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52)
- 2023(11259)
- 2022(9739)
- 2021(9389)
- 2020(7955)
- 2019(18948)
- 2018(19078)
- 2017(36786)
- 2016(20230)
- 2015(23084)
- 2014(23343)
- 2013(22705)
- 2012(20465)
- 2011(18393)
- 2010(18599)
- 2009(16564)
- 2008(16061)
- 2007(13777)
- 2006(11783)
- 2005(10089)
- 学科
- 济(75712)
- 经济(75630)
- 管理(55093)
- 业(51949)
- 企(44043)
- 企业(44043)
- 方法(39811)
- 数学(35107)
- 数学方法(34412)
- 农(19453)
- 中国(18755)
- 财(17078)
- 学(16595)
- 业经(16354)
- 理论(16049)
- 地方(14348)
- 贸(13143)
- 贸易(13136)
- 农业(12849)
- 易(12761)
- 和(12571)
- 技术(12406)
- 教育(12076)
- 制(11736)
- 务(11303)
- 环境(11272)
- 财务(11228)
- 财务管理(11208)
- 划(10625)
- 教学(10620)
- 机构
- 大学(280121)
- 学院(278258)
- 管理(113589)
- 济(102740)
- 经济(100281)
- 理学(99230)
- 理学院(98172)
- 管理学(96086)
- 管理学院(95614)
- 研究(88273)
- 中国(63683)
- 京(60168)
- 科学(56690)
- 财(45463)
- 所(44033)
- 业大(42585)
- 农(42162)
- 研究所(40335)
- 中心(39675)
- 江(39247)
- 范(38594)
- 北京(38294)
- 师范(38263)
- 财经(37242)
- 经(33930)
- 农业(33076)
- 州(32506)
- 院(32460)
- 技术(31910)
- 师范大学(30875)
- 基金
- 项目(195354)
- 科学(152700)
- 研究(143698)
- 基金(139402)
- 家(120833)
- 国家(119821)
- 科学基金(103271)
- 社会(86611)
- 社会科(81983)
- 社会科学(81957)
- 省(77396)
- 基金项目(74147)
- 自然(68945)
- 教育(68823)
- 自然科(67373)
- 自然科学(67359)
- 自然科学基金(66090)
- 划(65449)
- 编号(60576)
- 资助(59153)
- 成果(48877)
- 重点(43522)
- 部(42711)
- 课题(41944)
- 创(40688)
- 发(40314)
- 创新(37758)
- 项目编号(37407)
- 科研(37359)
- 大学(37062)
- 期刊
- 济(108822)
- 经济(108822)
- 研究(79415)
- 中国(52250)
- 学报(43256)
- 管理(41080)
- 教育(40908)
- 科学(39647)
- 农(37888)
- 大学(33171)
- 财(32875)
- 学学(30658)
- 技术(27431)
- 农业(27313)
- 融(19020)
- 金融(19020)
- 业经(18083)
- 经济研究(16933)
- 财经(16827)
- 图书(16653)
- 业(14435)
- 经(14174)
- 科技(14014)
- 理论(13700)
- 技术经济(13603)
- 问题(13474)
- 实践(12816)
- 践(12816)
- 统计(12432)
- 版(12345)
共检索到394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廖娟 李小忠
美国的工程师培养涉及教育系统、政府、行业协会、企业4个方面。美国的工程教育重数学与科学理论知识,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制度引导了工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并使工程师的管理规范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美国的工程教育;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保障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工程师 工程教育 政府 行业协会 企业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胡亮 车喜龙
本文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将计算机科学的内在特征概括为"算法工程",提出了"培养算法工程师"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调整、专业实践体系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四个方面对高校教育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并针对"算法工程师"培养及认证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汤春华 迟恩先 刘允涛 吕娟
为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经过调研和分析,提出一种软件工程师通用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建设的标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课程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详述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思路。该模式注重校企校共建课程,突出岗-课一体化,采用"课堂+网络"课程双轨动态运行机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软件工程师通用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教育规律,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
关键词:
软件工程师 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倩 欧阳骥
教育部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为各行各业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该计划的实施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文章借鉴了欧美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珠江三角洲软件行业人才标准和需求调研结果,从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体系设置、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等几个方面探索了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和实施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辅小荣 何坚强
高等工科院校以工程为导向的工程实践环节的实施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一个关键。盐城工学院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通过深化校企结合形式,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分析工程需求,设计基于项目驱动的工程实践实施方案,为提高卓越工程师专业学生的工程职业素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项目驱动 卓越工程师 工程实践 培养模式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杨奕 刘伟 贺晓蓉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参考,创新了电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分阶段地提升学生工程(认知+探究)、工程(实验+设计)、工程(实施+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工程能力发展曲线。设计了"三个关键环节为主导"的企业阶段实践方案,与企业联合设计培养方案并实行校内校外学分互认。经过多年的工程教育改革积淀,不仅理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卓越计划之间的关系,而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参考,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工程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家年
[目的/意义]在借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提出情报工程师的培养设想。[方法/过程]在阐述情报工程学的内涵和情报工程教育的目标之后,依据现有情报人才教育的层次、方向和目标,进一步提出情报工程师的培养层次、方向和目标,并确定情报工程师应有的素质结构及其内涵。构建基于"知行融合,多方协同"的情报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的运用。[结果/结论]提出多方协同构建情报工程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创新共同体。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慧平 薛莉英 虞文贤 陈含英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海天集团合作共同探索机电装备制造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从能力标准、培养方法和考核体系三方面入手,基于装备制造过程的"做中学"理念来设计教学活动,构建由实物模型、小型装备和大型装备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追求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并归纳出"企业主导、标准先行"的培养现场工程技术人才的一般过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伟 朱昱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概述了我国机械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现状,针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改革三方面入手,守正创新,从而提高机械类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培养模式 守正创新 改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靖 高文嫱 战淑红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瞄准数智化职业场景,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的匹配度,助推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针对数智化转型背景下模具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机制保障不全、校企互通不畅、标准制定模糊等问题,需明晰模具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定位,基于“三角阵”原则构建策略,形成一主线、两平台、三导师、四进阶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框架,通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共育共建等方面的改革,提高模具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人才培养 数智化 模具专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洪兵 陈强 陈立万 王立
从社会新工科发展、地方高校新专业应用转型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供给侧改革角度,主要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围绕"高工程素质、强实践能力、学科知识交叉和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物联网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性要素作为切入点,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校企合作新内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队伍建设新举措和多元阶段交替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构建,实现"五位一体"的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体现新工科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特色,确立新工科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独特路径和建设内涵,构筑新体系新技术新平台相融合的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
新工科 物联网工程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凯 李振春
"卓越工程师"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但是限于高校培养计划与市场脱节、偏重理论讲述缺少实践训练、理论落后于实践、评价模式单一等等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差。CBE强调岗位能力培养,按照能力需求设置教育单元,提倡多元化教学手段和全方位的考核模式,能解决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为此,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进行变革,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新
文章针对地方院校如何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办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以地方行业为背景,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全程互动的方式,搭建校企合作框架平台;同时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计划的建设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
机械专业 卓越工程师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苏成 王湛 陈庆军 季静 李静 蔡健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为背景,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从校内及校外2个方面,介绍实践教学改革特色、相关措施及成效。详细地对校内基地建立、特色课程建设、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及校外基地建立、校企合作思路及校企合作成效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为其他相关高校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实践教学 改革探索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爱宾 化磊 范兴奎
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优化数学建模课程设置,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实施数学建模竞赛,充分发挥数学建模的开放性、创造性、应用性等特点,形成了以数学建模为核心、以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为支点、以建模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新模式。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实施,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均有明显提升,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卓越工程师 培养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