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31)
2023(9500)
2022(8139)
2021(7389)
2020(6464)
2019(14759)
2018(14512)
2017(27658)
2016(15589)
2015(17377)
2014(17392)
2013(17205)
2012(15943)
2011(14493)
2010(14566)
2009(13557)
2008(13577)
2007(12392)
2006(10493)
2005(9107)
作者
(48173)
(40497)
(40381)
(38184)
(25415)
(19607)
(18440)
(16110)
(14983)
(14153)
(13597)
(13257)
(13103)
(12759)
(12568)
(12445)
(12440)
(11977)
(11631)
(11596)
(10355)
(9849)
(9712)
(9240)
(9105)
(8993)
(8935)
(8858)
(8250)
(8195)
学科
(60994)
经济(60922)
管理(42624)
(41423)
(32933)
企业(32933)
方法(30685)
数学(27392)
数学方法(27169)
(17298)
(16523)
中国(14838)
(14111)
(14030)
贸易(14030)
(13656)
业经(12647)
农业(11440)
地方(11005)
(10717)
(10418)
财务(10403)
财务管理(10374)
企业财务(9773)
环境(9442)
(9332)
技术(9269)
(9253)
银行(9201)
(8975)
机构
大学(227793)
学院(226202)
(90345)
经济(88549)
管理(84933)
研究(77388)
理学(74216)
理学院(73344)
管理学(72026)
管理学院(71618)
中国(56014)
科学(51125)
(48735)
(47241)
(41166)
业大(40629)
(39844)
农业(39359)
研究所(38038)
中心(35697)
(33176)
财经(32462)
(29373)
(29247)
北京(29181)
师范(28811)
经济学(27754)
(27121)
农业大学(26288)
(26285)
基金
项目(156395)
科学(120776)
基金(112412)
研究(107434)
(100963)
国家(100102)
科学基金(83505)
社会(67470)
社会科(63960)
社会科学(63933)
(62301)
基金项目(60469)
自然(55912)
自然科(54617)
自然科学(54593)
自然科学基金(53639)
(53420)
教育(49996)
资助(45092)
编号(43215)
重点(35729)
成果(34744)
(34108)
(33290)
(32785)
计划(31565)
科研(31112)
创新(30688)
课题(29639)
大学(28619)
期刊
(91541)
经济(91541)
研究(59251)
学报(44372)
(43117)
中国(39425)
科学(36851)
大学(31717)
(31167)
学学(30150)
农业(28966)
管理(26760)
教育(21603)
(17800)
金融(17800)
技术(17582)
(16383)
业经(15689)
经济研究(15525)
财经(15448)
(13186)
问题(12910)
(12614)
业大(11601)
商业(11337)
科技(11246)
(11069)
技术经济(10997)
统计(10491)
理论(10392)
共检索到316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郑海琦   李家胜  
联盟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支柱。随着美国国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拜登政府着眼于构建印太复合联盟。印太复合联盟综合了联盟和同盟的属性,包含联盟构成圈层化、联盟议程多元化、联盟目标制衡化和联盟基础弹性化四个维度。印太复合联盟的产生主要基于分担霸权护持成本、发挥盟友主动性、重塑联盟关系和减少地区国家对“印太战略”的抵触等考量。印太复合联盟以美日韩印澳和欧洲主要盟友为“内核”,东南亚和南亚中小国家为“中间地带”,太平洋岛国为“外围”,综合了安全、经济和地区治理议题,借助议题合作的方式制衡中国,在所谓“民主”价值观下突出意识形态弹性化。美国构建的复合联盟导致印太地区内出现功能相似但成员相异的“平行体系”,加剧地区阵营化态势,还使地区公共产品俱乐部化,甚至与地区国家的需求出现错位,并引发治理冗余和治理失衡并存的现象,削弱了地区国家的获益前景。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雨辰  
联盟网络理论认为,行为体互动的结构与关系嵌入在网络中,网络个体间存在的同质化、偏好依附和多连接性是联盟网络演化的内在机理。出于印太战略的需要,美国通过生成共同愿景、塑造共同威胁和利用偏好依附,推动亚太联盟体系向印太联盟网络演化,重点布局对华战略竞争。在网络结构上,美国扩展了"中心—边缘"的依附结构,印太联盟网络呈现亚洲、欧洲和北美的跨区域整合联动态势,在议题上聚焦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多重挑战,美日澳印四国机制成为印太联盟网络的核心安全架构,出现北约化的态势。在网络关系上,美国的政策偏好具有小多边化、泛安全化、意识形态化的特征。美国推动印太联盟网络化的动因在于跨区域整合利用联盟网络资源,降低霸权护持成本,提升遏制中国崛起能力,满足制衡中国的战略需要。印太联盟的网络化是美国新冷战思维的产物,给中国周边安全带来了地缘政治负向效应,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美国的印太联盟网络面临国际领导力下降、国内治理混乱、联盟管理危机和区域国家选边站队等多重困境,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柏骏  
美国正不断推进其亚太联盟体系的联网建设。在此进程中,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印度成为网络构建的关键节点,议题指向、安全指向、结构对称化、机制融合化是网络结构内部联系的主要特点。网络联盟体系结构中,位置赋予更加明确的权力、关系传输更加复合的资源、互动构建群体性信任。基于此,对联盟体系成员而言,网络结构使得美国管理成本与职责易于分散化,促进关键盟友汲取、运用更多资源,并吸引更多成员使得体系规模扩大;对联盟体系的整体运作而言,网络结构促使联盟体系运作高效化、更具灵活性、并具有更强的抗压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孝松   李彤   陈燕  
“印太经济框架”(IPEF)将印太地区的政治内涵进行扩展,并在内容和形式上展现了与以往经济协议和贸易协定不同的新特点,以“菜单式”方法将数字贸易、供应链弹性等问题纳入谈判。IPEF出现给印太地区的经济与政治格局带来了冲击,研究美国主导IPEF的逻辑以及影响成为理解美国在印太地区布局的关键。本文从IPEF建立的各项特征事实入手,使用叙事分析方法对美国新旧影响力网络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美国希望在贸易规则、供应链安全方面提升影响力,进而形成“新影响力网络”,为研究IPEF的模式和目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研究发现,美国希望通过主导IPEF来构建其“新影响力网络”,在新兴的贸易领域主导贸易规则,以全新的结盟方式建立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利用松散的协议框架和以共同价值观为名引导实现小多边主义,限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中国地处亚太地区,IPEF及美国的“新影响力网络”在贸易往来、供应链安全以及结构性权力竞争方面都会对中国贸易发展产生影响,中国应提早着手加以应对。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金香丹  
构建“供应链联盟”是拜登政府对华制衡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强化美国对印太地区供应链的控制力,削弱中国影响力。拜登政府无视供应链权力结构的本质特征,利用地区各国对其安全、经济依赖,推动供应链由“经济驱动”向“政治驱动”方向调整。然而,权力来源多元、环节复杂交叉、相互依赖导致一国控制供应链的难度愈加提高。面对供应链复杂性与中国生产、资源、市场优势,“联盟”难以精确确定对华“断链脱钩”范围,亦无法根本性降低对华依赖。而在分散化供应链权力结构下,美国的伙伴国势必在发展与安全间寻求平衡,拜登政府协调联盟的难度持续加大。供应链权力结构调整的结构性动力来自于中美实力差距变化,所谓“联盟”难以实质性强化美国的供应链权力,中国与域内各国所形成的供应链黏性成为反制美国单方面对印太供应链塑造的基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吴诗尧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体系中,面向各区域的地区战略彼此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从美国地区战略间张力的视角切入,可以探究这些地区战略影响彼此的具体作用方式及其根本逻辑。概言之,对于任意两项美国的地区战略,两者间张力的具体状况使得这两项地区战略之间形成策应、增益或牵制等作用方式,从而对两者的运行和功能产生差异化影响。自从美国全球战略焦点开始由中东转向“印太”以来,以“战略收缩”为基本特征的美国中东战略长期能够策应其“印太战略”,助使后者得以按照设计运行并发挥作用。在此期间,美国的中东战略还一度对“印太战略”形成增益,使得后者有望节省战略资源投入,实现额外目标。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强调“战略收缩”的美国中东战略濒临失灵,与“印太战略”之间的张力大幅增强,由此对后者形成牵制,使其运行和功能面临更多阻力和不确定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黄海刚  闫芳芳  
作为美国“印太战略”重要一环的美国-东盟特别峰会,除在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提出合作倡议外,也特别强调要深化和拓展美国与东盟在教育人文交流、科技创新和青年人才交流领域的合作。美国印太战略及诱拉东盟的举动,中长期会影响中国与东盟教育人文合作的空间。为此,中国须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契机,深化双方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巩固已有合作成果,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依托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优势,精准回应东盟的科技教育合作需求;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的制度型开放,以“多边共赢”应对“双边对抗”。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孙健  
近年来 ,印度和俄罗斯关系日益密切 ,双方建立了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并就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农业、能源、信息和军火采购等领域的双边合作达成多项协议。印俄关系密切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阐述印俄关系密切的原因以及印俄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对我国的潜在影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雪威  王璐  
美国国内因素对美国政府实施“印太战略”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美国政府的领导人意象作为核心因素,从国内层次决定着不同时期“印太战略”的推进和调整。以霸权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对外结盟主义和民主价值观为主的美国战略文化作为深层次因素,对“印太战略”的内容和特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公众、企业、智库和学者等社会各界对“印太战略”的支持即国家—社会关系是该战略得以持续实施的重要原因。总统共和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和两党制政党制度等国内政治制度作为操作性因素作用于“印太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这四个国内因素相互融合、缺一不可,共同影响着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欧定余  侯思瑶  
2022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东京宣布与印太地区的13个国家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的谈判进程。“印太经济框架”作为美国开展印太区域经济合作新的制度体系,从本质上讲,是一份以美国利益优先的印太区域制度整合方案,是美国在印太地区开展对华竞争的行动纲领,其未来必将会对我国的海外市场、供应链稳定、区域数字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以及区域各国制度整合等方面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为应对“印太经济框架”的可能影响和挑战,我国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整合“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推出区域数字规则的“中国方案”,构建我国跨国企业主导的区域供应链,以RCEP为抓手,推动区域制度整合。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凌胜利   樊慧凝  
美国的“印太战略”旨在通过对盟伴体系的国际动员以制衡中国。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核心盟国之一,韩国对美国“印太战略”的态度值得关注。2017年11月至今,韩国政府对“印太战略”的态度总体上经历了中立(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有限支持(2019年3月至2022年5月)和积极参与(2022年5月至今)三个阶段。本文研究发现,韩国对美国“印太战略”的态度演变是韩国政府的压力认知、威胁认知和利益关系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印太战略”提出至今,韩国政府的压力认知、威胁认知和利益关系认知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韩国政府对“印太战略”态度由“中立”转向“积极参与”。韩国对美国“印太战略”的态度演变,体现了韩国政府在中美之间的“选边困境”中逐渐偏向美国的本质,会对韩国与中美两国的关系产生显著影响,也会影响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局势。不过受限于国内政治、利益分化、战略分歧等因素,韩国对于“印太战略”的参与进程也存在不确定性。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郑义炜  
当今世界已进入大国对抗趋势加剧的新时期,日本"印太战略"出自对自身战略劣势的恐惧,由于日本已无法单独对中国取得地缘战略竞争优势,在印度洋、太平洋两洋空间寻求地缘政治权力重组成为日本的一个现实选择。日本"印太战略"的政治、安全意义与影响远远大于其经济方面,这是日本与区外大国基于对华遏制思维在更广阔的范围针对中国的新一轮围堵遏制的尝试,其背后反映了中国持续崛起背景下日本优势地位与有效应对手段不断流失的战略焦虑。日本的"印太战略"将在两洋地带引起新一轮的大国战略竞争与地区动荡,中日关系中竞争性的一面将扩散到更广阔的地理范围,中国为了保障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合法权利与正当利益,必须对日本敌意明显的"印太战略"做出回应。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鸿阶  
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为填补“印太战略”经济短板,重塑美国“同盟体系”,巩固制定国际规则的主导权,全面遏制中国发展,选择性继承特朗普时期的部分政治遗产。拜登在访日期间抛出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简称IPEF)。IPEF作为美国单方主导的规则议题,鼓操“共同的民主原则与普世价值”,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属性、意识形态色彩与“圈子化”“模块化”“拼盘化”等鲜明特征,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与此同时,IPEF将受美国政党极化、利益集团博弈以及成员国接受与融入程度、国际社会反响、中国发展韧性等诸因素制约,要及时评估IPEF谈判议题、发展进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做到有备无患。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菩  李巍  
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将中国确立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其中“印太”战略是美国同中国展开竞争以护持其霸权最为重要的战略框架。“印太”战略虽然最早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但限于其有限的国际执行能力和单边主义的政策方向,该战略总体上成效甚微。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与中国展开竞争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全盘继承并大幅升级了这一新型国际战略,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印太”地区全面回归区域多边主义,通过制度升级、制度创建与制度回归三种方式重构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区域制度体系以“规锁”中国;第二,以经济外交为抓手,在供应链、技术、基建和数字贸易等方面为“印太”框架注入经济合作动能,以夯实“印太”战略的经济基础;第三,从“美国优先”转向高度重视对盟友与伙伴的投资,积极打造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国家,以实现其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两个方面制衡中国的目标。拜登政府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将有可能对中国的区域外部环境形成更为严峻的战略压力。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菩  李巍  
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将中国确立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其中“印太”战略是美国同中国展开竞争以护持其霸权最为重要的战略框架。“印太”战略虽然最早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但限于其有限的国际执行能力和单边主义的政策方向,该战略总体上成效甚微。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与中国展开竞争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全盘继承并大幅升级了这一新型国际战略,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印太”地区全面回归区域多边主义,通过制度升级、制度创建与制度回归三种方式重构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区域制度体系以“规锁”中国;第二,以经济外交为抓手,在供应链、技术、基建和数字贸易等方面为“印太”框架注入经济合作动能,以夯实“印太”战略的经济基础;第三,从“美国优先”转向高度重视对盟友与伙伴的投资,积极打造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国家,以实现其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两个方面制衡中国的目标。拜登政府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将有可能对中国的区域外部环境形成更为严峻的战略压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