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69)
- 2023(13978)
- 2022(12241)
- 2021(11631)
- 2020(9666)
- 2019(22472)
- 2018(22140)
- 2017(43091)
- 2016(23058)
- 2015(25955)
- 2014(25790)
- 2013(25131)
- 2012(22634)
- 2011(20282)
- 2010(19876)
- 2009(17991)
- 2008(17083)
- 2007(14257)
- 2006(12121)
- 2005(10025)
- 学科
- 济(88703)
- 经济(88603)
- 管理(66632)
- 业(61503)
- 企(51430)
- 企业(51430)
- 方法(45126)
- 数学(39768)
- 数学方法(39227)
- 农(23368)
- 中国(22130)
- 财(21907)
- 业经(19499)
- 学(18841)
- 地方(17012)
- 农业(15865)
- 贸(15311)
- 贸易(15304)
- 理论(15210)
- 和(15203)
- 易(14872)
- 环境(14735)
- 务(14496)
- 财务(14423)
- 财务管理(14394)
- 技术(14244)
- 制(14019)
- 企业财务(13621)
- 划(12527)
- 银(11749)
- 机构
- 大学(320473)
- 学院(317310)
- 管理(131068)
- 济(124378)
- 经济(121729)
- 理学(115299)
- 理学院(114093)
- 管理学(112025)
- 管理学院(111445)
- 研究(101254)
- 中国(73099)
- 京(67057)
- 科学(63479)
- 财(54556)
- 所(48803)
- 业大(47561)
- 农(47210)
- 中心(46467)
- 财经(45468)
- 研究所(45144)
- 范(43097)
- 江(42895)
- 师范(42732)
- 北京(41795)
- 经(41694)
- 经济学(37598)
- 院(37277)
- 农业(37073)
- 州(35461)
- 师范大学(35030)
- 基金
- 项目(230294)
- 科学(181836)
- 研究(168861)
- 基金(168341)
- 家(146055)
- 国家(144867)
- 科学基金(125595)
- 社会(106493)
- 社会科(100945)
- 社会科学(100918)
- 基金项目(89846)
- 省(88871)
- 自然(82292)
- 自然科(80316)
- 自然科学(80295)
- 自然科学基金(78827)
- 教育(78240)
- 划(75144)
- 编号(69395)
- 资助(68938)
- 成果(54719)
- 部(51353)
- 重点(50996)
- 发(48362)
- 创(47840)
- 课题(46222)
- 创新(44592)
- 教育部(44469)
- 科研(44214)
- 国家社会(43902)
- 期刊
- 济(124798)
- 经济(124798)
- 研究(88869)
- 中国(52771)
- 学报(49374)
- 科学(45530)
- 管理(45400)
- 农(41731)
- 财(40042)
- 大学(37943)
- 教育(35934)
- 学学(35240)
- 农业(29769)
- 技术(28068)
- 融(22010)
- 金融(22010)
- 业经(21338)
- 财经(20914)
- 经济研究(20117)
- 图书(18867)
- 经(17852)
- 问题(16385)
- 资源(15627)
- 科技(15425)
- 理论(15179)
- 业(15017)
- 技术经济(14796)
- 版(14238)
- 实践(14112)
- 践(14112)
共检索到435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魏勇强 王伟龙
现有文献在探讨美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时,往往是从居民储蓄率等国民经济具体部门储蓄率的角度展开分析。该文从软资源视角探讨了美国近年来储蓄率下降的原因。此文将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资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其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另一部分则是软资源,即虽然不属于一国的固有资源,但可以通过策略的、柔性的方法从别国获取并利用的资源。美国正是凭借冷战后独霸全球的综合实力,使得其软资源大幅增加,几乎囊括了全球所有可以利用的软资源,这是美国近年来储蓄率不断降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储蓄率 美国 软资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魏勇强 张振宇
美国企业储蓄率在1991-2016年间稳中有升,其直接原因是与美国企业未分配利润的持续增加有关,深层次原因则是近年来美国企业利润的不断上升;进一步分析发现,美国企业利润的上升与其海外利润和金融业利润的增加密不可分,而这一切既受到美国国内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从国内因素来看,管制的放松、大型跨国集团尤其是金融集团的构建,以及对冲基金的国际金融投机,为美国企业海外利润和金融业利润的扩张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从国际因素来看,美国在思想领域掌握经济话语权,引领和鼓动别国主动开放金融市场,以及对于符合美国经济思想的海外代理人的培养,使开放资本市场变成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自觉行动。此外,通过操控国际经济机构逼迫别国开放市场,为美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大开方便之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超 周晔
文章从一个多期人口代际交叠模型入手,分析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结构和抚养比例的影响,同时还运用中国数据对人口抚养比与储蓄率、相对生产率差异与经常项目差额进行协整与因果检验。文章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并非不可持续,特定时期内放开该政策已经无法应对社会抚养高峰,而保持该政策则会获得一个较低人口总量的均衡人口结构。经常项目差额实际上只是储蓄的跨时空转移。人口年龄结构决定储蓄率,决定储蓄的跨时间转移,国家相对生产率差异决定储蓄的跨空间转移。空间上的这种转移并不改变一国国民的总福利;时间上的转移也不改变代与代之间的总福利。因此,不考虑人口结构、提高即期消费率刺激经济的做法值得商榷,过分关注短期经常项目差额并无...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殷兴山 孙景德 张超群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居民储蓄率的定义出发,以宁波市400户家庭家计调查数据为样本。得到: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率总体上大幅上升,但低收入家庭储蓄率较低且长期内并无明显上升。统计分解表明:高收人家庭收入的快速增长与储蓄率的大幅提高是居民总储蓄率上升的主要推动力,而因子分析则得到影响居民储蓄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包括制度因素、不确定因素与收入增长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了防止居民储蓄率进一步较快上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居民储蓄率 制度变迁 不确定性 收入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松 陈野华
本文的研究回答了一个与近40年来金融自由化改革相关的基本问题,即金融自由化是否提高了国民储蓄率?哪些具体改革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对一个包含90个国家和地区1973年至2005年改革进程的宏观面板数据样本的计量分析,我们发现:(1)金融自由化改革显著提升了储蓄率,但提升效果全部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储蓄的影响不显著。(2)与金融抑制理论的预测不同,利率渠道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显著影响。(3)金融自由化改革进程与国家个体效应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4)所有改革政策中,放松证券市场管制对全样本储蓄率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银行监管模式改革,放松银行业进入限制则显著降低了储蓄率。对发达国家而...
关键词:
金融自由化 储蓄率 金融抑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汪伟 郭新强
本文在习惯偏好下通过建立一个考虑两类代表性家庭的两期消费决策模型,讨论了收入不平等与目标性消费如何影响中国的储蓄率。我们的理论模型得到了两个基本结论:(1)在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具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和消费习惯强度的情形下,基于收入不平等对目标性消费的强化效应,中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储蓄率;(2)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消费习惯越强,经济中的总储蓄率就越高。结论一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在平均意义上高于城镇居民。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论二也得到很好的验证,并且实证结果对各种收入不平等指标和居民储蓄率指标、不同样本数据集和计量估计方法均具有...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目标性消费 储蓄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晓慧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重和数量都在增加,这势必会对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人口老龄化为条件研究老年人的储蓄特征,并分析这种特征对国民储蓄率和消费的影响。本文基于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LC-PIH)假说,采用组群分析的方法构造了相应的模型,对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组群分析,本文得到了中国居民在不同组群内的"年龄—储蓄率"曲线。分组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大部分组群中,老龄化对储蓄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些特征符合生命周期理论。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居民储蓄 组群分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继军 马野青
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流动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成因。一方面,人口抚育负担的持续下行,助长了国内的高储蓄,考虑到个体的储蓄重心要滞后于投资需求,结果呈现结构性的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另一方面是人口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实现了劳动力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提高了劳动者收入,但囿于人口流动背景下风险因素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预防性储蓄凸显。消费不足、储蓄过度必然对外部市场形成压力,贸易收支呈现结构性顺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许永洪 王斐斐
本文从两个角度对真实储蓄率进行了改进:一是将政府经常性支出作为制度因素纳入真实储蓄核算,解决了真实储蓄率与新国民财富体系在统计口径上的不一致问题;二是将外贸因素纳入真实储蓄核算,从对外开放风险的角度克服真实储蓄率在资源经济价值核算上的缺陷。本文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制度因素纳入真实储蓄率的合理性和对外开放程度会影响资金使用效率,但是对外贸风险的线性调整方式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董丽霞 赵文哲
本文在内生人口结构视角下研究了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我们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检验了抚养比、储蓄率和人均实际GDP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少儿和老人抚养比与储蓄率都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导致少儿抚养比下降的幅度远高于老人抚养比升高的幅度,因此经济增长会伴随储蓄率的升高;此外,低出生率导致的老龄化过程会降低资本积累的动态无效率,但会伴随人均收入水平的下降。
关键词:
少儿抚养比 老人抚养比 储蓄率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随淑敏 彭小兵 肖云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否发挥了养老保险的"财富替代效应"和"风险分担效应",对居民家庭消费和储蓄产生影响,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故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数据,从预防性储蓄视角,实证分析统筹之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居保显著提高了居民储蓄率;在考虑遗漏变量、自选择等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一方面受消费惯性的影响,居民往往倾向于将城乡居保(预期)增加的家庭收入结余下来而转化为储蓄,导致储蓄率增加;另一方面,受不确定性因素和城乡居保"低保障"水平的交互影响,居民在面对收入波动、医疗、教育和婚姻等不确定性事件时仍倾向于增加家庭储蓄。异质性分析表明,城乡居保对低收入家庭、45岁以上的参保居民以及农村家庭储蓄率提高的促进效应更大。本研究为政策制定者评估城乡居保制度对居民消费的拉动效应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天宇 唐雪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年的4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长期护理保险对中老年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可以起到降低中老年家庭储蓄率、刺激中老年家庭消费的作用,此结论在一系列有效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之下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降低中老年家庭储蓄率的主要渠道是预期效应,而不是收入效应或支出效应。这意味着大多数中老年家庭在没有实际使用长期护理保险的情况下,就已经产生了足以减弱预防性储蓄动机的预期效应,说明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低成本的促消费政策。要更大程度上发挥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面,鼓励居民实际使用长期护理保险,以全方位发挥收入效应、支出效应和预期效应对中老年家庭消费的刺激作用。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 储蓄率 消费 预期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勇强 和玉青
现代储蓄理论由于其关注的储蓄主体是私人部门,其存在两个基本假设:其一,储蓄决策人和受益人一致;其二,储蓄受到个人一生理性收入预期的约束。但政府储蓄作为公共储蓄,储蓄决策人和受益人并不一致,这就提供了美国政府扩大长期财政赤字,降低政府储蓄率的动机。不仅如此,美元霸权的存在使得美国财政突破了本国财政的约束,可以使全球资金为美国长期所用,这使得美国政府储蓄率降低从动机层面变为现实中的可能。
关键词:
政府储蓄率 美国 内生 美元霸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勇强 和玉青
现代储蓄理论由于其关注的储蓄主体是私人部门,其存在两个基本假设:其一,储蓄决策人和受益人一致;其二,储蓄受到个人一生理性收入预期的约束。但政府储蓄作为公共储蓄,储蓄决策人和受益人并不一致,这就提供了美国政府扩大长期财政赤字,降低政府储蓄率的动机。不仅如此,美元霸权的存在使得美国财政突破了本国财政的约束,可以使全球资金为美国长期所用,这使得美国政府储蓄率降低从动机层面变为现实中的可能。
关键词:
政府储蓄率 美国 内生 美元霸权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殷剑峰
理解近20年来全球经济失衡现象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的最佳切入点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系统性下降。本文利用美国的资金流量表,分析了财富效应和信贷便利性对美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由此导致的美元信用基础的变化,以及复杂金融体系下包括中央银行和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美元信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此次危机不仅是美国居民过度负债的危机,而且也是美元信用基础坍塌、信用创造机制瓦解的危机——这意味着此次危机的持续时间或许会非常长。无论如何,全球经济失衡和当前的危机都反映了信用本位制下国际货
关键词:
低储蓄率 信用危机 国际货币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