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99)
- 2023(18279)
- 2022(15159)
- 2021(13887)
- 2020(11992)
- 2019(27259)
- 2018(26921)
- 2017(51488)
- 2016(27766)
- 2015(31214)
- 2014(30996)
- 2013(30861)
- 2012(28451)
- 2011(25728)
- 2010(25908)
- 2009(24656)
- 2008(24335)
- 2007(21926)
- 2006(19305)
- 2005(17753)
- 学科
- 济(134516)
- 经济(134349)
- 业(99128)
- 管理(93836)
- 企(87466)
- 企业(87466)
- 方法(55264)
- 数学(45631)
- 数学方法(45122)
- 财(37830)
- 农(35710)
- 业经(34683)
- 中国(29732)
- 制(26684)
- 地方(26479)
- 学(25918)
- 务(25586)
- 财务(25530)
- 财务管理(25484)
- 农业(24825)
- 企业财务(24171)
- 和(21092)
- 技术(20906)
- 贸(20385)
- 贸易(20371)
- 理论(20275)
- 体(19888)
- 易(19694)
- 划(19040)
- 环境(18459)
- 机构
- 学院(409847)
- 大学(408343)
- 济(177548)
- 经济(174060)
- 管理(160278)
- 理学(137232)
- 研究(136465)
- 理学院(135743)
- 管理学(133566)
- 管理学院(132789)
- 中国(105315)
- 京(85241)
- 财(83855)
- 科学(81671)
- 所(68863)
- 农(67537)
- 财经(66103)
- 江(63372)
- 中心(62871)
- 研究所(61926)
- 经(59740)
- 业大(58186)
- 经济学(54840)
- 北京(53254)
- 农业(52950)
- 范(51433)
- 师范(50928)
- 经济学院(49222)
- 州(49087)
- 院(48939)
- 基金
- 项目(266672)
- 科学(212459)
- 基金(196562)
- 研究(193708)
- 家(170370)
- 国家(168962)
- 科学基金(146860)
- 社会(125912)
- 社会科(119514)
- 社会科学(119487)
- 基金项目(104263)
- 省(104106)
- 自然(95031)
- 自然科(92861)
- 自然科学(92835)
- 自然科学基金(91207)
- 教育(88841)
- 划(86843)
- 资助(79747)
- 编号(76955)
- 成果(62210)
- 重点(60153)
- 部(59510)
- 发(57501)
- 创(57197)
- 创新(52994)
- 课题(52817)
- 国家社会(52573)
- 制(51471)
- 教育部(51400)
- 期刊
- 济(204457)
- 经济(204457)
- 研究(122576)
- 中国(76416)
- 财(69307)
- 管理(63494)
- 农(61834)
- 学报(59626)
- 科学(57249)
- 大学(46115)
- 学学(43701)
- 农业(41797)
- 融(37580)
- 金融(37580)
- 技术(37508)
- 教育(35942)
- 财经(33969)
- 业经(32334)
- 经济研究(32277)
- 经(29237)
- 问题(26617)
- 业(24359)
- 技术经济(23198)
- 统计(20684)
- 贸(20328)
- 世界(19828)
- 现代(19476)
- 策(19174)
- 财会(18962)
- 商业(18729)
共检索到616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天恩 吉世虎 赵忆岚
美国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产业集聚中心依次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产业转移 空间经济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天恩 吉世虎 赵忆岚
美国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产业集聚中心依次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产业转移 空间经济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三忙 李善同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浩然
基于广东省2006-2013年21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在随机标靶框架下利用T统计量、EG指数和W统计量分别考察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制造业的集聚度仍然较高,74.2%的两位数制造业在1%的水平上显著集聚。总体而言,2006年以来,广东制造业整体由集聚转向扩散,扩散以关联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和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企业为主,扩散的主要方向是从珠三角核心城市到外缘和周边地市。此外,随着信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空间分离已成为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良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后制造业集聚与扩散趋势的变化以及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通过分析广东省与其周边省份以及广东省各地市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和制造业中心值,本文发现广东省制造业集聚趋势在继续;而对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从行业的角度对产业空间基尼系数、SP指数以及各行业产值的省份(地市)集中度的分析,则进一步阐明了在制造业集聚和扩散的进程中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变化和集聚、扩散的具体行业及地理位置。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集聚 扩散 专业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佳
针对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还是分散的问题,构建了一个交通网络主导城际贸易的空间量化模型,通过仿真技术模拟交通网络整合市场的动态演变机制,辅助结合双差分方法对交通政策进行评估,以此分析交通引发特定城市经济活动集聚还是扩散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交通作用于产品的定价机制,影响了商品进行区际贸易的可行比例和无套利价格空间的范围,体现为市场规模的阶段性变化。交通网络的改善整合了市场,具有显著扩大市场规模的效应,市场规模对交通的弹性约8.7%,而相比之下,交通中心城市的效应则要高出2.3个百分点。城市技术非对称情况下,发展交通中心的城市,其政策效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放大,且效应具有边际递减的规律,而此时与交通中心城市连接的城市则出现市场规模收缩。研究揭示交通网络调整经济活动分布的内在机理,对检验交通网络改善引起市场整合的程度与范围、预测发展交通的政策效应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汉青 袁文 马明清 袁武
基于宏观统计数据的传统产业集聚研究方法多以行政区划为空间统计单位,难以体现产业的空间连续性。数据开放平台上企业数据集的出现,使得基于微观层面的产业集聚研究成为可能。本文收集了2008-2014年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工商登记数据,采用基于距离的指数体系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珠三角制造业集聚特征及2008-2014年基于增量的制造业聚集演变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①珠三角区域制造业沿西北—东南向集中分布于深圳、佛山、广州、东莞、中山5市,周边各市制造业密度相对较低;②集聚程度与行业属性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程度最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分散程度最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微弱集聚水平,而资源密集型行业无明显集聚或呈分散特征;③2008-2014年新增企业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城市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深圳市新增制造业企业逐年减少,东莞、中山等市新增制造业企业上升趋势明显,其余各市维持平稳或缓慢增长。新增制造业企业重心存在从深圳逐渐向东莞、中山等市转移的现象。新增制造业企业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比有所降低,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数量有所上升,集聚指数亦表现出相同趋势,表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发生结构和空间演变。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制造业 时空演变 珠三角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日本47个行政区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了日本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制造业的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地区运输成本较高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较低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空间集聚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宇金 孙威
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产业协同是推进这一战略的先行领域,因此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与分散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论文利用全国3次经济普查数据,基于企业的空间位置信息,运用DO指数方法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了集聚特征在区域、行业、企业间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 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比例从69.0%提高到82.8%,集聚多发生在0~50 km的范围。随着集聚范围逐渐扩大,集聚强度逐渐减弱,下降幅度达到25.9%。(2)在区域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在行业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且集聚范围更短;在企业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小企业。(3) 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已经出现了制造业从北京、天津向河北扩散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制造业,表明在2015年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适宜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略小于制造业增长的拐点值。同时,数据分析显示,在本文分析的数据时间段内,多数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的负面效应更为显著。据此,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现实意义讨论。
关键词:
空间集聚 创新 企业动态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
关键词:
空间集聚 创新 企业动态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信婧
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应用能够便利地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突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隔阂和刚性约束,增强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进而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分析信息技术扩散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构建测度信息技术融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衡量指标,利用DEA方法测度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扩散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融入程度越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普及计算机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进而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胜会 冯邦彦
从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轨迹看,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环节。集聚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DCI分析框架;二是OTT分析框架。在其中的每个发展阶段,经济学家在许多方面都对其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完善,这些拓展一方面更加丰富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另一方面也使它增强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力,与此同时,集聚经济理论与城市经济理论呈现融合趋势。空间经济学家在考察城市集聚不经济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立新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源自于临近地区间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还与地区间优势互补效应的发挥密切相关。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地理临近性在给模仿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从而导致老工业区的没落。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两位数制造业的分行业SP指数及其引申变量值的测量,发现在省域范围内制造业集聚存在一定的自相似性。而在跨省空间范围内,这种自相似性并不存在。省际间行业要素流动正趋于缓慢的集中优化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这一演化趋势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空间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政策启示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颖 蒲勇健
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在包含集聚中心区和外围区的两个子区域的区域系统中,定义了受劳动力要素空间流动和区域集聚状态因子影响的区域福利函数,阐释了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效应对区域总体福利的影响机制,计算了影响阈值,得出适度集聚是区域福利最优条件的结论,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区域集聚条件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