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10)
- 2023(12764)
- 2022(11172)
- 2021(10663)
- 2020(8929)
- 2019(20348)
- 2018(20406)
- 2017(39388)
- 2016(21634)
- 2015(23948)
- 2014(24135)
- 2013(23941)
- 2012(22003)
- 2011(19656)
- 2010(19634)
- 2009(17672)
- 2008(17184)
- 2007(14661)
- 2006(12642)
- 2005(11091)
- 学科
- 济(79985)
- 经济(79882)
- 管理(62471)
- 业(60750)
- 企(50957)
- 企业(50957)
- 方法(38236)
- 数学(33014)
- 数学方法(32620)
- 财(21541)
- 农(21024)
- 中国(20826)
- 学(18988)
- 技术(18480)
- 业经(17907)
- 地方(15586)
- 制(14834)
- 农业(14539)
- 务(14208)
- 财务(14138)
- 理论(14131)
- 财务管理(14109)
- 贸(14107)
- 贸易(14099)
- 易(13704)
- 企业财务(13480)
- 和(13326)
- 银(12817)
- 银行(12773)
- 环境(12698)
- 机构
- 大学(301654)
- 学院(297693)
- 管理(119034)
- 济(114435)
- 经济(111742)
- 理学(103489)
- 理学院(102281)
- 研究(101441)
- 管理学(100513)
- 管理学院(99954)
- 中国(73715)
- 京(64931)
- 科学(63949)
- 财(52156)
- 所(51371)
- 农(49118)
- 研究所(47035)
- 业大(46109)
- 中心(45484)
- 江(42409)
- 财经(42171)
- 北京(41163)
- 范(40781)
- 师范(40404)
- 农业(38725)
- 经(38582)
- 院(37224)
- 州(34834)
- 经济学(33649)
- 师范大学(33111)
- 基金
- 项目(209250)
- 科学(164004)
- 研究(152422)
- 基金(151622)
- 家(132802)
- 国家(131735)
- 科学基金(112565)
- 社会(94264)
- 社会科(89313)
- 社会科学(89289)
- 基金项目(81048)
- 省(80978)
- 自然(74239)
- 自然科(72499)
- 自然科学(72477)
- 自然科学基金(71170)
- 教育(70122)
- 划(69285)
- 资助(62385)
- 编号(61977)
- 成果(50471)
- 重点(46652)
- 部(46467)
- 发(44003)
- 创(43996)
- 课题(42405)
- 创新(41016)
- 科研(40176)
- 教育部(39584)
- 大学(39034)
- 期刊
- 济(120782)
- 经济(120782)
- 研究(88157)
- 中国(57048)
- 学报(49176)
- 科学(44992)
- 农(44408)
- 管理(42848)
- 财(38682)
- 教育(37250)
- 大学(37047)
- 学学(34504)
- 农业(31896)
- 技术(27023)
- 融(24783)
- 金融(24783)
- 财经(19741)
- 经济研究(18971)
- 业经(18747)
- 业(17465)
- 图书(17279)
- 经(16728)
- 科技(16243)
- 问题(15480)
- 理论(14919)
- 技术经济(14903)
- 实践(13860)
- 践(13860)
- 版(13831)
- 现代(13628)
共检索到431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任志宽 张百尚 李栋亮
颠覆性技术具有超越性和突变性的形态,能催生新的产业,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美国设立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促进军工产业颠覆性技术创新,产生了较好的成效。本文从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发展经验等角度对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我国发展颠覆性技术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颠覆性技术研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开庆 窦永香 王天宇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首先梳理DARPA的组织结构及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然后剖析DARPA颠覆性创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和创新生态成员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并深度分析DARPA颠覆性创新项目各个阶段的特点;最后从项目经理的聘用、风险管理、采办机制、沟通机制、审查机制和创新生态系统6方面探讨DARPA项目管理机制对我国开展颠覆性创新项目的启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霍忠文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a series of papers such as“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 mation Program”promulgated by US DoD,the paper sums up the connotations of US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the scope,role and task of US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Work with empha...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单晓红 韩晟熙 刘晓燕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对技术和市场具有双重影响,无论是对科技发展还是市场结构调整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识别颠覆性技术能够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壁垒,对国家和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从技术主题的演化趋势和演化形式两个维度提出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首先,利用LDA模型和基于全局和局部影响力的社区探测方法识别领域内的技术主题。其次,基于颠覆性技术的“突变性”和“融合性”特征,引入技术主题时序共现网络和主题引用网络对主题间的演化趋势和演化形式进行判别,实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最后,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验证本文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该方法能够准确实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研究识别出人工智能领域的七项颠覆性技术,包括“机器人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相关领域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主题”“仿生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自动无人智能系统”“自动驾驶技术”“服务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和“机器人部件优化技术”这有利于我国抓住科技创新主动权,加快颠覆性技术布局。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杨杰 邓三鸿 王昊
在破“五唯”的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测度尤为重要,创新性较高的论文往往会对既有研究领域的学科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开创新的范式。颠覆性指数是近几年被提出的可以直接测度论文颠覆性创新程度的计量指标,基于网络中论文节点的深层引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单一维度评价的缺点,引起了文献计量学、信息科学和网络科学等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颠覆性指数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拓展,深入剖析了指标局限性及因素,并提出了新的计量指标——相对颠覆性指数(relative disruptive index,RDI),它在颠覆性指数的基础上,涵盖了引文网络的深层引用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颠覆性指数分布不均匀、评价不一致的问题,能够对科学研究的颠覆性创新程度进行更为精确和客观的衡量。实证结果表明,颠覆性指数的参数量级不一致,相对颠覆性指数可以更有效地衡量科学研究的创新性,且相比于原始颠覆性指数以及Bornmann等学者提出的修正颠覆性指数(DI5)具有更佳的评价一致性,巩固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低,创新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高。
关键词:
科学计量 引文网络 创新性 颠覆性指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靳军宝 郑玉荣 白光祖 吴新年 李莉
原创颠覆性技术更多在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我国鲜有原创颠覆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机制与环境的不尽相同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为此,以基因编辑技术这一典型颠覆性技术为例,从创新体系(主体)、技术转移扩散模式、技术创新阶段、立法监管、投融资环境、合作网络、创新成果质量和核心专利等8个方面,对中美两国颠覆性技术创新机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美国创新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企业的主体地位还未充分体现;美国产学研结合非常紧密,颠覆性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十分迅速;美国投融资体系相对更健全,初创公司的上市融资政策体系也相对更为完善;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立法监管等较为严格,我国则相对宽松,因此我国往往在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由此得到启示:我国要进一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立健全颠覆性技术发现与遴选机制,并完善对颠覆性技术的投融资支持机制。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刘俊婉 庞博 徐硕
基于专利的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思路。利用专利信息进行领域弱信号探测,利用LD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从领域专利内容中抽取主题,基于弱函数对主题进行过滤得到包含弱信号的主题集合,进一步通过预兆函数对弱信号主题包含的术语进行过滤,得到该研究领域弱信号术语集合及其对应的专利集合。基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指标体系,对包含弱信号术语的专利进行颠覆性潜力测度,最终得到目标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为该领域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以incoPat专利数据库中2008—2019年基因编辑领域的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对该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进行早期识别,通过与基于关键词识别的弱信号结果对比,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上述颠覆性技术识别结果进行验证,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阳春 张静 张光宇 欧春尧
以美国电子复兴计划与高超声速项目为例,从投入主体、投入客体、运作机制与保障手段等视角探讨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政府驱动是引导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主体的重要方式;科学配置是选择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客体的主要原则;运作高效是提升颠覆性技术多元化转化流程的关键渠道;生态优化是保障颠覆性技术多元化创新产出的有力手段。进一步地,在此基础上从投入渠道的开源扩容、投入动力的激励风控、投入效率的流程优化与投入保障的生态构建四大方面构建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机制的理论模型。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赵志耘 潘云涛 苏成 赵筱媛
从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识别方法、评价方法等三方面出发,系统梳理了颠覆性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归纳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面向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管理工作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操作性,按照理论研究、资源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等全链条布局原则,设计了包括"颠覆性技术识别理论方法与专家预判系统""地平线扫描系统""创新主体创新感知系统""颠覆性技术感知响应平台开发与决策支撑应用"等四大部分的颠覆性技术感知响应系统框架。该系统框架可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主体、政策等感知响应,可提供颠覆性技术监测、识别、评估、响应等服务,能有效支撑国家颠覆性技术决策,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工作。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尚甜甜 缪小明 鲁迪 辛晓华
以浙江绿源电动自行车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颠覆性技术与商业模式共演过程,归纳了各阶段颠覆性技术与商业模式的渐次演化规律,即颠覆性技术经历了技术集成—技术调整—技术升级的演变,商业模式经历了生存导向—低盈利导向—品牌导向的演变,继而分析了各阶段颠覆性技术与商业模式的静态适配及动态协同演化关系,发现两者动态匹配是实现可持续颠覆性效果的重要模式,对后发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许泽浩 张光宇 亢凯 王星羽
颠覆性创新是后发企业开展竞争的新路径,培育颠覆性创新重点要识别培育环境。本文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通过运用TRIZ理论的技术成熟度分析工具,采用时间—专利数、时间—销售量、时间—专利级别、时间—性能曲线确定汽车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从而判别作为汽车行业颠覆性创新的电动汽车培育的最佳时期。数据表明,汽车产业当前处于成熟期,正是颠覆性创新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颠覆性技术选择培育要通过识别相应原技术所处市场阶段,以找到培育的最佳环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伟 王莉晓
[目的 /意义]依据颠覆性技术发展早期特征建立弱信号识别指标体系,基于不同信号的特征差异和多源数据视角设计多信号过滤器,实现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方法 /过程]构建颠覆性技术弱信号识别漏斗模型,选取新颖性、弱信号潜力性特征指标设计主流技术信号过滤器,选取持续性、高价值性特征指标设计噪声信号过滤器,选取突变性、前瞻性特征指标设计渐进性创新弱信号过滤器,分层过滤掉主流技术信号、噪声信号和渐进性创新弱信号,筛选出颠覆性技术弱信号。[结果 /结论 ]选取储氢领域开展实证分析,通过对储氢领域颠覆性技术弱信号识别结果进行战略规划及权威报告验证,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佳维 董瑜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取代传统技术或主流技术,能够对经济、社会、国家竞争力等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分析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指标,为后续识别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立足颠覆性技术的内涵与特征,从技术特征、市场特征、宏观环境等角度分析了现有指标体系,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结果/结论]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指标大多建立在已有的方法基础上,针对其核心特征的指标设计难度较大,且缺乏量化标准。未来的指标研究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借助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探索颠覆性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并集成主客观分析方法以及定性定量信息,构建综合性指标体系,增强识别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指标研究 技术识别 研究进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徐硕 李静鸿 安欣
[目的 /意义]为识别及预判当前受到高度关注的颠覆性技术,以专利术语为基础构建颠覆性技术识别指标,并对太阳能光伏领域的专利进行实证研究。[方法 /过程]基于全文本内容,兼顾技术创新性和技术影响力两个维度,构建涵盖5个指标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指标体系;并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抽取专利术语,将识别问题转化为经典的二分类问题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同时针对训练样本类别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引入决策曲线分析以确定最优的分类阈值。[结果 /结论 ]实证研究在太阳能光伏领域2 196个专利中预判出91个颠覆性专利,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验证本文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的有效性,为颠覆性技术预判、专利价值衡量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育新 李健 韩毅
[目的/意义]将核心—边缘理论与专利引文分析相结合,提出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的新方法,助力揭示和判断可能发生颠覆效应的技术方向或主题,助力政府和企业优化研发布局、赢得竞争优势。[方法/过程]以2000—2019年间人工智能领域美国授权专利为样本,基于专利和专利科学引文数据分别构建技术加权共现网络和科学知识加权共现网络,并以二者间的引证关系形成关联网络,利用核心—边缘理论构建颠覆性潜力技术节点候选准则,从技术基础性、影响力、突变性三个维度分别采用时序分析方法判定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将核心—边缘理论与专利引文分析相结合能有效识别特定技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图像识别与处理、AI医疗、自动驾驶等技术具有颠覆性潜力,且这些技术间关联紧密、渗透性强、协同发展趋势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