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14)
- 2023(13434)
- 2022(11020)
- 2021(10271)
- 2020(8498)
- 2019(19277)
- 2018(18623)
- 2017(35880)
- 2016(19128)
- 2015(21542)
- 2014(21314)
- 2013(21266)
- 2012(20275)
- 2011(18879)
- 2010(19071)
- 2009(18377)
- 2008(17373)
- 2007(15548)
- 2006(14524)
- 2005(13575)
- 学科
- 济(96630)
- 经济(96530)
- 管理(50650)
- 业(48039)
- 企(37852)
- 企业(37852)
- 方法(33183)
- 中国(32587)
- 数学(29829)
- 数学方法(29551)
- 融(28731)
- 金融(28731)
- 银(26639)
- 银行(26606)
- 行(25888)
- 地方(23442)
- 农(22674)
- 财(21696)
- 制(20112)
- 贸(18880)
- 贸易(18864)
- 业经(18820)
- 易(18436)
- 学(17607)
- 农业(15230)
- 地方经济(14039)
- 体(13490)
- 策(13412)
- 环境(13122)
- 务(12090)
- 机构
- 大学(281162)
- 学院(277937)
- 济(135142)
- 经济(132620)
- 研究(109206)
- 管理(99477)
- 中国(89879)
- 理学(83590)
- 理学院(82629)
- 管理学(81480)
- 管理学院(80958)
- 财(62314)
- 京(60496)
- 科学(60133)
- 所(55854)
- 研究所(50268)
- 中心(49379)
- 财经(48447)
- 经济学(44804)
- 农(44757)
- 经(44163)
- 江(41846)
- 经济学院(40094)
- 北京(39790)
- 院(38668)
- 范(36477)
- 师范(36122)
- 财经大学(35990)
- 业大(35440)
- 农业(35053)
- 基金
- 项目(172702)
- 科学(136468)
- 研究(128289)
- 基金(127657)
- 家(111383)
- 国家(110481)
- 科学基金(93022)
- 社会(85045)
- 社会科(80846)
- 社会科学(80829)
- 基金项目(64275)
- 省(63403)
- 教育(57924)
- 自然(56503)
- 自然科(55200)
- 自然科学(55182)
- 资助(54810)
- 划(54791)
- 自然科学基金(54271)
- 编号(49396)
- 成果(42756)
- 部(40363)
- 发(39732)
- 重点(39674)
- 国家社会(36676)
- 课题(36008)
- 创(35505)
- 教育部(35038)
- 中国(34460)
- 性(33930)
- 期刊
- 济(156386)
- 经济(156386)
- 研究(97459)
- 中国(59163)
- 财(45548)
- 融(45457)
- 金融(45457)
- 农(42003)
- 管理(39915)
- 学报(39902)
- 科学(38536)
- 大学(31121)
- 学学(29069)
- 教育(28553)
- 农业(28011)
- 经济研究(27075)
- 财经(25551)
- 经(22236)
- 技术(22225)
- 业经(20778)
- 问题(20060)
- 贸(19642)
- 国际(19207)
- 世界(18591)
- 业(15447)
- 技术经济(14753)
- 统计(13583)
- 现代(13073)
- 理论(12706)
- 经济问题(12345)
共检索到454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得文 吴华强 魏荣桓
本文基于金融、经济周期分析框架,在比较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金融和经济周期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美国、日本应对金融和经济周期冲击的调控经验和教训:第一,在金融周期下行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金融形势和经济波动进行动态调整;第二,加强财政刺激是应对金融周期下行阶段的重要手段;第三,维护信用稳定可能是平衡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变量,仅靠宽松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缓解信用收缩压力;第四,要把握好政策调控的"度",避免政策过度和快速反转。比较来看,日本宏观经济政策操作的力度、转向的节奏均明显强于美国,从而导致日本金融体系失衡和经济波动性比美国更加明显。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稳增长、防风险"等多目标约束的背景下,可以从美、日两国应对金融和经济周期冲击的经验和教训之中得到启示:一是要发挥好"宽货币"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避免市场被动、无序出清;二是要发挥好"宽财政"的逆周期调节和托底功能,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三是要发挥好"稳信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实现信用扩张与经济增长、金融周期之间的平衡。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欧阳瑞
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繁荣与萧条交替的经济运行过程引起了众人的注目。19世纪至今,对于经济波动的成因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各种理论流派或从经济体系内部,或从经济体系外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尧成 战文清
本文基于1998Q1-2022Q4时段数据,比较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冲击下中国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联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中国的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总体上呈现反向波动,并在不同频域内交叉领先波动,但在二者的主周期频域内金融周期领先经济周期波动;(2)相较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更能拟合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联动性特征;(3)在货币政策冲击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过程中,金融周期的部分中介效应是二者联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效应分别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下起到了金融加速器和金融减速器作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郎丽华 张连城
2010年,中国经济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均呈现了强劲增长的势头,步入经济扩张期;但是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欧洲部分国家债务危机的蔓延以及美国经济的回调,世界经济呈现复苏乏力态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出现了回落。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回落到8.1%,第二季度进一步下降到7.6%。我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二次回落?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将呈现怎样的走势?政府应该做出怎样的政策选择?这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影响中国本轮经济周期波长的政策因素,探讨中国未来几年的宏观经济走势以及政府的政策取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齐鹰飞 王宪勇
本文基于一个较为一般的动态一般均衡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技术冲击的长期影响。以此为基础,我们使用SVAR方法识别出导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技术冲击,并且估计了它们对产出和通胀的动态影响,以及对二者波动的贡献率。结果发现,技术冲击虽然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成因,但其贡献要远小于现有的其他实证结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邹甘娜 孙睿
预期是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冲击,如果能让各类经济主体在冲击来临之前形成预期,那么冲击对经济的作用效果与各类经济主体没有预期相比可能会截然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可预期的外生冲击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本文使用Search-Matching模型作为分析框架。相比于传统的DSGE模型,Search-Matching模型考虑了劳动市场摩擦的存在,而这恰好和我国实体经济的就业市场高度吻合。同时,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估计模型中的结构参数,本文基于1991—2017年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贝叶斯估计,得到了比使用既有文献进行校准拟合度更高的模拟结果。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我们发现,可预期资本税冲击能够在长期明显缓解税收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可预期资本税冲击也可以在短期缓解资本税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如果中央政府能够事先促进政策预期形成,并最终实施政策,就能够很好地缓解税收冲击对于经济产生的负面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平平,吕忠伟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刘金全 王梓任 陈润东
本文运用门限向量自回归随机波动率(SV-TVAR)模型研究金融周期视角下不确定性冲击对我国经济的非线性影响,并测度了不同金融周期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研究发现,无论是金融紧缩时期还是金融扩张时期,不确定性冲击都具有产出紧缩、通货紧缩和金融紧缩的多重效应;但在金融紧缩时期,不确定性冲击的负面影响更大更持久。我国经济政策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反应是“逆周期”和扩张性的。进一步的政策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对熨平不确定性冲击和稳定经济增长的效果远远高于金融扩张时期,也高于同时期的“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比不同金融周期阶段“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发现“数量型”货币政策在熨平不确定性冲击方面效果更好,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则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效果明显。因此,要充分重视财政政策在熨平不确定性冲击和稳定经济增长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在不同调控维度上的优势互补。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锐 李金叶
本文采用CF带通滤波法提取变量中周期波动成分测度出我国的金融周期,通过TV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外部经济金融冲击对我国金融周期的外溢影响。研究显示,外部产出对我国金融周期会产生一定负向影响;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上升会对我国金融周期产生强劲的负向冲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节点,国际股市低迷推升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景气程度;2008年以来,外部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周期的负向冲击持续减弱;国际外汇市场对我国金融周期主要为正向冲击。进一步地,本文实证分析了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于平抑外部经济金融冲击的有效性。总体来看,需要灵活适度地运用货币政策,加强风险监控与预警,运用宏观审慎政策有效防范外部经济金融风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泽祥 曹永琴
以经济周期传导机制为主线,介绍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脉络、核心内容、优势与局限及政策含义。在金融市场自由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周期波动更加显著。传统周期理论无法解释短期内经济剧烈波动并跨国扩散的现象,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从借贷双方的委托—代理问题切入研究金融加速器效应。金融摩擦是影响冲击传导的重要因素,“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金融加速器的主要形成机制,经济剧烈波动是加速器效应的具体表现,而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掩盖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亚光
经济周期问题是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现象,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本文从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汲取了数千年间有关经济周期问题的思想元素。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古代经济周期的实证数据尚不完善,但有关经济周期的理论和思想十分丰富,既有经济周期循环的直观描述,也有应对经济萧条的具体措施。中国古代经济周期的形成及特征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解释,其中相关的政策应对措施对今天的反周期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经济周期 反周期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一 代桂霞
本文采用TVP-VAR模型对我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间的关系、不同周期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及当前货币政策选择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当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时,刺激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稳定通胀水平,但这种效用受到金融市场所处周期阶段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2)不同金融周期阶段政策调控效果同样存在非对称性,特别当金融市场收缩至过冷萧条时,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微弱。(3)针对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所处阶段,当金融市场温和扩张时不必通过额外的政策手段干预;而当其温和收缩时则可通过货币政策刺激同时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另外本文还证实了其中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应结合不同的市场状况及政策目标选择相应的政策调控手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金全 王国志 付卫艳
本文利用我国1992年1月-2020年6月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马尔可夫混频动态因子模型测度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同时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将经济周期划分为扩张期和收缩期,并采用SV-TVP-VAR模型对我国财政政策冲击与经济周期阶段性之间的时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财政政策冲击对投资、消费和产出的冲击在短期和中期内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但长期效应比较平稳且微弱;(2)我国财政政策冲击具有非线性效应,经济扩张期和收缩期的财政政策冲击对投资、消费和产出的冲击具有"凯恩斯效应",但在某些特定时段则存在"非凯恩斯效应";(3)我国财政政策冲击存在非对称性效应,即财政政策冲击在经济紧缩期的调控效果要明显好于经济扩张期。因此,在经济下行期间还需要维持积极财政政策调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桂田 赵留彦
本文研究两类基本宏观冲击——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动态效应,并据此分析经济周期波动。我国的经验证据表明:第一,供给冲击会引起产出增长与当期通货膨胀负相关,而需求冲击会引起产出增长与当期通货膨胀正相关。第二,需求冲击下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正相关——这与菲利普斯曲线一致,不过供给冲击下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间关系并不明显。第三,供给冲击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力度相对更强,而需求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度则更强。这解释了经验中经常观测到通货膨胀顺周期特征。这一结果意味着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容易调控通货膨胀,却难以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政府和货币当局应慎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谨防其通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婷
经济周期波动的货币解释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框架下研究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其结果表明:实际货币指标周期表现较为一致,而名义货币指标周期变化较大,从波动性来看,货币冲击波动强于实体经济,货币指标标准差大约是实际GDP的1.2-1.5倍,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对实际GDP的波动具有显著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具有反周期操作的特征;M1的正向冲击和反向冲击的作用力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表明收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
经济周期 货币冲击 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