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99)
2023(15848)
2022(13865)
2021(13302)
2020(11115)
2019(25846)
2018(25339)
2017(47994)
2016(25787)
2015(29214)
2014(28453)
2013(27758)
2012(25274)
2011(22785)
2010(22450)
2009(20465)
2008(19672)
2007(16529)
2006(13992)
2005(11985)
作者
(70087)
(58525)
(57811)
(55205)
(37188)
(28026)
(26422)
(23076)
(22153)
(20466)
(19996)
(19422)
(18497)
(18251)
(18072)
(17506)
(17429)
(17335)
(16696)
(16655)
(14163)
(14146)
(13988)
(13355)
(13069)
(12917)
(12892)
(12813)
(11677)
(11455)
学科
(99120)
经济(99018)
管理(76144)
(72636)
(62334)
企业(62334)
方法(46501)
数学(40032)
数学方法(39458)
中国(26107)
(26036)
(24196)
业经(23094)
技术(21206)
(20885)
地方(19443)
(18264)
贸易(18251)
(17717)
理论(17710)
(17599)
农业(17427)
(16124)
(15481)
财务(15409)
财务管理(15376)
(14682)
银行(14636)
企业财务(14572)
环境(14571)
机构
大学(351037)
学院(347829)
管理(143824)
(137977)
经济(135096)
理学(125592)
理学院(124237)
管理学(122010)
管理学院(121361)
研究(113940)
中国(84107)
(73708)
科学(70084)
(60838)
(54749)
中心(53035)
(52668)
业大(51163)
研究所(50215)
财经(49290)
(48995)
(47400)
师范(46980)
北京(46076)
(45185)
(42224)
农业(40867)
经济学(40542)
(40312)
师范大学(38252)
基金
项目(247563)
科学(196713)
研究(182400)
基金(180769)
(156757)
国家(155469)
科学基金(135391)
社会(115294)
社会科(109200)
社会科学(109175)
(96740)
基金项目(96524)
自然(88580)
自然科(86615)
自然科学(86592)
自然科学基金(85035)
教育(84991)
(81537)
编号(74507)
资助(73151)
成果(59428)
(55079)
重点(55044)
(54682)
(52086)
创新(50809)
课题(50596)
教育部(47447)
科研(47323)
国家社会(47209)
期刊
(144448)
经济(144448)
研究(99991)
中国(67299)
管理(53506)
学报(52982)
科学(49788)
(46953)
(45748)
教育(44241)
大学(41213)
学学(38181)
农业(33033)
技术(32527)
(27463)
金融(27463)
业经(24308)
经济研究(23069)
财经(22846)
图书(21188)
(19544)
科技(18718)
问题(18124)
(17821)
理论(17235)
技术经济(17103)
实践(15914)
(15914)
(15708)
现代(15205)
共检索到503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超  
本文借助1979—2020年世界研发百强奖的获奖数据,探讨美国“奥斯卡级创新”获奖组织构成的国家创新系统顶级梯队演化过程,重点解析以联邦实验室为中心的公共创新集群生态模式,为中国社会科技奖和科研机构改革提供参考建议。研究发现:40年来美国企业研发机构与政府科研机构获奖数呈现“中轴对称”关系;美国“奥斯卡级创新”获奖组织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最为突出的是以联邦实验室为中心的公共创新集群,即使是规模较小的实验室也形成了成熟的合作社区;公共创新集群形成了“多政府部门资助与实验室项目分区管理”的运作模式、“合同企业轮换托管联邦实验室”的组织互嵌托管模式和“非营利组织-大学-联邦实验室”联盟重组企业协作托管模式三种合作生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修杰  姚飞  储霞玲  马力  
通过挖掘2000—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的合作信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广东省科技合作创新网络,分析获奖机构合作网络的总体结构特征和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广东省科学技术合作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多个机构的合作创新成为主流。(2)在获奖机构中企业占据大多数,尤其是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高校的科研创新作用日益凸显;科研机构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3)广东省科技合作创新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呈现不均衡性,高校在核心层占据主要地位,科研机构具有远离核心层的趋势,企业和政府等其他机构处于网络的边缘地带。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谭春辉  吴晓风  程凡  
本文以"十五"至"十二五"规划期间(2001-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作为数据源,分析了3个五年规划期间,获奖机构之间科研合作网络的演化情况及原因。研究发现:在这3个五年规划期间,获奖项目总数整体上为增长趋势,跨机构科研合作已经广泛展开,合作程度越来越高,经过时间的累积,一些科研机构已经成为合作网络的核心;同时,国家政策引导、社会需求拉动、机构术业专攻、最小省力法则和马太效应原理这5个方面是机构合作网络演化和核心机构产生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歌  张安录  杨帆  李景旺  黄俊添  
研究目的: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为例,基于2004—2018年的产学研合作获奖项目数据,对土地科技创新的合作网络及热点演化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方法: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科技创新的合作网络具有显著的无标度特征,网络密度为0.018,平均度为4.672,网络的整体结构较为松散;(2)网络规模呈现U型变化趋势,随着时间推移,从单中心的伞形结构向多中心的集群结构转变;(3)多阶段的词云分析和文本挖掘显示,土地科技发展早期聚焦于土地调查与监测等方面,而近期则与智慧国土、土地生态整治等热点联系紧密。研究结论:需要突破单中心的伞形或分散独立的环形合作创新格局,通过设立土地科技创新基金等路径,鼓励跨部门、跨行业的开放式合作创新,重点从大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互联网+"创新联盟等方向挖掘土地科技创新的潜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翌琳  吴洁琼  
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万方知识平台的科技论文大数据进行抓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作者合作网络、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和地区合作网络,对网络的基本属性、关键节点进行了个性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技创新论文稳步上升并呈现空间集聚性,"农业"、"大学生"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产学研合作不断加深,但从区域看,由东向西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逐渐减弱,核心作者间的信息分享与协同创新较少,处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经营范围或研究方向的机构单位之间更容易展开合作。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翌琳  吴洁琼  
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万方知识平台的科技论文大数据进行抓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作者合作网络、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和地区合作网络,对网络的基本属性、关键节点进行了个性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技创新论文稳步上升并呈现空间集聚性,"农业"、"大学生"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产学研合作不断加深,但从区域看,由东向西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逐渐减弱,核心作者间的信息分享与协同创新较少,处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经营范围或研究方向的机构单位之间更容易展开合作。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吕民乐  王丹丹  
在共惠互利的基础上,个人或组织为了获取外部知识提升自身竞争力,会选择与区域外的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创新合作,通过创新合作实现知识的流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文章选择1986~2014年期间我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中通过授权的专利数据,以发明人合作创新衡量知识流动,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省际间知识流动的发展演化进行分析,从网络结构等方面考察省际间知识流动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间知识流动范围逐渐扩大,知识流动强度逐渐加强;知识流动网络结构不合理,星型网络结构和强强联手态势不利于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省际间知识流动空间分布不均匀,知识流动强度自东向西呈现递减的态势。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创新合作网络是产业集群内部主体为适应创新复杂性的一种自组织涌现,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决定了网络功能并进而影响发生于网络上的集群知识扩散过程。建立基于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扩散模型,在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特征的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上,运用仿真方法研究集群知识扩散规律。将知识扩散效率与创新合作关系距离相联系,考虑知识的全局扩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无标度特征的创新合作网络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集群知识扩散深度、知识扩散速度、整体知识水平增长效率以及具有最高的知识资源配置效率,创新合作网络中存在空间聚集的集群主体间倾向于具有相近的知识水平。最后给出促进最优创新合作网络安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冰  张纪海  
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攻克制约我国国防与经济发展科技难题的重要举措。为探索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采用北京市装备制造业2000-2019年军队单位、军工单位与民口单位联合专利申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经历军民分离阶段、军民融合初步发展阶段,现正处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阶段初期。从结构特性看,创新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密度逐步降低,网络结构呈现"多核心"特征、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从空间分布看,北京与华东、中南地区合作频繁,逐渐形成以北京—陕西、北京—江苏、北京—河南为主的多条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连接渠道;从核心节点看,军工高校与军队院校仍是军民科技研究主力,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起重要带动和引领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栋  朱春奎  陈玉龙  
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40个主要国家2011—2015年的专利国际合作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并已居于网络的结构洞与核心位置,但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创新合作的开展方面仍然会受到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与欧美日创新合作的联系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说明"欧美日"三角框架已成为中国全球创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朱云霞  
[目的/意义]通过对现有科研合作网络演化研究的总结,提出了一种基于熵理论的网络演化计算模型,为网络的演化分析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方法/过程]从科研合作网络的演化分析入手,总结了传统演化度量方法存在的问题,基于相对熵理论建立了动态网络变化量计算模型。实证部分采用特殊的时间片切分方法,对情报学某一领域历时十多年的合作网络变化量进行计算,并采用图形方式对网络的变化量进行展现。[结果/结论]模型对合作网络的演化提供了新的度量方法,特殊的时间片切分方法适用于历时较短的网络演化分析,三种类型节点的分类为模型的应用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福涛  张冰  王瑞文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京津冀科技进步奖中三地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特征、演化规律及演化趋势。以2011—2020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中京、津、冀机构之间协同合作数据为基础,按合作模式分两个时期构建机构合作网络,分析网络的合作演化特征、中心性特征、形态特征以及小团体属性。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进步奖协同合作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京冀、京津之间的合作规模明显高于津冀,高校在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私营企业作用力较弱,电力行业在网络中作用显著。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潘有能  谭健  
以WoS收录的25位普赖斯奖得主论文数据为依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该获奖群体间的科学合作网络。结果表明:各获奖者合作活跃程度不一,网络中形成若干核心节点;合作网络主要由4个作者聚集群体组成,并确定普赖斯奖得主合作网络中的部分中国学者;合作网络越大、合著越多的获奖者通常有较高的学术论文产出;增强科学合作对提升部分学术影响力指标有积极影响。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金岭  方上玮  
国际科研合作程度的加深催生了其合作网络的形成,教育学科领域科研合作网络形成与演化机制亟须深入研究。基于科学网2009-2020年的教育学科国际合著论文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及相关工具,构建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并对其演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整体网络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合作网络的规模、联系性与集聚性均有所扩大与增强;在地理空间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网络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加深,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一超多强”格局;在中心-边缘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网络半边缘层级节点变动明显,但整体等级结构较为稳定;在凝聚子群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网络新进入节点与原有节点在演化过程中重组形成新的子群。中国教育学科科研积极融入国际合作网络,教育学科的国际化发展与国际影响力均有所提升,未来可拓展与深化科研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并加强中国教育学科国际科研话语体系建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高杰,丁云龙  
创新研究群体是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我国基础研究前沿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分析并把握其结构特征与合作网络构型,能够提升合作效率并促进原始创新。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发现并验证了优秀群体合作网络构型为晶格结构,具有较高的网络密度值,主要节点也具有较高的合作频次与中介中心性。基于科学计量的比较分析,总结了群体晶格结构具有单晶核辐射型与多(准)晶核均衡型两种形态,主要成员合作方式分别为主导型领军人物+追随型研究骨干与协调型领军人物+准晶核研究骨干,两类构型互有交织,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