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74)
- 2023(3416)
- 2022(3073)
- 2021(3049)
- 2020(2783)
- 2019(6411)
- 2018(6709)
- 2017(14083)
- 2016(7634)
- 2015(8709)
- 2014(8843)
- 2013(9175)
- 2012(8921)
- 2011(8106)
- 2010(8625)
- 2009(8287)
- 2008(8233)
- 2007(7583)
- 2006(6993)
- 2005(6619)
- 学科
- 济(26523)
- 经济(26477)
- 管理(20227)
- 业(18134)
- 企(13800)
- 企业(13800)
- 制(12522)
- 方法(12185)
- 数学(11036)
- 数学方法(10970)
- 中国(10506)
- 银(10443)
- 银行(10431)
- 行(10058)
- 财(8950)
- 融(8794)
- 金融(8794)
- 农(7854)
- 贸(7643)
- 贸易(7635)
- 易(7504)
- 度(7266)
- 制度(7264)
- 体(6485)
- 教育(6159)
- 体制(5668)
- 税(5663)
- 业经(5358)
- 税收(5279)
- 收(5237)
- 机构
- 大学(115992)
- 学院(110798)
- 济(48109)
- 经济(46756)
- 管理(40317)
- 研究(40138)
- 中国(34490)
- 理学(33100)
- 理学院(32721)
- 管理学(32378)
- 管理学院(32135)
- 财(27338)
- 京(25849)
- 财经(20686)
- 所(20251)
- 科学(19796)
- 经(18668)
- 中心(18342)
- 北京(17669)
- 研究所(17515)
- 江(17372)
- 农(15579)
- 范(15425)
- 财经大学(15375)
- 师范(15333)
- 经济学(15154)
- 院(14433)
- 州(14119)
- 经济学院(13710)
- 业大(12980)
- 基金
- 项目(60389)
- 研究(48196)
- 科学(46336)
- 基金(42866)
- 家(35969)
- 国家(35668)
- 社会(29483)
- 科学基金(29177)
- 社会科(27878)
- 社会科学(27873)
- 教育(23482)
- 基金项目(22163)
- 省(21682)
- 编号(21118)
- 成果(19565)
- 划(19366)
- 资助(18296)
- 自然(16986)
- 自然科(16519)
- 自然科学(16510)
- 自然科学基金(16247)
- 部(15220)
- 课题(14854)
- 性(13390)
- 重点(13284)
- 教育部(13232)
- 项目编号(12949)
- 发(12725)
- 制(12438)
- 人文(12360)
共检索到186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郑晖
本文论述信用衍生品主要类别、积极作用及交易蕴含风险,分析评价了2010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包含信用衍生品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立法。我国监管层也有推出信用衍生品的计划,并于2010年11月开始市场试点,在此背景下作者对构建我国信用衍生品监管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加快制定包括信用衍生品在内的统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法,为市场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尽快出台相关立法或司法解释以解决《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有关规定与现行法律冲突的问题;适时修改监管规则以鼓励金融机构更多采用信用衍生品管理风险;逐步引进集中清算方式;改进信用衍生品监管信息披露要求。
关键词:
信用衍生品 风险管理 交易监管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炳辉 宋浩亮
场外衍生品易受到信用风险的冲击,美国对场外衍生品又缺乏监管。金融危机中,在次贷违约与信用风险的冲击之下,场外衍生品将风险放大到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对此,美国推出的改革举措,将互换等衍生品纳入场内交易和引入中央结算方的方法,限制信用风险,并将场外衍生品纳入监管。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衍生品市场及监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应肯定衍生品的价值,重视创新与监管的和谐发展,重视立法明确监管框架,并坚持以场内衍生品为基础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衍生品 监管 金融危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研妮
一、印度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成功经验(一)审慎严格的监管理念印度早在独立前就已出现了一些场外衍生品交易,但为了抑制和打击证券市场的投机,1956年印度政府颁布了《证券合同管理法》(SCRA),严禁开展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全面经济改革,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先后成立了两个委员会,分别对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路径和风险防范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1999年印度政府颁布了《证券合同管理法》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林学贵
衍生品是指其价值取决于某种基础变量的价值的金融工具,它包括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认股权证等。最近20多年来,衍生品交易以其特有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功能而成为金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韩立岩 张小磊
在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部分国企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损失惨重,其中既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有著名企业,这对于刚刚涉足金融衍生品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讲是不小的打击。本文从代表性国企衍生品投资亏损重大案例着手,深入分析衍生品投资亏损过程。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包括行业周期失察、内部控制失效和外部监管缺位,而巨额损失主要来自于投机而不是套期保值。因此我国企业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还应当继续发展。本文从投资内容、企业内控、外部监管、行业指导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朱小川
次贷危机后,欧盟高度重视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规则重建:一方面积极落实国际承诺并推动制定相关国际标准,另一方面及时完善自身规则,如制定《欧洲市场基础设施条例》和修改《金融工具市场指令》。这两部法规主要涉及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中央对手方、交易数据库、风险管理以及交易平台等内容。在落实和执行国际和经济体自身规则方面,欧盟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这既有欧盟自身市场发展的问题,也与国际标准更新快、跨境监管问题复杂等因素有关。本文介绍分析了欧盟场外衍生品监管规则的法律渊源、制度发展和落实情况,指出其未来亟待完善的内容;同时也指出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可以借鉴的内容。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货币信贷处课题组 易寿生 涂德君
近年来,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快速发展及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缺陷和风险管理的不足。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如何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确保市场健康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立足于当今国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实践,以次贷危机为视角分析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的薄弱、不足及将来的监管动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场外市场 金融衍生品 监管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衍生品创新研究小组 傅德伟 陈炜 杨梦
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衍生品监管的制度变革,呈现出监管重心向宏观审慎转变,监管理念向功能监管转变,监管模式向统筹协调转变等趋势,金融消费者保护也愈发受到重视。有鉴于我国衍生品市场多头监管的现状,结合我国当前衍生品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的现实,我国衍生品监管制度的完善应重视衍生品市场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联动效应,在宏观审慎监管思路下,确立功能监管理念,建立统筹协调监管机制,并坚持以适度监管为原则以避免过度抑制创新。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衍生品 功能监管 协调监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闫妍
G20宣言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20国集团(G20)2009年在匹兹堡发表宣言,要求所有场外衍生品交易合约必须向交易数据库(Trade Repository,TR)报告,所有标准合约必须根据情况通过交易所或电子交易平台交易,以及必须通过中央对手方(Central Counterparty,CCP)进行集中清算,非集中清算的交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荣芳 毛焱 吴民
随着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如何完善其外部监管,维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又不损害市场效率,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谭燕芝 文慧 毛军民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颜延 彭润中
信息披露问题是金融工具交易监管的核心问题,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加强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方面的立法,提升市场透明度。为防范宏观金融风险,及时掌握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动态,美、欧国家近年来均通过专门立法,要求金融机构向指定的数据仓库报告具体衍生品交易的资料。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场外衍生品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未臻完备。应当借鉴域外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的备案和报告制度。以卖方作为报告主体,建立统一的报告标准和数据仓库,提高报告频率,规定实时报告义务。同时,为投资者使用报告资料提供便利。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 透明度 信息披露
[期刊] 征信
[作者]
殷林森 汤偲仪
信用衍生品是商业银行转移信用风险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但在信用风险转移过程中易导致商业银行弱化贷款审查监督力度,形成道德风险。通过构建商业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与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间的博弈均衡状态以及影响该状态的因素,建议监管机构应加大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并视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产生超额收益的大小合理调整其监管频次。
关键词:
信用衍生品 博弈均衡 金融监管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胜 朱新蓉
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中,信用保护购买者在降低信用风险的同时会增加流动性风险、定价风险等多种风险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信用衍生工具市场的巨大风险,随时可能造成金融机构危机,或者破产而导致金融恐慌。当前信用衍生品的市场统一监管模式应是中间型监管模式,即以政府的行政监管和交易市场的自我监管相结合的形式。信用衍生工具的监管主要问题是信用事件的界定、资本保证金要求及监管归类问题。建立中国信用衍生工具监管体系应从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市场准入监管和资本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内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信用衍生品 监管模式 监管体系 金融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