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08)
- 2023(4040)
- 2022(3120)
- 2021(3088)
- 2020(2282)
- 2019(5079)
- 2018(4807)
- 2017(8975)
- 2016(4623)
- 2015(5207)
- 2014(5115)
- 2013(4997)
- 2012(4637)
- 2011(4282)
- 2010(4385)
- 2009(4083)
- 2008(3824)
- 2007(3489)
- 2006(3004)
- 2005(2776)
- 学科
- 济(19426)
- 经济(19412)
- 业(11907)
- 管理(10879)
- 企(8680)
- 企业(8680)
- 农(7299)
- 中国(6654)
- 技术(5444)
- 农业(5346)
- 业经(4978)
- 地方(4700)
- 制(4242)
- 贸(4023)
- 贸易(4019)
- 方法(3995)
- 体(3993)
- 融(3959)
- 金融(3958)
- 易(3887)
- 银(3721)
- 银行(3717)
- 行(3616)
- 关系(3456)
- 数学(3024)
- 数学方法(2965)
- 和(2963)
- 发(2959)
- 教育(2840)
- 财(2664)
- 机构
- 学院(64619)
- 大学(63447)
- 研究(27451)
- 济(27242)
- 经济(26603)
- 管理(23067)
- 中国(19616)
- 理学(19179)
- 理学院(18963)
- 管理学(18742)
- 管理学院(18603)
- 科学(15148)
- 京(14175)
- 所(13975)
- 研究所(12527)
- 中心(12034)
- 农(10986)
- 财(10960)
- 院(10402)
- 范(10157)
- 师范(10106)
- 江(9938)
- 北京(9627)
- 业大(8552)
- 技术(8495)
- 财经(8316)
- 州(8273)
- 农业(8220)
- 师范大学(8199)
- 研究院(7931)
- 基金
- 项目(41814)
- 研究(35387)
- 科学(33115)
- 基金(27980)
- 家(23873)
- 国家(23631)
- 社会(21146)
- 社会科(19959)
- 社会科学(19955)
- 科学基金(19465)
- 省(17147)
- 教育(16029)
- 编号(15480)
- 划(14712)
- 基金项目(14276)
- 成果(13835)
- 课题(11317)
- 发(10717)
- 资助(10370)
- 自然(10365)
- 创(10136)
- 自然科(10082)
- 自然科学(10077)
- 自然科学基金(9890)
- 年(9760)
- 重点(9707)
- 创新(9431)
- 项目编号(9361)
- 性(9299)
- 部(9181)
共检索到108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武涛 张永宏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科学技术一直是其外交的支撑杠杆。美国和非洲之间科技水平相距甚远,但这并未成为美非之间科技合作的障碍。相反,科技内涵渗透在美非合作的各个方面。从美非关系60多年的历史过程来看,美非科技合作主要渗透于美国对非的援助计划和美非经贸活动之中。特别是2000年以来,科技因素在两者之中的比重愈加突出。美国政府牵头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施对非科技援助;美国企业通过对非经济合作,促进双边技术合作;美国政府与企业联动,推动双边科技合作,这三者是美国对非科技合作的主要途径。大国博弈非洲的21世纪初期,科技已成为美国在非进行利益争夺的"杀手锏"。未来,美国将会立足于其对非的外交战略布局...
关键词:
美国 非洲 科技合作 援助 经贸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晓
科技合作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中非科技合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新时期中非科技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科技能力建设是中非科技合作的生命力,并提出以科技能力建设为核心、将科技人才和科技政策作为合作重点、加强旗舰项目合作等建议。
关键词:
中非关系 科技合作 分析 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丽英
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中部六省府际科技合作,建设中部六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保持区域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实力,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和区域竞争的必然选择。本文详细分析了中部六省府际科技合作的条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中部六省府际科技合作的实践,提出了科技合作的途径。
关键词:
中部 府际科技合作 现状 途径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陈晓清 朱伟伟
【目的/意义】探讨目前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其世界上的主要合作伙伴在国际科技合作产出方面表现出的特点和趋势。【方法/过程】运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自然合作指数(CS指数)以及Web of Science论文库作为数据来源进行研究。【结果/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自然指数排名优异的中国五所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情况,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了建议。
[期刊]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
[作者]
赵立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国际科技合作表现出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国际科技合作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经济特征,新的国际科技合作根据正在形成;各国开展国际合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组织和动员全球科技资源来提高自身的科技竞争力;人才的竞争将成为国际科技合作中竞争的焦点。
关键词:
科技合作 跨国流动 科技竞争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婧婧 钟书华
省部科技合作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促进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省部科技合作主要采取了"多省多部"、"多省一部"和"一省多部"的3种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包括省部科教工程共建、省部科技会商和省部产学研合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罗万有
根据宁夏科技人才流动情况调查的数据资料,深入分析了宁夏科技人才流动的原因、途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引导科技人才有序流动、合理配置科技人才资源、防止科技人才流失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科技人才流动 原因 途径 发展趋势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德明 官本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两岸科技合作将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当局给两岸科技合作设置了重重政策障碍,限制了两岸科技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两岸科技合作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两岸科技合作政策亦应有所调整。
关键词:
两岸科技合作 发展趋势 政策选择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邓美薇 张季风
长期以来,在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框架下,双方在产学研联合研究、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促进了中日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长期的合作与磨合,中日科技合作形成了完善的合作机制与渠道,具有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泛、潜力巨大、双赢共赢效果突出等基本特点,结出了累累硕果。但是,随着国际政治与大国间博弈的加剧,日本对华科技竞争与防范意识提升已然影响双方高科技领域的合作。鉴于此,中国应立足双方互补性,系牢与日本在前沿与关键科技领域的利益链条,降低日本对华局部"脱钩"的可能性;聚焦双方共同利益,力争在碳中和领域深化中日合作,拓宽科技合作的领域边界。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杨振
近两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政府通过加快推动企业对外投资便利化,不断完善对外投资政策,鼓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使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地推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中国在世界直接投资格局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发展新趋势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贾宝余 刘红
分析了研究生几种主要学术不端行为,讨论了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主要途径。从趋势上看,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将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对研究生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形成具学科发展特色的内容体系;在途径上,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必须加强有关的课程教学,强化导师的育人责任,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完善制度环境体系,形成求真的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瑜 刘丽 王文军
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陕西环保产业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逐渐形成了具有本省地方特色的产业市场。面对入世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广阔前景和无限商机,陕西环保产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完善不足,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取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全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环保产业 环保投资 环保科技 产业园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本友 李红恩 余宏亮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调查显示,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内容、学生个体、教师引导、评价方式、学校文化以及教学资源等。同时,性别、学段、班额、区域等因素也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产生影响。因此,可以从课程设置的优化、学生差异的关注、教师观念的转变、评价方式的改革、学校文化的丰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式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信息化等特征。
关键词:
学习方式 新课程 影响因素 个性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朱智文 张伟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发展途径朱智文,张伟(兰州730070,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自1984年后,我国农业的发展一直徘徊不前,困难重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之比由1:1.7扩大到l:2.4,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在很多方面有拉大...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燕萍 齐伶圆
商业环境的变革对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如何提高招聘管理的有效性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子系统,招聘管理通过招募和选拔等活动保证企业人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企业收益。为了更好地了解从传统招聘到"互联网+时代"的员工招聘发展历程和现状,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首先总结了组织员工招聘管理的概念、意义和方式,然后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时代特征,回顾了互联网时代招聘管理的招募、甄选和评估过程,最后指出了当前企业招聘管理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