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16)
2023(3923)
2022(3280)
2021(3099)
2020(2526)
2019(5798)
2018(5687)
2017(11663)
2016(6547)
2015(7127)
2014(7306)
2013(7193)
2012(6979)
2011(6523)
2010(7217)
2009(7094)
2008(6188)
2007(5483)
2006(5096)
2005(4691)
作者
(17715)
(14716)
(14589)
(14073)
(9598)
(6927)
(6799)
(5606)
(5604)
(5589)
(4923)
(4810)
(4798)
(4755)
(4745)
(4561)
(4411)
(4357)
(4300)
(4264)
(3686)
(3580)
(3570)
(3423)
(3391)
(3332)
(3317)
(3239)
(2958)
(2906)
学科
(21698)
经济(21665)
管理(19914)
(18453)
(14692)
企业(14692)
(8313)
(7719)
(7638)
方法(7226)
中国(6732)
数学(6231)
数学方法(6065)
(5801)
贸易(5799)
(5777)
(5692)
及其(5532)
(5508)
金融(5508)
政策(5252)
农业(5177)
(5141)
银行(5141)
(4984)
业经(4912)
方针(4597)
(4554)
(4542)
(4541)
机构
学院(92021)
大学(91614)
(39955)
经济(39032)
管理(35350)
研究(33772)
理学(29421)
理学院(29121)
管理学(28719)
管理学院(28530)
中国(26519)
(20858)
(19714)
科学(17791)
(16970)
中心(15307)
财经(15277)
(15062)
研究所(14917)
(13828)
(13686)
师范(13631)
北京(13054)
(12875)
(12132)
(11715)
经济学(11691)
财经大学(11086)
师范大学(10922)
业大(10694)
基金
项目(53959)
研究(43852)
科学(42900)
基金(38352)
(31985)
国家(31655)
科学基金(27089)
社会(27014)
社会科(25600)
社会科学(25596)
教育(20782)
(20190)
编号(19292)
基金项目(18896)
成果(17822)
(17702)
资助(16720)
自然(16246)
自然科(15845)
自然科学(15839)
自然科学基金(15568)
课题(13756)
(12806)
(12176)
(12042)
重点(12028)
(11840)
项目编号(11744)
(11543)
教育部(11235)
期刊
(48335)
经济(48335)
研究(33079)
中国(19057)
(14908)
教育(14726)
管理(14100)
(13937)
金融(13937)
(12679)
科学(9923)
学报(9540)
农业(8938)
大学(8170)
技术(7732)
业经(7622)
经济研究(7615)
学学(7196)
财经(7178)
国际(7034)
(6857)
(6186)
世界(6003)
问题(5989)
(5114)
论坛(5114)
图书(4949)
现代(4613)
(4535)
理论(4473)
共检索到152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伟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朝野一直在进行着关于外交政策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美国在这个新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威胁来自何方。”对此答案,美国政府、舆论精英及普通民众各持一端,即使各阶层、各集团内部也很难找到一致的观点。1993年下半年,美国Times—Mirror中心进行的数次民意调查,集中反映了美国各界对于当前国际事务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项调查成果的问世,为我们深入研究美国外交政策的的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线索。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吕磊  
近年来 ,特别是“9·1 1”之后 ,小布什政府内外一帮新保守主义者对美国外交政策极为显著的影响 ,让国人越发注意新保派的外交政策观念。本文通过考察新保派主要代表人物的言论 ,初步梳理了冷战结束以来新保派外交政策构想的演变 ,讨论了其主要代表人物在基本构想上的分歧和共识及其原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马霜  
宗教作为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诸多因素之一,具有无形(宗教价值观)和有形(宗教团体)两种力量,较之其它因素有其特殊甚至更为持久的影响。一方面,宗教思想是美国外交思想的基石,另一方面宗教价值观和宗教团体又通过理念、选举、立法和政策等向度影响着美国外交。尤其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愈发凸显宗教因素。美国国内宗教情况、宗教价值观、宗教团体以及在具有宗教文化背景的人权外交都值得我们关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周桂银  
自由国际主义是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有着巨大影响的一种意识形态、国际秩序主张和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在不同时期,自由国际主义及其各项分支流派和理论,例如温和派和激进派,通过"旋转门"机制对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纲领和议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自由国际主义始终有着两面性,包括温和派和激进派的共识与分歧,以及扩张和参与两种政策孰重孰轻。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亚培  卢孔标  罗洋  
为应对中国在东盟影响力的不断攀升、提升自身的区域影响力并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在东盟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外交措施。这些措施,就其通过对东盟的经援和经贸金融合作来促进双方经济复苏、推进区域化一体化来看,对中国有利;就其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在东盟的影响力、与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争夺主导权来看,对中国不利。因此,在借鉴、警惕日本经济外交的同时,要意识到与其在东南亚展开合作的必要性。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郭锐  凌胜利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感归属和价值诉求,大多兴起于社会转型与断裂时期,以其模糊性赢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其黏合性彰显了巨大的工具价值。现代化推动了当前韩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其主要采取宣扬民族文化优越性、寻求历史荣光与付诸现实政策等建构方式。其间,经过诸多危机事件的碰撞,韩国民族主义逐渐形成了从民族情感到民族意识形态的广泛领域,在现实政策中不断得以强化,并通过对外交决策机制的介入、社会氛围的营造、意识形态的塑造等深刻影响着韩国外交政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罗洋  
本文回顾了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全球中央银行所形成的货币政策共识和在金融危机后学界对传统货币政策共识及其政策逻辑的质疑。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新的货币政策共识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认为,为了重建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学界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关系,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变动的经济格局中对中央银行的"能"与"不能"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束金星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语言隐喻本质上是隐喻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隐喻思维是对变化中的现实进行概念化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与复杂状况,因而隐喻思维广泛应用于政治实践,为政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结合认知理论,从语言学角度对"9.11事件"后美国外交政策中所蕴涵的隐喻思维进行解读,认为目前美国外交正处于调整期,外交政策趋向强化单边主义,这一变革将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林青  陈紫若  
鉴于资源依赖理论从不同角度审视贸易互赖属性,本文聚焦网络方法构建并区分贸易互赖为贸易依赖与权力优势概念,利用最新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与联合国投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中国贸易依赖能够提供共享经济红利的机会,激励他国与中国外交政策保持一致;(2)中国权力优势来源于非平衡的贸易互赖格局,但并不能施加压力以提升他国外交政策相似性,进一步消除"中国威胁论"言论;(3)考虑到美国的国际霸主地位,美国贸易因素不可忽略,尤其是美国贸易依赖对中国权力优势的负向调节机制。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应该继续深化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互赖性,强调扩大进口以实现平衡的贸易互赖格局,进而安全实现外交强国。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弗拉基米尔·亚库宁  孙明丽  
本文拟探讨现代国际关系诸多的关键问题之一,即价值观因素在外交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地位。自西方取得冷战的胜利以来,曾长期决定国家间关系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开始被视为时代错误。福山(F.Fukuyama)关于历史终结的讨论预告了一个新纪元的开始:硬实力让位于软实力;国家间的冲突让位于基于相同价值观的合作。全球化经济将塑造全新的世界框架。认为冷战已经结束的乐观态度持续了大约十年。然而,笔者发现即使是发达国家其安全也未得到保障;边界的划定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同一条国际准则(norm)被解释得五花八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多年以来,政治家和学者们都一致宣称世界已经步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动荡时期。笔者在21世纪错综复杂的政治语境下,从价值观因素的现实主义视角分析了民主和平论的不同方面,将其投射于美国外交政策分歧的相关背景下,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的回归是必要的。冷战的胜利在西方被视为准则的胜利,该胜利移除了掌控世界命运的政治家和统治者头脑中的现实主义逻辑,大量的特定价值观将其取代。二十几年里,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上述价值观的普及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世界政治的可预见性。认识到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价值观因素的作用,笔者试图提出可能被有关各方接受的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关系模式。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付文军   付洋洋  
社会加速与主体时间匮乏是困扰当代人的一个重大难题。置身于数字时代的罗萨与韩炳哲不仅深刻洞察到了当代社会的加速本质,还准确地捕捉到了社会的加速力量非但没有汇流成一股解放的合力,反而成为当代人受奴役的牵绊。罗萨直接指认了当代人受困肇源于社会加速,人们就此陷入忙乱的困局之中。韩炳哲则不同,他始终认为社会加速只不过是现代社会的表现而已,当代人的时间匮乏和时间失调源于时间原子化所导致叙事张力的消弭。罗萨和韩炳哲的致思理路启发着我们深刻理解“加速”与时间危机的内在关联。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主要特征的“加速”并不必然导致主体时间匮乏,但是主体时间匮乏却与社会加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其根源,社会加速和主体时间的匮乏都是资本逻辑运作之下的必然现象,社会加速迎合了资本增殖和积累的欲求,主体时间匮乏与危机也是资本的倾轧使然。其实,“共鸣”的世界关系或“凝思”的生活方式均无力纾解主体时间匮乏的危机。唯有回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资本及其逻辑展开实质性批判方能找到摆脱困局的良方,自由时间的复归和人的全面发展才得以可能。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王松奇  高广春  
金融危机发源地和世界经济龙头的双重身份,使得美国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的焦点;而世界经济的复苏,更离不开美国的反危机政策行为和实际经济表现。2007年以来,美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政策行动,其特点如何?效果怎样?进一步调整的方向在哪里?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赵洋  
印度国防研究和分析研究院外交政策是以国家的长期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它需要同时考虑到国内和国际因素。当政府发生变动的时候,一个国家的战略利益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国家的处事风格和对外政策的优先事项确实会发生变化。这样,我们就预期会在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当中同时发现变化的和不变的内容。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在2010年1-2月号的《外交》杂志上评论了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他认为,奥巴马在上任不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