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17)
2023(4774)
2022(4315)
2021(3965)
2020(3716)
2019(8933)
2018(8872)
2017(17696)
2016(9981)
2015(11559)
2014(11938)
2013(12089)
2012(11505)
2011(10574)
2010(10719)
2009(10211)
2008(10324)
2007(9511)
2006(8045)
2005(7264)
作者
(30583)
(25723)
(25687)
(24718)
(16187)
(12426)
(12001)
(10144)
(9507)
(9115)
(8627)
(8525)
(8326)
(8134)
(8097)
(8096)
(8086)
(7571)
(7430)
(7378)
(6475)
(6346)
(6310)
(5887)
(5881)
(5816)
(5729)
(5661)
(5252)
(5212)
学科
(42679)
经济(42634)
管理(25332)
(25036)
方法(22803)
数学(20660)
数学方法(20493)
(19322)
企业(19322)
(11926)
(11049)
中国(9781)
(9306)
(8833)
贸易(8833)
(8574)
地方(7963)
(7816)
农业(7698)
业经(7445)
(6714)
(6706)
银行(6694)
财务(6686)
财务管理(6664)
(6607)
(6325)
(6307)
金融(6305)
企业财务(6245)
机构
大学(151992)
学院(149191)
(62469)
经济(61126)
管理(55549)
研究(51869)
理学(47600)
理学院(47042)
管理学(46200)
管理学院(45917)
中国(39206)
科学(32563)
(32544)
(28836)
(28568)
(27791)
研究所(25328)
中心(24342)
业大(23924)
农业(23116)
(22955)
财经(22793)
北京(20797)
(20577)
(20417)
师范(20227)
经济学(19762)
经济学院(18122)
(17982)
(17846)
基金
项目(95564)
科学(73583)
研究(68726)
基金(68199)
(59570)
国家(59087)
科学基金(49062)
社会(42091)
社会科(39838)
社会科学(39822)
(37073)
基金项目(36329)
教育(32314)
(31937)
自然(31730)
自然科(30938)
自然科学(30924)
自然科学基金(30367)
编号(28906)
资助(28635)
成果(24475)
(21864)
重点(21829)
(20618)
课题(19561)
(19253)
科研(18918)
教育部(18408)
大学(18193)
创新(18071)
期刊
(66250)
经济(66250)
研究(43347)
中国(26534)
(25785)
学报(25189)
(22734)
科学(21702)
大学(18476)
管理(17313)
学学(17170)
农业(17148)
教育(15567)
(14292)
金融(14292)
技术(12713)
财经(11255)
经济研究(10685)
业经(10329)
(9837)
(9622)
问题(9432)
(8029)
技术经济(8017)
理论(7970)
(7636)
图书(7568)
统计(7555)
实践(7263)
(7263)
共检索到2189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闻岳春  
近几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专家在分析美国国民储蓄时,发现其储蓄率正在急剧下降。这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中是比较突出的。如据国际储蓄银行协会1991年10月31日发表的年度调查表明,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储蓄额最高的国家。1990年日本人均储蓄额高达45188美元。居于第二至第五位的瑞士、丹麦、法国、原西德的人均储蓄额也分别高达19971美元、18405美元、17650美元和17042美元。而美国的人均储蓄额远在上述国家之后,在1990年仅为4201美元,尚不及日本人均储蓄额的十分之一。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琦  邵青  
本文通过对分流的居民储蓄存款的流向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矛盾仍在加剧,并且这一问题的存在事实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若要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必须着力于抑制投资、特别是扩大消费,文章就此提出了相应措施。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毛仙青  孙建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谢平  
三、对个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分析个人金融资产结构是个人金融性储蓄的具体实现,它是个人持有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七和表八基本概括了我国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变化过程,可归纳出七点结论。 1.中国个人基本没有金融负债(中国至今未办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个人住房抵押贷款1991年末余额仅200万元;在农村,农户个人向信用社、农行借款[生产性]1991年末余额为630亿元,因金额很少,不影响文中的结论),只有金融资产。个人金融资产累计余额1991年末已达13520亿元,约占当年GNP的69.1%。这一巨额个人净金融资产是人民40年节省下来的财富积累,其中有99%交由政府或国家银行保管,即是政府或国...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谢平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个人储蓄已成为90年代我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由此个人储蓄行为构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储蓄行为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是总量问题,即个人储蓄率,二是对储蓄结构的安排,即个人金融资产结构,这种结构安排一方面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货币政策。一、个人收入与储蓄总量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部分,就形成储蓄。储蓄分为实物储蓄和金融性储蓄,中国经济改革14年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天宇  
2008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而现有文献对此现象还缺乏足够的解释。本文利用2008—2016年资金流量表数据,分解了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研究发现,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大,居民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民储蓄率的下降可归因于居民储蓄动机的变化、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和红利支出的增加、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和政府消费的刚性上升。由于剩余劳动力减少、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上述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的因素都将是长期趋势。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这就需要对有关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扩大消费和改善投资效率上。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明志  尹小兵  
本文对 1 99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储蓄存款增幅下降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储蓄存款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存款利率下调、银行存款向证券市场分流以及国家开征利息税、实行存款实名制。储蓄存款增幅下降将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正面影响。开征存款利息税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将是持久的 ,个人存款实名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是暂时的。建议在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后 ,考虑适当上调利率 ,协调本外币利率政策 ,适当时机开征金融收益税 ,坚持已经实行的存款实名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牛立腾  
我国居民储蓄率"拐点"已经到来储蓄是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过去四十年,高储蓄、高投资是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不仅高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在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当中也居于前列。但是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进入持续下降的区间,从2010年的最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耿敏  付昕  
为了研究我国存贷款利率降低对储蓄的影响 ,我们借用微观经济学中“效用”的概念 ,当利率和可支配收入发生变化时 ,居民储蓄总额发生的变化 ,并得到储蓄曲线 (S—Y曲线 )。结合 1996年以来的有关数据 ,比较在利率降低的情况下 ,这 6年的可支配收入及储蓄总额的变化关系 ,描绘出储蓄曲线 ,并得出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将继续增加的结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闫坤  鄢晓发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国家。中美经济结构的最大差异是储蓄率,两国的储蓄活动几乎是两个极端。储蓄率的巨大差异对中美经济与贸易影响深远。本文将对中美储蓄率差异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永强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表明:1989年全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5146.9亿元,1990年为7034.2亿元,截至到去年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9000亿元,而且这是市场销售一度疲软、存款利率连续下调情况下出现的现象。储蓄存款的这种超常规增长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生龙  程文银  熊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和储蓄率不断攀升,而农村储蓄率却在1999年后悄然下降;也正是在世纪之交之际,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开始不断攀升。由于相对于其他农村劳动力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偏好发生了重要变化,即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当前消费,因此,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比重上升是中国农村储蓄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与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比重对农村储蓄率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比重上升对农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度为59%。通过对比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对农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