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6)
- 2023(397)
- 2022(280)
- 2021(301)
- 2020(306)
- 2019(768)
- 2018(795)
- 2017(1482)
- 2016(882)
- 2015(989)
- 2014(1017)
- 2013(955)
- 2012(926)
- 2011(912)
- 2010(922)
- 2009(960)
- 2008(882)
- 2007(684)
- 2006(575)
- 2005(566)
- 学科
- 济(1427)
- 经济(1420)
- 管理(1063)
- 业(893)
- 企(641)
- 企业(641)
- 贸(612)
- 贸易(612)
- 易(605)
- 融(556)
- 金融(556)
- 方法(530)
- 教育(501)
- 农(469)
- 世界(461)
- 数学(460)
- 关系(454)
- 数学方法(442)
- 教学(370)
- 学(359)
- 银(349)
- 银行(349)
- 行(337)
- 制(322)
- 农业(318)
- 工作(313)
- 国际(305)
- 各国(298)
- 理论(291)
- 研究(291)
- 机构
- 大学(13174)
- 学院(11084)
- 研究(5387)
- 济(4307)
- 经济(4211)
- 管理(3603)
- 中国(3416)
- 京(3292)
- 教育(3283)
- 范(3232)
- 师范(3228)
- 理学(2997)
- 理学院(2921)
- 师范大学(2905)
- 管理学(2884)
- 所(2858)
- 管理学院(2848)
- 科学(2623)
- 研究所(2575)
- 北京(2398)
- 中心(2121)
- 财(1898)
- 院(1780)
- 江(1506)
- 农(1456)
- 国际(1454)
- 财经(1433)
- 研究中心(1389)
- 研究院(1379)
- 教育学(1335)
共检索到19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江加宏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反映。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为视角,对美国手语的转喻类型和转喻与隐喻以及象似性的概念互动进行初步探讨,从文化语境上探究转喻手语表达的概念空间映射,旨在拓宽聋人手语研究的语言学视野。
关键词:
聋人手语 转喻 认知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傅敏 褚蓓娟
转喻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之一。手语在词汇层面存在着大量的转喻。聋人和健听人一样,在认知过程中善于用凸显、易感知、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整体代替部分。本研究通过对搜集到的聋人自然手语语料的分析,揭示了手语转喻的认知运作机制以及典型的转喻构词方式,如特征转指人或事物,事件要素之间的转指,行为转指抽象概念,约定俗成的转指等。并分析了手语转喻构词的语义特点和词法特点。
关键词:
聋人手语 转喻 认知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傅敏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工具。中国手语在词汇层面存在大量的隐喻,其中人体隐喻概念投射路径主要有"头"、"心"和"手"等。通过分析中国手语和汉语中与人体(头、心、手)相关的词汇隐喻,具体考察手语和汉语中人体隐喻的投射范围、共性和个性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有力地证明隐喻是聋人认知世界和形成概念的重要工具,并了解聋人和听人认知策略的差异。同时,掌握手语的隐喻规律,也可以使听人的手语学习更加有章可寻。
关键词:
手语 汉语 人体隐喻 认知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吴铃 李恒
中国手语中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共有"上-下"、"前-后"和"左-右"三种类型的时间空间隐喻。分析表明,中国手语中的时间空间隐喻发生的理据性和动因与汉语大致相同,均符合认知语言学中提出的"体验性"观点。但也应同时看到,中国手语和汉语对某些时间空间隐喻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如前者缺乏"未来在后-过去在前"的隐喻表达,因此在对聋人进行汉语教学时,应当着重厘清两种语言的不同,以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聋人的汉语水平。
关键词:
中国手语 时间空间隐喻 前后 左右 上下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翠艳 张凯
文章主要以美国手语为例综述了手语的空间特性及其运用,真实性空间表达的是一般意义上,即现实的空间关系,而非真实性空间的运用主要反映的是手语语法特性。前者主要用于手语类标记的建构,后者涉及手语代词、动词等的运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兰继军 陈少毅
美国手语既不同于英语 ,也不同于手势代码英语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法规则和使用要求。如在句子的语序上和书面语言、口语不同 ,聋人往往将需要强调的内容放在最后。在使用动词时根据其方向性分为单一方向、多向和无方向性三类。动词的时态需要用表示特定时间的手势来说明。在将手势组成句子时 ,按主题说明式、因果关系和刺激反应式、真实时间顺序式和从总体到具体的句型。作为一种视觉语言 ,它更强调用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等配合手势表达情意。如在表达否定思想时伴以摇头 ;在于聋人进行交往时要考虑光线、位置、动作的方向等因素 ;在有必要使用指拼时 ,双方都要以单词为单位来表达感知。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
关键词:
美国手语 聋人 视觉语言 语法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鸿宇 曹阳 付继林
通过实地调查和诱导法录制手语视频,收集真实的手语语料,对语料中手语动词进行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分析,发现隐喻机制广泛存在于手语动词中。从词汇层面看,手语抽象动词在构词时所采用的隐喻概念与听人存在一定共性。从句子层面看,聋人在不同语境下经常通过隐喻进行词义拓展,用具体的人体动作表达抽象概念。另外,由于象似性手势与抽象概念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对应,以及聋人和听人在认知规律上因感官特点造成的认知差别,手语和有声语言在具体的隐喻形式与用法上,也存在语言个性差异。手语动词隐喻研究理论上可加深现有隐喻研究;教育实践上借助手语动词隐喻规律学习者可提高手语学习成效。
关键词:
手语 动词 隐喻 映射 动词的隐喻机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郑璇
中国手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表达抽象概念:通过约定俗成的自源性的手势表达;借用汉语成分来表达,如仿译、指拼等;通过其他方式来间接表达,如近义代替、直接解释等。第一种方式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比喻(metaphor)和借代(metonymy)。它们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主要的词义孳乳手段和思维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中对比喻和借代的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手语。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的原则是:力图在事物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必要时也借用汉语。由于手语是视觉性语言,因此一切非视觉概念的表达最终都必然以视觉意象作为归宿。
关键词:
手语 非视觉概念 比喻 借代 映射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江桂英 李恒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是研究手语本质及其认知机制的重要途径。通过剖析有声语言和手语中隐喻表达的异同,揭示二者共同的神经基础,有利于阐明手语中隐喻表达的系统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手语 有声语言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傅敏
汉语成语是手语翻译的一个难点。本研究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成语的内在语言机制,以期拓展成语手语翻译的路径,提高手语翻译教学的效果。手语翻译实践中,译者要根据成语特点合理选择异化或归化策略,尽可能准确地传递成语信息。在汉语成语的手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成语语义,重视培养学生的手语隐喻思维,创设情境反复练习,结合文化教学等途径切实提高学生手语翻译的能力。
关键词:
隐喻 成语 手语翻译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吉生 赵蓓蓓
文章运用音系学音位理论和特征赋值理论对中国手语的构词要素进行了音系学的分析。文章认为:中国手语的构词要素是由无意义的特征构成的,要素即"音位"。如其它人类语言一样,中国手语的音义关系既有任意性,又有相似性。文章认为,根据特征赋值理论,中国手语中的"书空"缺乏音系理据,因此从音系学讲没有充分的语言学资格。对中国手语的音系学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手语(包括各地方手语)是否具有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即音义之间的双层性和任意性。
关键词:
中国手语 音位 特征赋值 任意性 相似性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江小英
《中国手语》出版已有十来年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聋人的需要 ,需进行修订。在修订过程中 ,尚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因此 ,就对《中国手语》总体看法、修订意见 ,以及对一些有争议手语的具体修改等问题 ,在北京市部分聋人和聋校教师中进行了调查。由调查结果表明 :《中国手语》在修订过程中 ,除了应对许多手语进行具体的修改之外 ,还应当增加词汇量、增加词条的英文、合并首续集、增加手语国歌及地方手语。
关键词:
《中国手语》 修订 聋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徐铁卫
长期以来 ,口语教学原则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手语的发展 ,也直接影响了聋教的发展。即使在倡导聋校语言多元化、“双语教育”愈来愈被推崇的今天 ,在中国手语的研究中仍然存在概念模糊和称呼混乱现象。本文试图从语言学角度论述中国手语、汉语手指语的概念和内涵 ,在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中国手语称呼的唯一性 ,以利于基础理论建设和对中国手语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中国手语 汉语手指语 概念 内涵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欣榆 杜小红
奥运会会徽是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奥运会文化标识之一。文章基于福塞维尔的多模态隐转喻理论,解读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在文字、色彩、人物等方面的独特构想,指出其中蕴含的隐喻与转喻思想。研究发现会徽中蕴含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外读者更好地领悟北京冬奥会会徽传达的中华文化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
北京冬奥会 会徽 多模态隐转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蒋大山
转喻在传统语言学中的表现形式为借代,是一种对语言文字实行进一步优化的修饰风格,与其他修辞风格一样都是用以加强语言文字表达效果的重要辅助修辞手段,因此,人们研究汉语语义仿词过程中也应一视同仁,重视转喻框架在汉语语言中的应用与发展。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盛发展,转喻的地位随之产生变化并逐渐成为从事语言研究工作的专家与学者所热切关注的焦点,所以,本文将结合吴福祥、王云路编著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分析我国汉语语义仿词基本理论,
关键词:
汉语语义 《汉语语义演变研究》 演变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