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4)
- 2023(2017)
- 2022(1460)
- 2021(1346)
- 2019(2878)
- 2018(3275)
- 2017(5583)
- 2016(3226)
- 2015(3363)
- 2014(3444)
- 2013(3111)
- 2012(2838)
- 2011(2623)
- 2010(2764)
- 2009(2888)
- 2008(2969)
- 2007(2298)
- 2006(2328)
- 2005(2486)
- 2004(2330)
- 学科
- 济(9210)
- 经济(9177)
- 制(6163)
- 管理(5539)
- 体(4835)
- 体制(4347)
- 业(4282)
- 企(4037)
- 企业(4037)
- 中国(3747)
- 融(3433)
- 金融(3430)
- 财(3399)
- 银(2948)
- 银行(2948)
- 行(2880)
- 税(2873)
- 业经(2868)
- 税收(2804)
- 收(2774)
- 农(2737)
- 教育(2502)
- 教学(2376)
- 制度(2352)
- 度(2352)
- 财政(2298)
- 方法(1927)
- 理论(1876)
- 数学(1661)
- 数学方法(1628)
- 机构
- 大学(40625)
- 学院(38002)
- 研究(18061)
- 济(16563)
- 经济(16200)
- 中国(13760)
- 管理(12191)
- 财(10790)
- 京(9655)
- 理学(9442)
- 理学院(9306)
- 所(9265)
- 管理学(9205)
- 管理学院(9099)
- 科学(8742)
- 研究所(8080)
- 教育(7478)
- 范(7434)
- 师范(7403)
- 中心(7253)
- 财经(7095)
- 北京(7010)
- 江(6660)
- 经(6496)
- 师范大学(6374)
- 院(6373)
- 经济学(5259)
- 财经大学(5248)
- 农(5166)
- 社会(5165)
共检索到75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武彪
美国相继爆发的部分公众公司财务欺诈和共同基金丑闻事件,与美国各监管机构针对这一系列事件所采取的快速、高效的应对措施,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思考。在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性文件中,《2004共同基金改革法案》被业内人士给予了较高评价,被认为可能对美国共同基金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①本文通过对美国基金丑闻的回顾和该事件最新进展情况的介绍,结合《2004共同基金改革法案白皮书》对《2004共同基金改革法案》进行了简要述评,以期对我国基金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
基金丑闻 基金改革法案 启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叶俊英
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基金业违规行为的表现形式,相关的执法机构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以及完善基金治理的措施,特别就这次违规事件探讨了共同基金治理结构安排的有效性,并从理论和实践论证了外部治理在基金治理中的重要性,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基金业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
关键词:
美国基金业 基金丑闻 基金治理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亚琴
以基金"老鼠仓"丑闻为案例,本文为加大违规成本达到基金监管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检验投资者"用脚投票"对基金管理者过错产生的惩罚力度,说明基金监管以加重惩处来威慑违规行为的必要。基于"损失厌恶"原理,本文首次在理论上说明加重处罚比提升激励更能制约基金管理者行为。我们发现,开放式基金赎回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基金监管补充方式,投资者"用脚投票"可以让基金管理公司为"老鼠仓"担负连带责任,加重其违法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其行为。而且,由于受损投资者补偿机制缺失,来自基金个体投资者的惩罚更甚于机构投资者。然而对于违规的基金经理本人,投资者"用脚投票"却力所不及,因此通过其他监管方式加大个人的违规成本...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黎翠梅
一、美国上市公司丑闻暴露出其公司治理模式的某些缺陷和漏洞 2002年,美国的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施乐公司等国际大公司相继爆出假帐丑闻,令业界一片哗然。不久,世界著名的威斯评级公司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称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有篡改盈余报告的问题。假帐现象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暴露出美国现行公司治理模式存在某些缺陷和漏洞。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曾晓洁
在美国,不少学生都依靠贷款来完成学业。每年,美国大约有1,000多万学生借助各种贷款来完成学业。针对学生提供的私人贷款业务发展迅速,正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其每年贷款总额高达600亿美元。私人贷款机构多如牛毛。激烈的竞争,导致美国学生贷款业中的问题行为与丑闻频出。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学生贷款业的监管,奥巴马政府也计划对学生资助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
美国 学生贷款 资助制度 丑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建勋
一、美国公司改革法案的出台安然、世通、施乐、奎斯特、威旺迪、在线时代华纳、IBM、泰科国际、凯马特、强生、施贵宝、安达信、花旗银行等一个个著名的美国大公司相继爆出财会造假丑闻或申请破产保护,一批昔日风光无限的CEO 丑行劣迹被暴光。这些丑闻不仅对市场信心和消费者信心造成严重打击,而且对美国经济产生了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郭建伟 陶勇
正在披露的Libor操纵丑闻本质上是美英金融业的市场机制失灵与其政府监管部门的政府失灵的共同产物,更是美英为了维护其全球金融霸权的必然结果。有鉴于Libor的教训,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全球人民币金融中心;完善金融业的监管体制,尤其强化对外资银行业的监管;确保Shibor权威公正性,使其成为全球人民币金融产品定价的标杆利率。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王传彬 伍中信 葛干忠
东芝一直被视为日本规范公司治理行为的"优等生",然而近期的财务丑闻凸显了日本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激励与监督机制的失灵。公司治理结构是同企业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资本市场、金融环境等都会影响公司治理的效果。丑闻的发生意味着形式主义的公司治理很严重,应追求适应外部环境能力提升公司价值的治理模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沈越
自2001年年末美国爆出安然公司会计假帐事件以来,接二连三暴露出一系列财务丑闻,像环球通信、世界通信、施乐、默克、奎斯特通信等许多大公司都榜上有名。这使公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倪淑慧 胡海峰
从2002年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到2016年富国银行账户欺诈丑闻,美国大公司欺诈丑闻接连不断。研究21世纪以来美国主要大公司欺诈丑闻后,本文发现制度的缺陷,包括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不合理的薪酬制度,让欺诈行为有漏洞可寻;但制度内在的诱导机制,包括监管部门执法不力,特别是华尔街"利润至上"价值观渗透至普通投资者,使得大公司欺诈丑闻不再是一个偶发现象,而成为美国当前制度下的常态;最后给出相关启示。
关键词:
公司欺诈 高管薪酬 监管纵容 华尔街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林琼慧,王永祥
上市公司接连出现财务丑闻 ,暴露了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重大缺陷。缺陷产生的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风险与约束机制之间不对称 ,缺乏必要的约束。受这次财务丑闻的影响 ,美国正在进行范围广泛的改革 ,内容包括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对公司高层经理的约束 ,外部审计独立化等方面。这些改革措施 ,对于完善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很有借鉴。
关键词:
财务丑闻 公司治理结构 风险约束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杜姝一
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已经总统签署形成法律,该法案对金融系统以及金融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法案在金融机构资本标准、有序破产、规模和经营范围限制以及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条文解读,分析了新法案对美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前景、盈利能力的影响,为投资者研究美国金融机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金融监管 金融机构 监管改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穆良平 钟山
《多德—弗兰克法案》是美国在反思金融危机原因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监管方面的改革阶段性成果,在诸如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加强消费者保护以及避免"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形成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但本文认为,由于美国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反思不够全面、客观和深刻,以及美国体制的高度政治化以及来自金融市场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将使得该法案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稳健的金融体系的建立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
金融监管 多德—弗兰克法案 金融危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丹
为了避免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董事会成员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而损害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各国《公司法》都采取相关的公司监控设计模式。本文拟通过对 2 0 0 2年美国公司改革法案中关于公司外部审计监督和审计委员会之立法的介绍 ,针对我国公司监控的现状 ,提出对监控模式改革的建议 ,以作为我国相关立法的借鉴和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