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91)
- 2023(9217)
- 2022(7781)
- 2021(7061)
- 2020(5851)
- 2019(13544)
- 2018(13298)
- 2017(27042)
- 2016(14236)
- 2015(16087)
- 2014(16199)
- 2013(16284)
- 2012(15618)
- 2011(14754)
- 2010(15157)
- 2009(14613)
- 2008(14109)
- 2007(12769)
- 2006(11912)
- 2005(11218)
- 学科
- 济(84456)
- 经济(84388)
- 管理(40529)
- 业(36221)
- 方法(29374)
- 企(27187)
- 企业(27187)
- 数学(27012)
- 数学方法(26810)
- 中国(21836)
- 贸(19506)
- 贸易(19494)
- 地方(19114)
- 易(19074)
- 农(18450)
- 财(17602)
- 制(14960)
- 业经(14415)
- 地方经济(13177)
- 出(13144)
- 银(12885)
- 银行(12881)
- 行(12540)
- 融(12426)
- 金融(12426)
- 学(12277)
- 农业(11732)
- 策(11169)
- 环境(10859)
- 体(10248)
- 机构
- 大学(220091)
- 学院(219405)
- 济(113341)
- 经济(111326)
- 管理(82075)
- 研究(78737)
- 理学(69303)
- 理学院(68602)
- 管理学(67841)
- 管理学院(67403)
- 中国(62456)
- 财(53776)
- 京(45567)
- 财经(41740)
- 科学(40061)
- 所(39154)
- 经济学(38009)
- 经(37799)
- 研究所(34480)
- 中心(34411)
- 经济学院(34204)
- 江(33177)
- 财经大学(30693)
- 北京(29866)
- 范(27979)
- 师范(27843)
- 院(27583)
- 农(27285)
- 州(25946)
- 业大(23902)
- 基金
- 项目(128229)
- 科学(102492)
- 研究(99278)
- 基金(94913)
- 家(79688)
- 国家(79059)
- 科学基金(67939)
- 社会(67428)
- 社会科(64282)
- 社会科学(64271)
- 基金项目(48061)
- 省(47069)
- 教育(45188)
- 资助(40707)
- 划(39698)
- 编号(39574)
- 自然(39045)
- 自然科(38132)
- 自然科学(38121)
- 自然科学基金(37428)
- 成果(33902)
- 部(30769)
- 发(29403)
- 国家社会(28660)
- 重点(28245)
- 课题(27847)
- 教育部(27398)
- 人文(26694)
- 性(25954)
- 创(25675)
- 期刊
- 济(133885)
- 经济(133885)
- 研究(80712)
- 中国(39929)
- 财(38558)
- 管理(32323)
- 融(29428)
- 金融(29428)
- 农(25343)
- 经济研究(24255)
- 科学(24062)
- 学报(23716)
- 财经(22059)
- 教育(20280)
- 大学(19670)
- 业经(19237)
- 经(19144)
- 技术(18741)
- 贸(18307)
- 学学(18226)
- 问题(18163)
- 农业(17061)
- 国际(16419)
- 技术经济(13177)
- 世界(13126)
- 统计(12345)
- 理论(11517)
- 商业(11453)
- 经济问题(10817)
- 策(10614)
共检索到354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倩 黄蕊 王添
外部输入型通货膨胀并非诱发我国通胀抬升的主要因素,其对我国价格水平的冲击程度也十分有限。而我国与美国同步联动的反周期操作才是最终导致通胀上涨的根本原因。后危机时代,我国价格水平的上涨本质上是反周期操作的后遗症。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而诱发的货币供给增速飙升,最终推动了我国通胀水平的高企。因此,在明辨后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爆发的根源后,本文认为,只有有效地把控政策实施的时机与力度,实施严格盯住债务制度,深化财税改革与深层次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最终实现后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 传导机制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梁琳 黄蕊
美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对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产生协同效应,并对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形成正向冲击。但冲击程度会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的制约。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通胀问题的治理应更侧重于结构性的经济改革,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与转型,从而在经济内部引致真实的有效需求,实现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切实同步,最终依靠内生动力,平抑因货币扩张而造成的通胀风险,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
关键词:
量化宽松 通货膨胀 溢出效应 美国 中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洋
2020年3月,美联储宣布实施"无限量"量化宽松。这一政策实施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溢出效应是否变异值得关注。文章构建TVP-VAR模型,采用1996—2021年的月度数据对这一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相比美联储前三次量化宽松,此次"无限量"量化宽松通过贸易渠道传导的溢出效应无明显变异,而通过汇率传导的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变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洋
2020年3月,美联储宣布实施“无限量”量化宽松。这一政策实施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溢出效应是否变异值得关注。文章构建TVP-VAR模型,采用1996—2021年的月度数据对这一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相比美联储前三次量化宽松,此次“无限量”量化宽松通过贸易渠道传导的溢出效应无明显变异,而通过汇率传导的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变异。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天顶 李洁
近些年来,全球流动性扩张问题颇受宏观经济与金融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了33个国家或地区从1980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的相关经济和金融方面数据,在经济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全球流动性进行了测量。在Philips曲线基准模型框架下,本文考察了全球流动性扩张的通货膨胀效应。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相关研究结论和启示。
关键词:
全球流动性 通货膨胀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一江
一、中国改革中的货币现象 1.1 80年代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中国改革十多年来的货币现象可以用持续的膨胀性货币供给增长来概括。从1981年到1991年,货币供给年增长率超过20%。与此同时,实际GNP年增长率略低于10%,货币供给平均说来是经济实际增长率的两倍。毫无疑问这种货币政策是通货膨胀性的。在此期间,政府几次试图抑制货币增长,但都只是短期内奏效。每次减缓的货币供给都不可避免地而且迅速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慧明 陈麒同 余東洧
文章结合小波分析和含外生变量的VAR模型,分析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影响的时频冲击效应。结果表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具有滞后效应。在高频空间,冲击效应一开始为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持续性,数期后方向改变,这个过程在反应期限内不断更迭;随着频率的降低,效应方向的持续性不断减弱,到高尺度时,影响方向呈现隔期正负交替。同时,冲击效应的强度随着频率的降低而不断加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少云
本文基于结构突变的非线性视角,采用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月度数据,就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对我国通货膨胀溢出效应进行重新研究与审视。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对我国通货膨胀确实存在且只存在一次结构突变的非线性溢出效应,这种效应发生时点并非传统文献认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时刻(2009年3月),而是滞后14个月的2010年5月;(2)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也随着非线性结构突变的发生而出现了逆转,由2010年5月结构突变前的价格型变量"利率"为主导,转变为以数量型变量"货币供给"为主导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3)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的美元流动...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结构突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有荣
本文对我国学者分析货币政策效应时所借鉴的主要西方理论及据此得出的我国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必然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的结论提出质疑 ,并结合我国实际 ,对目前盛行的模型进行修正 ,推导得出在我国通货紧缩背景下实施适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并不必然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的结论。
关键词:
扩张性货币政策 恶性通货膨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义相
80年代末,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之后遇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政府不得不采取严厉的紧缩政策。通过三年多的努力,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代价是国营经济处于衰退边缘,国营企业亏损严重。只是最近几个月以来,我国经济中出现了增长加速的迹象。面对这令人鼓舞的经济形势,经济理论界有必要冷静地提出如下问题:导致1988年双位数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经济原因有没有因为这几年的调整而消失?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永贵
美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上海财经大学王永贵美国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有三大政策,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工资──价格政策。其中以货币管理和利用为主要手段来抑制消除通货膨胀。1、财政政策。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主要是减少财政赤字,紧缩政府消费。2、工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超 王智强
通过研究1999年1月到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本文采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通货膨胀的预期形成方式中,适应性预期占据主导地位,导致通货膨胀存在惯性,而消费者预期变量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货币政策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首要影响因素,当期便可以产生影响;财政政策的合理使用可以起到刺激经济又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作用,但是其作用存在时滞,其使用需要以精确的判断为基础。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许健
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许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造成1994年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原因是近两年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过快。据统计,1992年底货币供应量M。、M;、M。年增长率已达到36·5%、35.7%、31.3%。1993年第...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长林
一般认为,财政政策扩张是引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将生产性政府支出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结合我国1998Q1—2013Q4的宏观季度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贝叶斯估计,分别从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两个维度对这一问题加以重新审视,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生产型财政政策扩张除了通过总需求直接导致通货膨胀之外,还能够从总供给侧对通货膨胀及其预期产生抑制作用,且后者与政府支出的生产性程度密切相关。当生产性达到一定水平时,财政政策通过总供给所产生的影响将发挥主导作用,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及其预期下降;(2)贝叶斯估计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我国政府所实施的财政政策本身并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上述结论在不...
关键词:
生产性政府支出 总供给 通货膨胀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贾德奎 张耿
基于货币长期中性的假设,建立通货膨胀风险测度模型,并将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国信贷扩张作为冲击因素引入模型,研究发现在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不再恶化的情况下,中国将可能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如果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超出预期,则从2010年开始,CPI指数将重新回到大于零的区间,但考虑到货币供应量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相当的滞后性,因此中国2009年信贷扩张的效应可能在2~3年后才会完全显现出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