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77)
2023(2819)
2022(2144)
2021(2267)
2020(1758)
2019(4180)
2018(4279)
2017(6136)
2016(4695)
2015(5452)
2014(5715)
2013(4767)
2012(4459)
2011(4343)
2010(4655)
2009(3880)
2008(3720)
2007(3477)
2006(3275)
2005(3149)
作者
(9982)
(8068)
(8016)
(7892)
(5156)
(3991)
(3911)
(3389)
(3188)
(3131)
(2804)
(2753)
(2682)
(2667)
(2564)
(2560)
(2498)
(2496)
(2396)
(2370)
(2274)
(2077)
(2051)
(1926)
(1916)
(1906)
(1838)
(1744)
(1730)
(1691)
学科
教育(19037)
中国(9498)
理论(6103)
教学(5836)
管理(5252)
(5155)
经济(5140)
(4107)
(3597)
发展(3500)
(3377)
(3354)
思想(3330)
改革(3271)
研究(3197)
政治(3173)
高等(3155)
学校(3106)
思想政治(3030)
政治教育(3030)
治教(3030)
德育(3001)
教育改革(2881)
学法(2724)
教学法(2724)
(2538)
(2472)
学理(2387)
学理论(2387)
技术(2355)
机构
大学(59399)
学院(51771)
教育(28764)
研究(24177)
(20729)
师范(20697)
师范大学(17569)
(15089)
科学(12779)
(12004)
(11963)
管理(11555)
经济(11338)
职业(11314)
教育学(11141)
北京(11056)
研究所(10865)
技术(10273)
中国(10104)
(9611)
理学(9483)
理学院(9194)
中心(9138)
管理学(8885)
管理学院(8729)
(8524)
教育学院(8186)
职业技术(7687)
(7421)
研究院(6880)
基金
研究(30640)
项目(28909)
科学(24171)
教育(24009)
成果(16876)
基金(16491)
社会(15930)
编号(15823)
课题(15093)
社会科(14668)
社会科学(14664)
(13320)
(13267)
(13002)
国家(12703)
(12291)
规划(10600)
科学基金(9754)
(9696)
项目编号(9447)
研究成果(9164)
(8967)
(8833)
年度(8605)
教育部(8439)
重点(8366)
(8339)
(8303)
阶段(8286)
(8241)
期刊
教育(48956)
研究(29821)
中国(22761)
(14479)
经济(14479)
职业(11564)
技术(9014)
技术教育(7807)
职业技术(7807)
职业技术教育(7807)
大学(5707)
高等(5487)
(5428)
论坛(5428)
学报(5372)
高等教育(4890)
成人(4794)
成人教育(4794)
科学(4793)
(4679)
(4578)
比较(4417)
发展(4315)
(4315)
(3934)
职教(3825)
图书(3737)
管理(3677)
教研(3112)
高教(3112)
共检索到95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侯晶晶  
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青少年学会道德地对待陌生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美国公立基础学校强调平等地尊重陌生人的异质性,即平等地尊重经济异质性、特殊学习需要及文化与价值观差异性;重视关心陌生人的多域实践,如作为同学的面对面非选择性关心及作为社区居民的近距离关心;创设多种条件促使青少年与学校内外的陌生人交往融合,以交往增进对陌生人的知情信任。平等、关心和信任这些互嵌价值观有助于缩小陌生人的心理距离与道德距离,以此为特征的陌生人伦理教育对于我国丰富学校德育、构建良序陌生人社会具有借鉴价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磊  
~~
关键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中国社会正处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之中,市场经济、城市化、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着陌生人社会的到来。转型时期,新旧两种道德体系混合并存,引发了现代社会道德的双重困境,表现为公共生活的私人化、道德冷漠、信任危机和公共性的丧失。现代社会是一个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我们必须学会与陌生人一起生活,消除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建立一种陌生人间的新型道德关系,建设一个具有人情味的文明社会。道德教育要引导人以道德的态度对待陌生人,改变对陌生人的无视和排斥,把陌生人作为他者尊重,建立与陌生人的契约信任关系,以开放的自我,增进与陌生人的信任型交往,实现与陌生人的共生共益,从而与陌生人团结而合作地生活在一起。为此,须加强法治教育、诚信教育和共生体主义教育,树立一种新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广平  徐明  
文章提出当前高校网络伦理教育存在的滞后与不足,分析了回归生活场域是网络伦理教育的新视域,指出了高校生活化教育平台是网络伦理教育的四个途径:开辟网上网络伦理教育课堂、网上渗透教育、网上与网下相结合、优化网络生活环境,从而保障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Anne Kreamer  
最近我收到一封陌生大学生Zanele Mutepfa写来的约见信,她在信里说:"有些人可能觉得相信一个陌生人很奇怪,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曾获得过陌生人的信任,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走到今天。"我去见了这名学生,并和其他几位也见过她的专业媒体人取得联系,总结出了几条可能会帮到其他求职者的建议(并不仅仅适用于初入职场者)。拥有清晰的专业目标Zanele在给所有人发的邮件里很清晰地描述了她的几个目标:成为脱口秀主持人、成立一个女权组织、当一个作家。这其中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在传媒领域工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夫艳  叶菊艳  孙丽娜  
交流轮岗打破了教师专业生活的制度边界。作为流入校的"陌生人",交流轮岗教师在思考自己参与流动的意义、新环境中的社会关系与专业行为中进行着身份建构。借鉴陌生人社会学的有关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方式,以两所城乡对口交流学校的交流轮岗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交流轮岗教师与新情境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和互动可能。"旅居者""边缘人""新来者"是交流轮岗教师身份建构的亚类型。交流轮岗教师的身份建构是个体主动性和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既有效透视了交流轮岗教师的专业生存境遇,也揭示了影响教师能量发挥的因素,为政策实施提供了实践依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姜衍  
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归根到底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在"陌生人"社会、网络媒体的交往环境下,大学生作为"反思的实践者",如何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范式下进行自我主体教育和理性交往,需要以一种自我体验式的历练来达到真正的自知自觉,即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道路上引领自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相对而言,认识世界易,把握自我难。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但同时现代人向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盟友",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现代人远离自己的过程,也是心灵"暖死亡"的过程,导致的人性与道德问题后果严重。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形态的转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本陆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制度创新的问题。制度创新涉及到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学校制度不仅是制度创新的基本领域,而且是众多相关制度的集结点和改革的平台。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苏娜  
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责任教育的伦理基础看,当前责任教育主要以信念伦理为主导,导致了责任行动的普遍欠缺。欲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扩展责任教育的伦理基础,以责任伦理弥补信念伦理不足,使得青少年行为既出于责任又符合责任。加强责任伦理教育是未来青少年责任教育改进的重要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责任水平,从而使其产生履行责任的内驱力;指导学生在持续练习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增进承担责任的行为;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日常社会生活情境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郭芳  
玛克辛·格林基于左派立场,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提出教师作为"陌生人"的观点。"陌生人"具有张力达到最高水平的"全面觉醒"意识;遵循"做哲学"的行动逻辑,即在意识到困境后尝试改变,主要是知觉世界方式的改变;改变知觉世界方式的途径则是借助想象的桥梁,"与艺术相遇"。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祥  
从个体生活实践而言,美好生活是满足个体性的"匮乏性需要"、"自主性需要"和"价值意义需要"的生活状态;从人作为社会性存在而言,美好生活必须从社会伦理的维度加以界定,即满足"互予性需要"。追求生活之美好是每一个时代伦理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为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教化伦理"向"生活伦理"的生活化转向以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的时代主题。基于现代知识论的"理解"方法,实现对"互予性伦理原则"的主体认知,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生活化提供认知基础;被历史实践所检验依然经验有效的"道德的历史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生活化提供方法指导并开拓实践路径。培育伦理主体,对主体进行"伦理的"而不是"道德的"塑造;协调现实伦理关系,满足互予性伦理关怀;淬炼伦理共识,达成忧戚与共的价值共契,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生活化促成美好生活的重要理路。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吴春艳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焦点。由于智力障碍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特殊教育需要,在培智教育中,历来非常重视教育与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已经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确立了生活在培智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但教育与生活联系的关键环节,还在于教学。探讨教学生活化的内涵、理论依据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明方向,也有助于分析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困难与问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林钟高  韩立军  
伦理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伦理是会计准则存在的依据和评价的标准。会计准则应当以公正为伦理基础,准则的公正性表现为分配公正。然而,由于属于结果公正范畴的分配公正往往难以客观地评价和衡量,准则的分配公正只能通过程序公正来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从准则制定的价值观、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认定和赔偿(矫正正义)、准则制定程序三个方面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公正性进行初步评价。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纪年  白红菊  
本刊编发一组经济伦理方面的论文,是为迎接全国经济伦理学研讨会在河南财经学院召开所做的理论准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生活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伦理文化、伦理理念和规则体系。这就是经济伦理学之所以在我国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从而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的深层原因。专家们分别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就中国经济伦理学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以及建构新的经济伦理理念和规则,经济与伦理的内在关联,市场经济秩序整治中道德的特殊作用,市场性竞争主体与市场道德秩序,企业合力文化建设的伦理基础等方面,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有利于学界同仁打开思路。同时,也有抛砖引玉之功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