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52)
2023(5505)
2022(3968)
2021(3534)
2020(2736)
2019(5945)
2018(6017)
2017(11325)
2016(6158)
2015(6672)
2014(6729)
2013(6205)
2012(5394)
2011(4801)
2010(4713)
2009(4532)
2008(4337)
2007(3804)
2006(3513)
2005(3392)
作者
(16686)
(13857)
(13835)
(13171)
(8807)
(6470)
(6272)
(5330)
(5235)
(4916)
(4673)
(4626)
(4535)
(4423)
(4367)
(4163)
(4101)
(4084)
(3988)
(3981)
(3484)
(3359)
(3286)
(3141)
(3136)
(3127)
(3117)
(3070)
(2735)
(2679)
学科
(24035)
经济(24009)
管理(14489)
(13737)
(10123)
企业(10123)
中国(9207)
(8718)
业经(7647)
方法(6120)
农业(5803)
地方(5628)
(5523)
发展(4920)
(4912)
数学(4902)
数学方法(4843)
(4592)
(4521)
产业(4436)
(4247)
贸易(4245)
(4203)
(4118)
(3901)
(3877)
金融(3877)
信息(3866)
环境(3845)
(3747)
机构
大学(83609)
学院(83282)
(34498)
经济(33805)
研究(32421)
管理(28689)
理学(24194)
理学院(23897)
中国(23738)
管理学(23425)
管理学院(23270)
科学(18607)
(18554)
(16352)
(14947)
研究所(14786)
中心(13924)
(13621)
师范(13523)
(13045)
(13015)
(12045)
北京(11955)
财经(11819)
业大(11221)
师范大学(11114)
(10800)
经济学(10694)
(10321)
农业(10097)
基金
项目(54844)
科学(43662)
研究(42530)
基金(39178)
(34080)
国家(33772)
科学基金(28695)
社会(27548)
社会科(26058)
社会科学(26052)
(21080)
基金项目(20224)
教育(19637)
编号(18011)
(17929)
自然(16930)
自然科(16538)
自然科学(16534)
自然科学基金(16247)
成果(14784)
资助(14563)
(13050)
重点(12798)
课题(12694)
(11842)
国家社会(11747)
(11321)
发展(10807)
(10798)
项目编号(10749)
期刊
(42662)
经济(42662)
研究(27880)
中国(17805)
(13713)
教育(13161)
管理(12077)
学报(11675)
科学(11541)
(10552)
农业(9626)
大学(9452)
(8470)
金融(8470)
学学(8456)
业经(7669)
技术(7235)
经济研究(7028)
问题(5675)
财经(5435)
国际(5369)
世界(5315)
(5216)
(4825)
(4804)
图书(4674)
现代(4482)
(4140)
论坛(4140)
(3755)
共检索到131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盛垒  洪娜  
1.就短期来看,美国"再工业化"困难重重。事实上,奥巴马政府在推动"再工业化"过程中已暴露出不少制约因素,"再工业化"战略能否最终成功,仍面临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其一,政府财政支持受限。"再工业化"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政策支持,而经历"政府停摆"闹剧不久的美国政府尚未完全摆脱巨额债务威胁,"债务上限"问题犹如芒刺在背,奥巴马不得不竭力削减政府支出,以防赤字再度飙升。因此,"再工业化"政策尽管理论上可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卫东  
加快技术、管理和生产模式创新,推动中国产业升级,促进"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国家推出并开始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意在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实施六年来,成效显著。"再工业化"战略引领美国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回归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礼伯  沈坤荣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较大影响,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该文就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质、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对产业发展的启示等三个方面对现有国内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丁平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美国及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引发了对美国现有增长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强力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以期重振制造业,使美国回归实体经济。本文对美国再工业化的实施背景和动因进行了剖析,认为这不仅是一种短期的应急举措,更是长期的发展战略,并从制造业产值、就业、出口等层面分析了再工业化的积极成效,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再工业化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继扬  张换兆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了美国经济逐步复苏,提高了就业和扩大了出口。但其进一步实施会加剧中美高技术产业竞争和贸易纠纷。建议中国实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以应对中美制造业激烈竞争,实施更为积极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以应对中美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扩大中美创新对话,努力寻找中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共同利益。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盛垒  洪娜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力推"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再次占领全球产业分工制高点,重塑其美国世界经济领导地位。为推动"再工业化"进程,奥巴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政,虽面临不少现实困难,但初步成效已开始显现,其未来前景更值得期待。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可能造成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并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影响,需引起我国高度重视并及早做出应对。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孟祺  
为重新提高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开始推行再工业化政策。美国为什么推行再工业化政策?该文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和国际竞争力变化的情况,研究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降低的主要原因。这些都启示中国应该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止产业空心化和盲目的服务业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沈坤荣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这对世界经济而言是一个重要事件,会对全球的价值链、产业布局、经贸合作等产生重要影响。对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且与美国经济有较多融合的中国而言,在推进产业机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立君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根基,是带动增长、就业与创新的源泉"。去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工业部门就业占比和增加值占比持续下降的现象。技术革命扩散和经济全球化是"去工业化"的直接动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去工业化"的根本动因。美国推动"逆全球化"的目的是要实现本国"再工业化",其本质是要使低端制造业回归美国以增加就业,同时保持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但是,使美国发生"去工业化"的根本动因并没有改变,仅仅通过逆转经济全球化,显然不能使"再工业化"战略取得成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立君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根基,是带动增长、就业与创新的源泉"。去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工业部门就业占比和增加值占比持续下降的现象。技术革命扩散和经济全球化是"去工业化"的直接动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去工业化"的根本动因。美国推动"逆全球化"的目的是要实现本国"再工业化",其本质是要使低端制造业回归美国以增加就业,同时保持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但是,使美国发生"去工业化"的根本动因并没有改变,仅仅通过逆转经济全球化,显然不能使"再工业化"战略取得成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余珮  
本文以出口增加值为统计口径,采用KPWW算法定量分析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其19个制造业显性比价优势和嵌入全球价值链(GVC)位置及深度的影响,并对比了中美两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证实了再工业化战略对美国制造业总体显性比较优势、中间品显性比较优势,以及高技术产业嵌入GVC的位置和深度的提升作用。与美国相比,虽然中国在大部分制造业嵌入GVC的位置和参与程度均落后于美国,但在过去15年,制造业的整体出口竞争力还是有所提高,在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能与美国竞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余珮  
本文以出口增加值为统计口径,采用KPWW算法定量分析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其19个制造业显性比价优势和嵌入全球价值链(GVC)位置及深度的影响,并对比了中美两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证实了再工业化战略对美国制造业总体显性比较优势、中间品显性比较优势,以及高技术产业嵌入GVC的位置和深度的提升作用。与美国相比,虽然中国在大部分制造业嵌入GVC的位置和参与程度均落后于美国,但在过去15年,制造业的整体出口竞争力还是有所提高,在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能与美国竞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婷玉  崔日明  
低价出口战略为"中国制造"的崛起和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中国要素价格的提升及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中国制造"低价优势渐失。与此同时,美国重磅推出"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并将对我国制造业产生诸多影响。因此,本文在分析"中国制造"低价出口战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并提出转变低价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进  杨建文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以数字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并不是传统工业的简单复苏和回归,实质是一场产业革命。再工业化战略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影响中国正常贸易的同时,进一步拉大中美技术差距,倒逼中国经济转型。为此,中国需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之路。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达  刘晓鑫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各界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范式和结构性变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美国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经济战略全面调整的新时期。"再工业化"战略是美国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出于应对危机冲击和走出衰退困境的客观需要,对其经济发展战略做出的战略性调整。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其长期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仍受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和影响。为此,中国应当充分准备,积极应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