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2)
2023(9229)
2022(7874)
2021(7228)
2020(6154)
2019(13938)
2018(13884)
2017(27169)
2016(14829)
2015(16446)
2014(16081)
2013(15855)
2012(14955)
2011(13882)
2010(14024)
2009(13364)
2008(13270)
2007(11966)
2006(10911)
2005(9856)
作者
(46109)
(38432)
(37949)
(36089)
(24375)
(18298)
(17167)
(14763)
(14496)
(13740)
(13038)
(12544)
(12375)
(12106)
(11824)
(11685)
(11631)
(11366)
(11056)
(11038)
(9736)
(9428)
(9287)
(8679)
(8626)
(8590)
(8578)
(8449)
(7563)
(7533)
学科
(57549)
经济(57481)
管理(46029)
(42928)
(34235)
企业(34235)
方法(25091)
数学(21826)
数学方法(21603)
中国(17904)
(17282)
(15331)
(14027)
贸易(14022)
(13728)
环境(13693)
(13250)
(12860)
业经(12846)
(11433)
农业(11236)
(11236)
银行(11191)
(10751)
地方(9845)
(9747)
金融(9746)
技术(9687)
(9193)
(9186)
机构
大学(226135)
学院(222898)
(91511)
经济(89742)
管理(83656)
研究(78820)
理学(72503)
理学院(71638)
管理学(70468)
管理学院(70054)
中国(58916)
科学(49286)
(48197)
(42688)
(42559)
(41445)
研究所(37928)
业大(35468)
财经(34486)
农业(34119)
中心(34118)
(32529)
(31260)
北京(30619)
(30116)
师范(29725)
经济学(27882)
(27836)
(26050)
财经大学(25579)
基金
项目(145968)
科学(113905)
基金(107046)
研究(101709)
(95837)
国家(95048)
科学基金(79109)
社会(65868)
社会科(62510)
社会科学(62492)
基金项目(56900)
(55568)
自然(52133)
自然科(50858)
自然科学(50835)
自然科学基金(49946)
(48710)
教育(46536)
资助(43130)
编号(39793)
重点(33305)
(32838)
成果(32769)
(31422)
(30223)
科研(28395)
创新(28343)
计划(27894)
课题(27708)
教育部(27613)
期刊
(99844)
经济(99844)
研究(65912)
学报(40142)
中国(39136)
(38039)
科学(35864)
管理(30762)
(30350)
大学(29441)
学学(27680)
农业(25923)
教育(21321)
(21060)
金融(21060)
业经(17163)
财经(16928)
经济研究(16764)
技术(15772)
(14424)
问题(14171)
(13734)
(12966)
国际(12009)
商业(11562)
(11381)
理论(10765)
图书(10525)
科技(10466)
技术经济(10455)
共检索到328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钱洪良  刘建民  
美国新世纪安全战略的取向是以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全球新秩序为总目标 ,这一战略取向导致美国的力量在中国周边地区广泛存在 ,对中国国家安全环境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主要体现在增加我国拓展周边安全环境的难度 ,使我国的统一面临新的困难 ,阻碍我国解决周边国家问题以及利用民族宗教问题破坏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余华川  
进入新世纪,中国周边形势相对稳定,但其中也蕴涵着众多不确定因素。随着美国战略重心逐步东移,特别是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对华战略由“接触”演变为“遏制”,加大了对中国的战略压力。“9·11”事件虽然延缓了美国的战略东移,使我国的战略压力有所减轻,但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十分严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锐  刘霞  
作为资源贫乏的能源消费大国,日本在国内致力于能源多元化、能源储备、节约能源和培育本国国际能源资本,在国际上展开与主要产油国能源外交,竭力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并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日本能源战略的走向无疑对能源消费日益巨大的中国有着借鉴作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大军,张建平,王辛  
前苏联解体后,蒙古国基于自身实际构建的“多支点”全方位外交政策,已经对我北部战略安全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分析蒙古国外交政策的动因、走向及其趋向,制订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应对措施,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孙建社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虽然比较稳定 ,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潜在危险 ,尤其是美国亚太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威胁。中美关系既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大变数 ,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美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状况。当前美国虽仍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对手 ,但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同中国有共同利益 ,主张与中国合作。中国应抓住这机遇期 ,在积极发掘中美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扩大两国间的战略合作 ,改善两国关系。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将使中国周边安全更加趋于稳定。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秦宣仁  
一、中国能源安全系数(一)能源发展部署及成果从总量上讲,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从人均拥有量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矿产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在全世界排第53位,而且还有两大弱项:一是资源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介南  
近些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缅中关系在得到进一步增进的同时 ,开始出现疏远的迹象 ,而缅印关系则明显增强。这对我国西南周边安全带来了不确定因素。缅中边境毒品走私依然形势严峻。云南出现边民外流缅甸现象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唐超  孟祥云  
[目的/意义]研究我国周边涉恐安全风险环境的演进过程和现实情况,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恐怖主义活动发展的外在条件的变化规律。[方法/过程]利用GTD的数据,对周边国家恐怖主义活动数量、人员伤亡数、袭击目标、武器水平、袭击方式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周边涉恐安全风险环境的演变规律及影响,提出管控思路。[结果/结论]周边涉恐安全风险环境分为可控期、活跃期、相对平稳期和复杂期,目前处于最复杂的阶段。应加强周边涉恐安全风险环境的监测,并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涉恐安全风险的联合管控,充分发挥边境管理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香兰  
从新安全因素的角度 ,分析了中国周边自 90年代以来非传统安全环境问题 ,并就相应的防范措施与对策提出了某些见解。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杨中强  
冷战后 ,中东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 ,反而有进一步突出之势。于是 ,美国制定了对中东加强民主攻势、致力于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实行军事介入和控制等中东战略。不过 ,美国的中东战略目前也面临诸多挑战。美国中东战略的实施给中国安全环境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禾木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回顾历史,使人不由得想起百年之前,一位著名的老人对新世纪的憧憬之情。1895年8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末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说:“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看一看新世纪。”时光如箭,恩格斯所企盼的新世纪就要过去,下一个新世纪即将到来。...
[期刊] 改革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组  苏杨  
中国的生态和环境变化态势是稳中有好但改善缓慢。"十二五"期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应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全方位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制度层面形成全社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合力,优先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和实行对环境质量的健康风险管理。为实现"十二五"末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应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合理布局产业,解决重点区域问题;优化制度建设,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和治理行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完善政策协调体制,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以人体健康为本优化环境保护相关行政资源配置并形成以健康...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黎莉莉  胡晓群  陈松柏  
全球疫情持续和俄乌冲突以来,确保大宗商品供应链稳定,消弭全球粮食供应不确定性因素,成为全球经济安澜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后发布的修正数据,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阶段特征、品种特征和区域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因素贡献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单产水平提高在不同阶段交互作用推动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中央政府连续出台的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发挥了显著制度效应。运用跨学科和结构分析方法,对新时期中国粮食生产结构演化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取向,包括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制度支持体系和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间的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