二元格局在未来一个时期将长期存在,由此可能造成地区安全秩序与经济秩序之间长时期的脱节。二元格局下的东亚秩序不利于中国与部分东亚国家实现战略和解,对地区经济合作也造成较为明显的不利影响。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需努力弱化美国同盟体系在地区架构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二元格局的影响往良性的方向发展,并努力探索超越二元格局的路径与政策选项。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永亮  
美国人相信他们的那一套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他们有义务、有权利向全世界推广 ,从而把一个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世界用美国的价值观念统一起来。正是这种救世主式的狂妄引起了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美国霸权心理产生的根源既来自于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国际体系中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地位 ,也源自于其独特的文化因素。具体来说 ,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⑴美国的基督教文化 ,⑵美国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⑶美国独一无二的全球实力。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秀辉  
霸权是一个现代概念,在当代这一角色由美国承担,它由资本的三种形式构成,并随主导性资本形式的变换呈泡沫式发展。在霸权发展的每一阶段,资本都与某一对象相结合,以获得增值、扩张霸权,却在下一阶段毫无顾惜地将其丢进霸权他者的垃圾箱。随着他者最高形式的萎缩,霸权也走到了其周期的末端,成为新霸权的他者。而他者能否成为新的霸权,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宋绍英  
战后东亚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地区)之间发展上追赶结构和经济上互补关系的形成以及各国国家战略中经济中心意识的增强,导致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势,并为建立区域经济新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东亚经济新秩序应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横向秩序”。建立这样的经济关系,大国的责任和贡献是重要的,当然决不应是以大国支配为内涵的“国际贡献论”,而应倡导国际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要害是在真诚合作中解决好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问题。特别是要处理好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合作问题,这种合作既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合作关系问题,又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共同发展问题,因而有着关键意义。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黄朝翰  林发彬  
东亚是指中国、日本和四个新兴工业经济体(韩国、台湾、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以及东盟经济体。东亚第一波高增长由日本引领,并迅速扩散到四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一些东盟国家。这是第一代东亚共同体的崛起。东亚第二波高增长是由中国引领的,目前正被扩散到整个东亚区域。比较而言,中国引领的第二代东亚共同体在经济上比日本引领的第一代更为强大。中国不仅是东亚增长的引擎,也是区域经济整合的催化剂。然后,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还不能改变东亚地缘政治的形势。中国"和平崛起"这一理念并未得到东亚国家的广泛认同。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总体关系仍将是"政冷经热"的局面。美国不断在东亚增强其政治和战略地位,使得中国与其他东...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小明  
在东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同的地区共同体建设模式,其中包含着不同的地区秩序观念。东亚共同体建设,就是如何把东亚塑造成一个地区和建立某种地区秩序的过程,或者说,就是怎么样实现东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东亚共同体之成为现实,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系列国家组成一个地理区域、一系列共有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共有的地区意识或地区认同。有史以来,东亚地区先后出现过几种不同的模式或秩序,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以及当代的东亚共同体模式。这些模式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特征:第一个模式是稳定的,但却是不平等的;第二个模式是征服性的,也是不平等的,并且导致了大规模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菩  李巍  
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将中国确立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其中“印太”战略是美国同中国展开竞争以护持其霸权最为重要的战略框架。“印太”战略虽然最早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但限于其有限的国际执行能力和单边主义的政策方向,该战略总体上成效甚微。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与中国展开竞争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全盘继承并大幅升级了这一新型国际战略,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印太”地区全面回归区域多边主义,通过制度升级、制度创建与制度回归三种方式重构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区域制度体系以“规锁”中国;第二,以经济外交为抓手,在供应链、技术、基建和数字贸易等方面为“印太”框架注入经济合作动能,以夯实“印太”战略的经济基础;第三,从“美国优先”转向高度重视对盟友与伙伴的投资,积极打造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国家,以实现其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两个方面制衡中国的目标。拜登政府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将有可能对中国的区域外部环境形成更为严峻的战略压力。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菩  李巍  
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将中国确立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其中“印太”战略是美国同中国展开竞争以护持其霸权最为重要的战略框架。“印太”战略虽然最早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但限于其有限的国际执行能力和单边主义的政策方向,该战略总体上成效甚微。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与中国展开竞争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全盘继承并大幅升级了这一新型国际战略,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印太”地区全面回归区域多边主义,通过制度升级、制度创建与制度回归三种方式重构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区域制度体系以“规锁”中国;第二,以经济外交为抓手,在供应链、技术、基建和数字贸易等方面为“印太”框架注入经济合作动能,以夯实“印太”战略的经济基础;第三,从“美国优先”转向高度重视对盟友与伙伴的投资,积极打造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国家,以实现其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两个方面制衡中国的目标。拜登政府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将有可能对中国的区域外部环境形成更为严峻的战略压力。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琮  
近年来,有关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问题成为美国内外关注和争论的热点。本文在对战后美国实力地位的上升和相对衰落过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概括论述了有关美国地位是否衰落的两大观点,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有关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论争关系到当今世界一系列重大的全局性问题,应予以重视。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吴风云  赵静梅  
本文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小信用评级机构迅速崛起,成为所有金融机构中的“霸主”的原因以及学术界对这些“金融霸主”的批评。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导致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获得全球性霸权的因素非常复杂,但美国监管当局的监管特许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尽管信用评级机构霸权短期内还难以撼动,但挑战和消解已经开始。中国的信用评级业还是一个弱势行业,它们在监管体制中已经边缘化。中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面对着美国“霸权”公司的挑战。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迈克尔·J·格林  尼古拉斯·塞切尼  刘兴坤  
2014年,在麦克阿瑟基金会、日本《朝日新闻》、韩国《中央日报》和台湾地区《中国时报》的资助与支持下,CSIS与美国民意动态集团(Opinion Dynamics Corporation)联合进行了一项关于亚洲实力和秩序的调查。CSIS的亚洲专家选取美国、日本、中国大陆、韩国、澳大利亚、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台湾地区和泰国共11个亚太经济体的"战略精英"~([1])作为调查对象,并与美国民意动态集团共同设计了在线调查模板。本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24日-4月22日,最终共收回402份问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