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44)
2023(6485)
2022(5316)
2021(5412)
2020(4494)
2019(10503)
2018(10490)
2017(19352)
2016(10552)
2015(12578)
2014(12297)
2013(12116)
2012(11208)
2011(10296)
2010(10395)
2009(9574)
2008(9433)
2007(8157)
2006(7230)
2005(6688)
作者
(28792)
(23640)
(23636)
(22734)
(15183)
(11272)
(10841)
(9335)
(9164)
(8636)
(8270)
(7950)
(7900)
(7634)
(7579)
(7337)
(7039)
(6897)
(6818)
(6702)
(6120)
(5805)
(5764)
(5467)
(5347)
(5344)
(5236)
(5139)
(4811)
(4807)
学科
(40505)
经济(40446)
管理(25028)
(23204)
(17391)
企业(17391)
中国(16474)
方法(16231)
数学(14275)
数学方法(14177)
(12210)
(11495)
贸易(11486)
(11306)
(9188)
业经(8715)
(8702)
(8487)
银行(8477)
(8207)
农业(7680)
(7669)
金融(7668)
(7091)
理论(7086)
(6394)
(6263)
(6257)
关系(6037)
环境(6010)
机构
大学(148034)
学院(146062)
(66146)
经济(64964)
研究(56874)
管理(51150)
中国(45346)
理学(42662)
理学院(42166)
管理学(41569)
管理学院(41302)
(33550)
科学(31173)
(29756)
(28634)
研究所(25961)
中心(24835)
财经(23303)
北京(22590)
经济学(21797)
(21581)
(21467)
(21445)
师范(21308)
(20862)
(20268)
经济学院(19563)
业大(17876)
师范大学(17392)
财经大学(17331)
基金
项目(92306)
研究(72134)
科学(72034)
基金(65995)
(57826)
国家(57375)
科学基金(47454)
社会(45805)
社会科(43446)
社会科学(43437)
教育(34378)
基金项目(33479)
(33044)
编号(29369)
(29299)
资助(27783)
自然(27346)
自然科(26743)
自然科学(26732)
自然科学基金(26277)
成果(25755)
(22208)
课题(21741)
重点(21456)
中国(21058)
(20642)
国家社会(19923)
(19431)
教育部(19297)
(18717)
期刊
(73000)
经济(73000)
研究(50900)
中国(35035)
教育(24342)
(22288)
(20739)
学报(20690)
管理(20239)
科学(19977)
大学(16469)
(15603)
金融(15603)
农业(14969)
学学(14708)
技术(14010)
经济研究(13317)
财经(12015)
世界(10867)
(10856)
(10560)
国际(10387)
业经(10141)
(9918)
问题(9489)
图书(8175)
(7657)
论坛(7657)
职业(7242)
技术经济(6589)
共检索到233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伟  
西方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的观念、方法对朱自清和傅斯年都有重要影响。但两者所接受的是不同学术传统的语义研究,傅斯年深深浸润于欧洲大陆以德国为中心的历史语文语义学,朱自清接受的是20世纪20、30年代以英国为中心的语义研究传统。朱、傅尝分别注意到对方最重要和最能体现其研究特点的著述,此种关注颇能反映两者学术旨趣尤其是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西方语言学、语义学研究自晚清已经影响了中国学界,贯穿了近现代文学及古史、思想史研究,交织成一个绵延的学术谱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戴俊骋  
文学地理学日益受到文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的重视,但是两大学科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路径"大相径庭"。通过现有文献综述,对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与"地理面"进行梳理比较,发现目前文学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较为成熟,地理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重视程度与文学相比仍不足,且本土化研究基本缺失。现有基于学科的研究框架体系,造成了两个"文学地理学"的假象,亟待打破学科边界,从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逐步走向融合并轨。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黄镇伟  
苏州大学教授潘树广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料学》,1992年7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全书105万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本书为文学研究工作者、图书档案工作者和文献检索课教师而编著,是我国第一部通论古代、近代、现代文学史料的专著。全书分八编,第一编是通论;第二编是史源论,论文学史料的来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文言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殿堂,是由历代作家和文人的笔墨构建而成的。后人要了解和研究浩瀚的中国文学史,就必定离不开对文学史料的熟悉和掌握。如今,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的《中国文学史料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两个项目,同时由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的中青年学者完成,并公开出版,标志着中国文学史料学学科的日趋成熟,它们将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0余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通过探讨各类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的特点和价值,研究其史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春满  
20世纪后半页,比较政治学经历了行为主义到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演进。在21世纪初,新制度主义进一步向话语制度主义演进。对于这个演进谱系,与之相对应的学术研究视角则是由微观主义向宏观主义,再向整体主义转向。这个演进谱系有必要进行理论探讨。话语制度主义和整体主义研究视角对转型期的中国也具有诸多借鉴意义。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我们应该对话语与制度的关系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研究。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曾德良  
文章阐述了文学界对中国文学分期,剖析了《中图法》对中国文学分期模式的演变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并从科学、规范、实用的角度提出了修改建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伟  
综观台湾文学史,不论是主题史、文体史、断代史,还是全史,也不论是大陆学者所著之史,还是台湾学者所著之史,都极少有"浪漫派文学"的一席之地。这一现象,不能不令读者质疑:是台湾文学场中真的就没有生产过"浪漫派文学",还是生产过而研究者对之有难以言说的避讳,抑或认为其不值得笔论?还是被其他某种形态文学遮蔽着?文章对这一缺失现象及其原因作了必要的探求。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向东  
与时下流行的普遍具有宏大体系建构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相比,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的文学史书写确实显得有些"另类",或者借用他新近出版的《边缘识小》一书的主题词"边缘"二字来概括,可能更为精当。他说:"我所讨论的,并非文学史上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季剑青  
1930年代前期,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以“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为宗旨,在历史考据占主流地位的学术氛围中,显得颇为引人注目。一方面,新文学是通过反抗古典文学传统来建立自身合法性的,而另一方面,当时的大学国文系普遍仍是以古典文学课程为主体,在此条件下,大学国文系如何展开对于新文学的想象?古典文学可以成为新文学的资源么?本土传统如何与现代诉求相调和?1930年代前期清华中国文学系对新文学的想象及其挫折,折射出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学院查洪德教授发表的《研究中国文学须有中国思维》(《文学遗产》2018年第5期)一文,认为中国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应该珍视。但20世纪以来,传统思维方式遭到批判,使得古今话语、古今思维,已经有了很大差异。进入新世纪,古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论研究都提出要回归本土,回归到中国文化与文学生成的原始语境,这当
关键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庆本  
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1901年)中曾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1)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中国之中国"是华夏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亚洲之中国"是中华民族与亚洲其他民族相互借鉴交流的时代,而"世界之中国"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民族相互借鉴交流的时代。范围虽有不同,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实质却亘古未变。中华民族之所以蔓延几千年,永葆青春活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玲  
当前,拓展中国文学性别研究的理论资源,需要透过各种流行思潮,去审察东西方思维中更为本源性的哲学思想资源。对照西方哲学资源的基本格局,我们可以弥补以往理论接受上的结构性偏颇,从而深化性别批评维护个体生命差异性的意识,并在女性主体性建构问题上补上道德追求这一重要维度。返观中国传统哲学资源,我们既要有批判前现代文化阳尊阴卑等级秩序的当代意识,又应该在思想史问题上摒弃简单的线性发展观,突破性别身份限制,充分汲取中国哲学阴阳思维中所建构的不同生命境界,领会庄禅传统中的出世性的心灵自由追求,以之充实女性主体性资源。融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麓怡  邹时荣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晓映  
传统到现代是重要的历史发展轴线,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深受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差异化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基础等型塑了差异化家庭实践样态,是研究家庭转型的重要土壤。深入到家庭转型实践之中,可以发现,当前农民家庭多种样态并存,形成复杂的家庭实践。本文构建“传统-现代”模型,以家庭资源禀赋和文化伦理基础作为基本维度,将家庭分为强禀赋-伦理型、弱禀赋-伦理型、弱禀赋-情感型、强禀赋-情感型四种类型,形成父代权威型、父代挤压型、生活情感型、互动合作型四种转型期家庭样态。研究发现,农民家庭转型并非单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家庭资源禀赋强度与文化伦理转型程度的综合产物,进而导致当前农民家庭呈连续的“谱系式”现代化转型样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