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7)
- 2023(728)
- 2022(604)
- 2021(544)
- 2020(561)
- 2019(1272)
- 2018(1294)
- 2017(2646)
- 2016(1485)
- 2015(1581)
- 2014(1642)
- 2013(1702)
- 2012(1524)
- 2011(1547)
- 2010(1604)
- 2009(1619)
- 2008(1506)
- 2007(1293)
- 2006(1207)
- 2005(1187)
- 学科
- 济(3322)
- 经济(3313)
- 管理(3070)
- 业(2932)
- 企(2651)
- 企业(2651)
- 银(2572)
- 银行(2572)
- 行(2441)
- 制(2183)
- 融(2091)
- 金融(2091)
- 方法(1800)
- 数学(1612)
- 数学方法(1601)
- 制度(1587)
- 度(1587)
- 财(1501)
- 业务(1465)
- 贸(1294)
- 贸易(1292)
- 易(1247)
- 银行制(1238)
- 务(1199)
- 财务(1199)
- 财务管理(1197)
- 企业财务(1170)
- 中国(868)
- 组织(781)
- 国际(764)
- 机构
- 大学(20615)
- 学院(18427)
- 中国(7862)
- 济(7759)
- 经济(7489)
- 研究(7434)
- 管理(6826)
- 理学(5394)
- 理学院(5318)
- 管理学(5294)
- 管理学院(5236)
- 京(4946)
- 银(4502)
- 中心(4400)
- 银行(4303)
- 财(4284)
- 行(4041)
- 所(3826)
- 人民(3767)
- 北京(3568)
- 科学(3473)
- 范(3426)
- 国人(3424)
- 师范(3418)
- 中国人(3416)
- 中国人民(3368)
- 研究所(3365)
- 财经(3196)
- 教育(3157)
- 融(3145)
共检索到34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于洪辉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成为舆论指责的焦点。毫无疑问,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对此次金融危机负有失察的责任,然而,信息获得的相对有限性,基于历史、模拟的情景假设也令评级方式存在着客观局限。如何恢复信用评级机构受损的社会公信力,文章从变革评级机构内部治理机制和加强政府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两个方面提出建议,指出我国信用评级业应坚持"政府驱动型"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预警 信用评级方式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照龙 王学武
本文应用投资者剩余的福利分析指标,通过博弈的方法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决策进行福利分析,分析的结论是:在讲真话机制下,单寡头垄断比双垄断能带来更多的投资者剩余。在不能确定是否讲真话的情况下,双垄断好于单寡头垄断,因为它能通过竞争增加评级机构说真话的机率,并带来更多的投资者剩余。
关键词:
投资者剩余 信用评级机构 “讲真话”机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楚建会
利益冲突被认为是信用评级机构失去中立性和丧失预警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现有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运行模式来看,利益冲突广泛存在于信用评级机构和评级分析师两个层面。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国的监管部门不断地修改现有法律,并发布一些监管条例,试图控制利益冲突对评级结果的影响。信用评级机构也通过内部规则和程序治理利益冲突。
关键词:
信用评级机构 利益冲突 规制 内部治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思齐
在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巨头——穆迪、标普和惠誉即便身处指责与质疑的风口浪尖,其影响力和话语权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业绩在日益扩张。这其实跟美国的相关司法制度、法庭判例以及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认为,研究美国监管机构对于信用评级机构法律监管无疑会给中国的相关监管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及行业规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小金
前几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犹在,信用评级机构面临严重的"声誉危机"。本文通过借鉴声誉溢价模型,分析不同收费模式下声誉如何影响评级机构行为,认为现有的收费模式并不是导致"声誉失效"的原因,而是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应建立起声誉机制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关键词:
信用评级机构 声誉机制 收费模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海云
在过去数十年中,信用评级业与全球信用市场共同发展壮大,信用评级在监管制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在金融生态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日益突出。同时,信用评级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重大评级错误时有发生,评级纠正存在滞后性和破坏性。在操作层面,评级调研的视角过于狭窄,在监管治理层面,又
[期刊] 征信
[作者]
孙章伟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集体性道德风险使其成为继华尔街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之后又一遭遇质疑与谴责的群体。NRSROs制度下,信用评级机构具有"准政府权力"的话语权垄断者、控制性股东控制下的合谋内部人、民事法律责任的免责者、与社会公信力性质冲突的经济人等性质。信用评级机构也是美国推行双重标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美国虽然强化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但仍未触及主权信用评级领域。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推进中国信用评级产业发展政策安排,构筑信用评级产业与经济安全法律体系,扶持大型本土龙头信用评级企业,完善监管机制等。
关键词:
信用评级公司 企业性质 经济安全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李晓郛
传统上,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主张评级报告属于涉及公共利益的意见,援引宪法第一修正案进行抗辩,实际恶意标准是最重要的保护手段。《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反映美国加强评级业监管的理念。虽然美国各级法院做法存在差异,但是现在普遍认为判断信用评级机构能否免责应基于自身在构建商事交易中的作用。作为商业言论的评级报告不一定能适用实际恶意标准,但是可以获得宪法第一修正案对于言论自由的其他保护。美国经验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的构建和司法审判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宝虹 白建东 赵辰光
通过分析制度环境导致独立性缺损、温室培养难以形成公信力、经济利益的粘连度诱发职业道德风险等,揭示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取得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阻碍。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善制度环境条件,强化独立性的职业本位,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有可能锁定道德风险,逐步培养公信力,构建信用评级机构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余丽霞 温文 郑洁
伴随着社会信用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支撑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一直被认为是投资利益的"守护者"和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但因国际公认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垄断,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备受阻碍,发展速度趋缓。本文在结合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WOT矩阵分析模型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内在优势、劣势以及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本土信用评级机构核心竞争力、强化对信用评级行业监管、完善行业法律法规等对策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 杜迎伟
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重塑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信用评级在经济金融中的作用。我国应借鉴美国和欧盟在信用评级监管框架方面的经验,立足我国国情,从监管目标、监管内容、监管部门的权力、监管方式等方面构建我国的信用评级监管体系;同时,为推动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发展,我国还应健全法律体系,建立信用评级认可和管理制度,完善信用评级监管组织体系,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内部管理体系。
关键词:
信用评级 监管体系 路径选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何伟 周晓志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在国际信用评级面临危机的同时,中国的信用评级业应抓住时机,加强信用评级的公开、公平、公正、独立性、专业精神的建设,强化对评级机构本身的监管,逐步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本土评级机构。
关键词:
信用评级 次贷危机 金融创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时坤
信用评级制度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改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提升市场的交易效率,但评级的真实性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有待商榷。基于2010-2017年的信用债券交易数据,本文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检验,发现信用评级机构在对发行人评定评级时存在"顺周期"行为,即经济繁荣时期评级机构具有高估主体评级的正向"冲动",这一行为在对国有企业、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的主体以及高偿债能力企业中更为明显;评级市场寡头竞争以及低评级主体的"评级购买"行为,或是推动评级机构高估评级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证信用评级的真实性的关键在于消除评级机构的激励扭曲机制,提升综合信誉机制对评级机构行为的约束,增加评级透明度。
关键词:
信用评级机构 顺周期 评级高估 评级购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景学成 李德 王建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