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2)
- 2023(9262)
- 2022(7814)
- 2021(7051)
- 2020(6063)
- 2019(13967)
- 2018(13603)
- 2017(26656)
- 2016(14556)
- 2015(16757)
- 2014(16942)
- 2013(17202)
- 2012(16547)
- 2011(15264)
- 2010(15674)
- 2009(14837)
- 2008(14485)
- 2007(13183)
- 2006(11692)
- 2005(10818)
- 学科
- 济(84826)
- 经济(84758)
- 管理(36959)
- 业(33650)
- 方法(32386)
- 数学(28745)
- 数学方法(28539)
- 企(26012)
- 企业(26012)
- 地方(19498)
- 中国(18691)
- 农(17447)
- 学(15441)
- 财(14969)
- 业经(14500)
- 贸(14241)
- 贸易(14238)
- 易(13778)
- 地方经济(13178)
- 融(12465)
- 金融(12463)
- 制(12365)
- 农业(11482)
- 银(10993)
- 银行(10968)
- 和(10917)
- 行(10541)
- 环境(10175)
- 理论(9482)
- 体(8884)
- 机构
- 大学(225907)
- 学院(222465)
- 济(105924)
- 经济(103908)
- 研究(82480)
- 管理(80854)
- 理学(68661)
- 理学院(67865)
- 管理学(66839)
- 管理学院(66412)
- 中国(62217)
- 京(47527)
- 科学(47120)
- 财(45969)
- 所(42691)
- 研究所(38531)
- 中心(36574)
- 财经(36573)
- 农(36318)
- 经济学(34659)
- 江(33651)
- 经(33050)
- 经济学院(31101)
- 北京(30621)
- 业大(30515)
- 范(30004)
- 师范(29768)
- 农业(28635)
- 院(28613)
- 财经大学(26888)
- 基金
- 项目(137897)
- 科学(107873)
- 研究(102213)
- 基金(99918)
- 家(86156)
- 国家(85460)
- 科学基金(71919)
- 社会(66383)
- 社会科(63043)
- 社会科学(63023)
- 省(52123)
- 基金项目(51758)
- 教育(47002)
- 划(44485)
- 自然(43399)
- 自然科(42347)
- 自然科学(42332)
- 资助(41576)
- 自然科学基金(41572)
- 编号(41422)
- 成果(35343)
- 部(31731)
- 发(31401)
- 重点(31364)
- 课题(28711)
- 国家社会(28048)
- 创(27782)
- 教育部(27426)
- 性(26348)
- 大学(26340)
- 期刊
- 济(122609)
- 经济(122609)
- 研究(72139)
- 中国(43005)
- 财(35044)
- 农(33218)
- 学报(32746)
- 科学(29988)
- 管理(28937)
- 大学(24930)
- 学学(23304)
- 融(23152)
- 金融(23152)
- 农业(22259)
- 教育(21717)
- 经济研究(20833)
- 技术(19145)
- 财经(19030)
- 业经(16735)
- 经(16538)
- 问题(16483)
- 贸(14983)
- 国际(14883)
- 世界(13245)
- 技术经济(13040)
- 统计(12281)
- 业(12229)
- 理论(10875)
- 商业(10760)
- 策(10415)
共检索到346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桑百川 张子航
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进而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美国政府与垄断资本紧密结合,利用财政政策缓解社会经济矛盾,帮助垄断资本开拓国际市场,攫取高额利润,由此导致联邦政府债务和赤字大幅攀升,美元面临贬值压力。为了维持美元霸权,维护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利益,美国通过挑动国际地缘冲突,促使寻求避险的国际短期资本回流美国,助推美元升值,并使美国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大发战争财。以美国1971—2020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基于VAR模型构建的4变量系统证实了这一逻辑。实证结果表明,美元汇率与美国挑动国际地缘冲突之间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均衡关系。当美元贬值时,美国挑动国际地缘冲突的频次增加。这一发现为我们认识美国对外政策和战略的经济逻辑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
美元汇率 国际地缘冲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秀辉
西方主流货币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存在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冲突,且偏重前者而忽视后者,以致形成"没有货币"的货币理论而难以解释现实和预测未来。西方主流货币理论有其抛弃历史方法的理由,但根本原因仍在于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冲突。在比较两种分析方法特征的基础上,可借鉴马克思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货币分析思路,为现代货币理论的构建提供方法论基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俊久
美国对华贸易冲突折射出特朗普任期内的美国对华经贸战略出现了四个实质性变化。无论就全球层面还是就双边关系以及对美中两国各自的利益而言,特朗普政府的对华贸易冲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课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性质来看,美中关系正从"战略伙伴"质变为"竞争对手",其特征是美国将对华"接触"调整为对华"规锁"。从逻辑上看,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冲突必须被置于心理预期和大国间权力消长的维度中去加以解读。为有效应对美国的贸易施压,中国既要在坚持底线思维和合作共赢的前提下与美国开展贸易对话,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深化双边、诸边和多边经贸合作。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施雨丹 张莹
在多族群、多语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变迁反映了不同语种群体的利益纠葛和内部矛盾,其本质是政治权力博弈的过程。印度作为多族群、多语言的国家,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了殖民统治时期、独立初期和1968年之后“三语方案”时期。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来看,印度语言教育政策变迁深受宏观语言生态环境、母语教育思潮与印度教民族主义冲击等深层结构因素的影响。殖民时期殖民者与印度民族主义者、印度独立后联邦政府与地方邦政府的势力角逐与权益博弈是印度语言教育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制度适应性预期、体系生成与退出成本高昂、政策协同性效应使得印度语言教育政策在路径依赖机制中实现了多语言的存续与强化。
关键词:
印度 语言教育政策 历史制度主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强宇 谷怀玉
本文通过构建TVP-VAR模型,研究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地缘冲突造成的国际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在短期内会导致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呈现净流入,但中长期影响减弱,甚至引发资本外流;二是不同商品的国际价格变动对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和时变性,具体表现取决于商品自身属性、商品的进口依存度以及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因素;三是国际能源和粮食市场对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叠加影响,与单一商品市场的影响具有显著不同。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王培斌 李连山 刘坤君
在碳中和战略实施、人口老龄化严重、新旧能源交替等大背景下,欧洲通胀在货币超发带动下已处于上行周期中,俄乌冲突以来欧洲的能源、粮食问题进一步凸显,通胀迅速攀升,居民财富受到侵蚀,欧元区超预期加息引发市场对欧洲债务负担加重的担忧。文章在产品供需、货币发行等传统通货膨胀分析框架上,探讨地缘冲突对欧洲通胀和经济的影响,并尝试对欧洲债务风险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
债务危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宏福 郭百红
2018年3月,美国单边挑起贸易争端,中国顽强反制,中美爆发贸易战,并愈演愈烈。冷战结束以来,中美贸易分歧与摩擦不断,但两国经贸关系总体上依然保持平稳发展。美国对华贸易发难除了政治上原因外,还有更深层的经济逻辑和战略逻辑。中方应对贸易战的短期策略是以打促谈、打谈结合,长期战略是保持战略定力,脚踏实地继续做好自己的事情。
关键词:
贸易战 逻辑 应对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正青 徐辉
学术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知识生产与转化方式,是一种基于专业化理念的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是一个影响大学及其成员身份定位的文化系统。政治上的新自由主义浪潮,经济上的资源依附压力,社会文化中的绩效至上、自由竞争理念,大学自身在全球化时代的组织转型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学术资本主义的生成。学术资本主义隐含有一系列价值冲突,表现在大学自身的属性定位、学术科研导向及大学治理变革上。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何华征
由于不断通过创新工具提高杠杆率,增强金融复杂性,金融链延伸的过程中,也拉长了风险链。在金融风险链中,包含不可避免的道德风险和伦理危机。资源配置的传统均衡被金融工具打乱重置,资源配置的"效用"被货币简化了。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但金融创新使金融虚化加速,"虚拟"和"实体"竞争激烈。金融必须服务于人的需要,但金融在活动宗旨上存在"人本"与"资本"的冲突。金融必须服务于人的发展,过度金融化的实质是在金融系统与民众之间树立一种彼此对立和财富拉锯的关系,是对金融互惠性的抛弃。反思金融的实践逻辑,能够使金融活动在经济性和人民性中再次得到调解。
关键词:
金融伦理 金融实践 金融异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金福 骆晓
教学与科研统一是研究型大学的理念之一,然而,外在的制度设计往往不能解决实践中存在着的教学与科研的失衡问题。作为有效解决数学与科研失衡的救济方式的课程BUYOUT,以美国研究型大学特有的内在制度:教师的自主性、教师对知识的忠诚、学术组织中的信任以及学评教制度为基础。我国相关制度设计也应该重视培养这种符合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内在制度。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课程BUYOUT 制度逻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敏 王铮
对Mundell-Fleming模型进行扩展,得到多国(地区)GDP溢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美、日、俄、欧、印的经济形势以及这些国家间的合作或竞争关系进行了地缘政治经济学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中美经济、中日经济都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中欧之间的GDP溢出作用相对较小;美国与欧盟、日本之间的GDP溢出互为负向;中日、中欧是金融政策利益共同体;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并会对欧元造成进一步打击;日本货币量的扩张会加剧通货膨胀,并给其他国家带来不良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