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50)
2023(9502)
2022(7894)
2021(7519)
2020(6397)
2019(14323)
2018(14077)
2017(25714)
2016(13654)
2015(15510)
2014(14606)
2013(14594)
2012(13842)
2011(12858)
2010(12700)
2009(11867)
2008(11711)
2007(10329)
2006(9158)
2005(8488)
作者
(40109)
(33566)
(33332)
(31653)
(21693)
(16051)
(15004)
(13075)
(12844)
(11803)
(11668)
(11238)
(10976)
(10931)
(10714)
(10489)
(10291)
(9754)
(9734)
(9473)
(8448)
(8223)
(8140)
(7723)
(7494)
(7432)
(7431)
(7302)
(6982)
(6792)
学科
(55675)
经济(55612)
(41046)
管理(40129)
(34137)
企业(34137)
方法(23665)
数学(20568)
数学方法(20389)
技术(20028)
中国(19271)
(13833)
(13723)
贸易(13713)
(13492)
技术管理(13315)
(12152)
(11956)
业经(11894)
(10978)
(10060)
银行(10025)
(9901)
金融(9901)
(9755)
农业(9371)
理论(8197)
环境(7895)
(7877)
(7870)
机构
大学(202556)
学院(196018)
(90978)
经济(89557)
研究(79567)
管理(72777)
理学(62205)
理学院(61480)
管理学(60653)
管理学院(60260)
中国(59601)
科学(45909)
(45109)
(41222)
(38176)
研究所(37648)
中心(33912)
(33626)
财经(30344)
北京(29775)
经济学(29522)
(28584)
(28500)
业大(28046)
(28043)
农业(26825)
经济学院(26490)
(25919)
师范(25583)
科学院(23708)
基金
项目(131609)
科学(104674)
基金(97256)
研究(95855)
(87434)
国家(86792)
科学基金(72585)
社会(63056)
社会科(59941)
社会科学(59930)
基金项目(49876)
(48350)
自然(45489)
自然科(44544)
自然科学(44529)
教育(43975)
自然科学基金(43837)
(42884)
资助(39879)
编号(34925)
(33892)
(31043)
创新(30864)
重点(30841)
成果(29483)
(29407)
国家社会(27863)
中国(26956)
教育部(26545)
课题(26222)
期刊
(97686)
经济(97686)
研究(65637)
中国(45752)
学报(32350)
管理(31412)
科学(31372)
(30287)
(27463)
教育(25947)
大学(24817)
学学(22829)
农业(21648)
(18693)
金融(18693)
技术(18540)
经济研究(17415)
财经(15610)
(14249)
世界(14045)
(13742)
(13740)
国际(13537)
科技(12740)
问题(12419)
业经(12281)
技术经济(11952)
(10715)
论坛(10715)
现代(9150)
共检索到309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宽  王会利  
本文通过美国、日本和中国技术引进与创新的特色比较,揭示出技术引进与创新的不同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中国的国情现状决定了中国的技术引进与创新模式现在要适时实现由物为载体到信息为载体的技术引进与创新模式转换,要鼓励在模仿创新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加大国家创新体系的投资力度,从而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英  
日本汽车工业起步很早,但晚于欧美国家,他们急起直追,通过技术引进和不断创新,在制造技术、产品开发、产品技术水平和性能已全面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蔡声霞  贾根良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类型。不同的自主创新类型其创新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是不同的。本文在对自主创新的内涵进行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对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基于技术引进的技术能力平台跃迁链式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对某厂的技术发展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崔淼  苏敬勤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如何实现协同至今仍是一个"黑箱"。基于权变视角,以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协同实践为研究样本,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从技术引进和技术能力提升两个维度对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协同情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后发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协同需要满足3个条件,即在技术来源维度上,动态技术战略、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两种技术来源的协同共用和技术平台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技术项目本身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在技术能力维度上,分别以具有阶段性特征的研发模式和技术先进性为载体,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浩  
本文利用专利竞赛模型 ( patent race) ,探讨技术引进及其二次创新活动中技术引进费用与自身应用性研发投入的关系以及二次创新速度和市场均衡时参与该竞赛的厂商数目的决定。同时也分析了研发外溢效应对模型的冲击。文章的主要结论是 :技术引进与自身应用性研发投入是互补抑或替代关系需视两者相对大小而定。双方的关系呈现阶段性变化。此外 ,随外溢效应的增强 ,整个参与竞赛的厂商数目和厂商应用性研发投入水平均趋于下降 ,但是整个社会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速度却趋于加快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怀祖  彭志强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省际技术引进与省域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省域内部研发的中介作用。基于中国2009—2014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及1—3年的滞后期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的技术引进活动提升了省域自主创新能力,其作用路径表现为省际间的技术引进促进了省域内部研发投入,通过省域内部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提升了省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验证了我国技术市场对提升我国省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是对目前我国技术转移与技术市场研究的有益补充。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怀祖  彭志强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省际技术引进与省域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省域内部研发的中介作用。基于中国2009—2014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及1—3年的滞后期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的技术引进活动提升了省域自主创新能力,其作用路径表现为省际间的技术引进促进了省域内部研发投入,通过省域内部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提升了省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验证了我国技术市场对提升我国省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是对目前我国技术转移与技术市场研究的有益补充。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胡景岩  
中国的技术引进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经济建设的新目标,中国的技术引进工作要上新水平,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技术引进工作首先要彻底解决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谭用   邱斌   叶迪   綦建红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以及不同创新模式影响企业生产率和销售绩效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机制。本文采用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在展现不同创新模式异质性影响的典型事实基础上,将创新模式融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进一步采用结构式估计和反事实研究,讨论企业创新模式选择所带来的生产率和国内外销售额变化。结果发现,创新将通过供给侧与需求侧机制共同影响企业生产率与国内外销售绩效,而不同创新模式的影响渠道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相比于引进国外技术,自主创新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相比于自主创新,直接引进国外技术将在出口市场产生更大的信号效应;提高中国专利的国际认可度将有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并增加出口总量;畅通国内大循环,降低国内贸易成本,可有效抵消“卡脖子”问题对中国企业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陈小文  翟冬平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人均GDP的年均增长在1965-1989年期间超过了7%。但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韩国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较为缺乏。对韩国技术能力培育的分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韩国从上世纪6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郝凤春  
二战结束时,日本和我国的经济总量基本相当,与欧美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日本政府以政策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使日本的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成为世界技术强国之一。本文对日本二战后技术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经济和科技的调整发展期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应借鉴日本以技术强国富民的经验,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玉晶  宋林  乔小乐  
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两个视角,将技术进步划分为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四条渠道。基于以上四条渠道,构建出通径分析模型,定量测算出1990—2014年各变量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综合影响效应最大,且直接影响要远大于间接影响;2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呈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技术模仿对中国技术进步作用呈抑制效果;3在间接影响效应中,技术模仿、技术溢出、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间接影响效应要远大于直接影响效应,且各变量通过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说明中国可能正在接近后发优势的"临界值"。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未兵  傅元海  王展祥  
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的结果,并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仅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理论上,由于技术引进依赖、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和逆向溢出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受技术差距、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我国1996—2011年28个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进行估计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负相关,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进一步的扩大对外开放中,要继续坚持通过利用外资引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烨菁  
本文首先回顾中国了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在阶段的划分和阐述上着眼于两个视角:一个是相关外资政策的意图及其实行手段;另一个则是以在华跨国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转移的实际成果以及在这个进程中本土产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其次,在总结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论文结合我国在现阶段参与国际生产体系进程中的状况,就目前提升技术和创新能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开放条件下推动多层次、多形式、自主创新战略的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