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88)
2023(14888)
2022(12892)
2021(12115)
2020(10071)
2019(23101)
2018(23099)
2017(43343)
2016(24309)
2015(27379)
2014(27457)
2013(27097)
2012(25494)
2011(23371)
2010(23596)
2009(21439)
2008(21033)
2007(18687)
2006(16627)
2005(14879)
作者
(75140)
(62560)
(62372)
(58885)
(40127)
(30160)
(28217)
(24582)
(23924)
(22657)
(21389)
(21356)
(20291)
(19869)
(19718)
(19239)
(18898)
(18398)
(17995)
(17952)
(15953)
(15874)
(15306)
(14362)
(14168)
(14097)
(14085)
(13895)
(12980)
(12589)
学科
(96874)
经济(96771)
管理(62824)
(60453)
(48866)
企业(48866)
方法(38591)
数学(32311)
数学方法(31871)
中国(28270)
(28112)
(26462)
地方(24984)
业经(22121)
(20833)
农业(18012)
理论(17187)
(16425)
贸易(16411)
(16410)
(16192)
(15799)
环境(15709)
(15692)
银行(15615)
(15571)
金融(15565)
技术(15152)
(15040)
教育(14024)
机构
大学(349314)
学院(347564)
管理(128278)
(127990)
研究(127403)
经济(124946)
理学(109920)
理学院(108465)
管理学(106244)
管理学院(105644)
中国(91565)
科学(85796)
(76742)
(69506)
(68052)
研究所(62597)
业大(58604)
(58303)
中心(55855)
农业(54965)
(53170)
(49657)
师范(49005)
北京(48832)
财经(46122)
(46020)
(43405)
(41729)
技术(41374)
(40430)
基金
项目(237798)
科学(183384)
研究(168475)
基金(168068)
(149781)
国家(148496)
科学基金(124002)
社会(100837)
(96050)
社会科(95182)
社会科学(95155)
基金项目(89365)
自然(83307)
(81379)
自然科(81304)
自然科学(81278)
自然科学基金(79778)
教育(77674)
资助(69304)
编号(68806)
成果(57676)
重点(54442)
(54266)
(50347)
课题(49542)
(49204)
计划(46426)
创新(45955)
科研(45945)
大学(42809)
期刊
(148100)
经济(148100)
研究(101585)
中国(71659)
学报(67570)
(64720)
科学(58662)
大学(48508)
管理(47571)
学学(45666)
农业(44962)
教育(44708)
(42202)
技术(29515)
(29391)
金融(29391)
业经(24975)
(23292)
经济研究(22642)
财经(21588)
图书(20869)
问题(18961)
业大(18564)
科技(18355)
(18321)
(18318)
理论(16409)
技术经济(15693)
林业(15586)
资源(15217)
共检索到521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定远   王春元   于永翔   王印庚   李京泽   张晓松   秦蕾   张正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damselae, PDD)是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环境中的一种致病菌。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一株高致病性PDD菌株(PDD1608)作为对象,初步探究毒力基因dly对PDD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的影响。利用λRed重组技术成功构建毒力基因dly缺失株Δdly PDD1608::Cm,比较野生株和缺失株的生长、涌动性、药物敏感性、生理生化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及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 ECP)的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等生物学特性。选用海水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作为实验动物,通过人工感染实验测定野生株和缺失株及其ECP对海水青鳉鱼的致病性。毒力基因dly缺失后导致PDD菌株的生长变慢,涌动性、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均降低;野生株和缺失株的药物敏感性和生理生化特性未产生变化;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感染实验表明,缺失株及其ECP对海水青鳉鱼的致病性降低。毒力基因dly影响PDD菌株的生长、涌动性、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等多种生物学特性,并且与PDD菌株及其ECP的致病力强弱密切相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新月   王春元   于永翔   王印庚   李京泽   刘定远   张正  
为研究百里香精油、牛至精油和肉桂精油对海水养殖经济鱼类主要致病菌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DD)的抑菌作用,实验采用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3种植物精油对6株不同致病力PDD菌株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添加精油后6株PDD生长曲线的变化;以2株高致病性PDD菌株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浓度精油对PDD毒力基因表达量及胞外产物(ECP)活性的影响;分析了3种精油存储不同时间后以及在金属离子影响下的药效稳定性。结果显示,3种精油对6株PDD菌株均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MIC为32~128μg/mL,MBC为64~192μg/mL;3种精油对2株高致病性PDD菌株的毒力基因表达及ECP的磷脂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低浓度精油对PDD主要毒力基因的抑制作用最明显。3种精油于室温下避光存储35 d,对实验菌株的杀菌率均大于99%,显示其良好的药物稳定性;水环境中不同浓度Na~+、Mg~(2+)、Ca~(2+)、K~+等对3种精油的杀菌效果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3种精油均适宜开发为防治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新型渔药或饲料添加剂。本研究可为拓展芳香类植物精油在水产疾病防控上的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庚申  许文军  谢建军  汪玮  施慧  
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某网箱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暴发了一种严重的疾病,病鱼主要症状为脾、肾出现1–2 mm的白色类结节。从患病鱼内脏处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F-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为此次引起条石鲷死亡的致病菌,半数致死量为5.93×104 CFU/g。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菌株OF-1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在TCBS培养基上不生长。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16S r RNA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证实,该菌株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瑞旋  冯娟  苏友禄  蓝祥宾  王江勇  
2006年海南省凌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出现大批死亡。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好,部分病鱼内脏稍肿大,病理组织研究显示脾脏和肝脏有灰白色结节。从病鱼的脾脏分离到1株明显优势菌,命名为TOS1,人工感染确认TOS1对卵形鲳鲹有强致病性,其半数致死量为1.1×106CFU/g,组织病理研究显示相同症状,因此确定TOS1为本次流行病的病原菌。经API鉴定系统和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常规生化指标,将TOS1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该菌具有很强的溶血性和较强的蛋白酶活性,对多种抗生素...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君  秦国民  陈翠珍  房海  阎斌伦  
对从1尾病死的观赏用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L.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较系统的表观生物学性状鉴定。同时,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供试两株纯培养菌(编号:HQ061227-1、HQ061227-2)为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Beijerinck 1889)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damselae subsp.damselae(Love et al.1982;Smith et al.1991),用HQ061227-1株作为代表菌株的1...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兰萍  宋晓玲  张辉  成君军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和1%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0.1%美人鱼发光杆菌活菌配制成3种免疫实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空白对照组饲料,每组设3个平行样。对个体质量为(4.83±0.36)g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20 d的饲养实验,分别在0、5、10、15和20d进行取样,以血清中的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UL)活性为免疫指标,探讨了美人鱼发光杆菌作为免疫制剂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影响;在投喂免疫饲料后的第22天,按0.004 2 kg/kg体重的剂量,直接投喂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病料,并记录累积死亡率。结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良友  高雪丽  刘超男  申海龙  姜南  万伟泉  吕晓萍  郑世民  
为了探究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脂蛋白编码基因vacJ在其致病中的作用,以血清5型临诊分离株HS49为研究对象,构建了vacJ基因缺失菌株(ΔvacJ),进而比较了野生株与缺失株在生长特性、对细胞的黏附及入侵和毒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较,缺失vacJ后的菌株生长速率明显下降,对PK-15细胞的黏附和入侵能力则明显降低,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也显著下降。缺失vacJ菌株对Balb/C小鼠感染模型的LD_(50)是野生株的14倍,表明vacJ基因敲除后,副猪嗜血杆菌毒力明显下降。表明vacJ基因与副猪嗜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师红亚  董浚键  张德锋  孙成飞  田园园  曾庆凯  卢迈新  叶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林俐  朱来旭  张雪  费荣梅  
[目的]为研究FliL基因对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在野生株XX2的基础上利用Red重组系统构建FliL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通过对野生株、FliL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的生长曲线分析,探究FliL基因缺失对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影响;利用细菌具有周期性群集运动特性,通过分析FliL基因缺失株与野生株在固体LB培养基和Mot半固体培养基上的迁移运动,探究FliL基因对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运动的影响;通过小鼠致病性实验,探究FliL基因对细菌毒力的影响。[结果]生长曲线显示,细菌接种后5 h内FliL基因缺失株与野生株生长速度基本无差别,5 h后其生长速度慢于野生株;细菌群集运动和细菌动力实验显示,FliL基因缺失株群集运动明显减弱,但仍可在Mot半固体琼脂培养基上正常进行迁移运动;小鼠致病性实验显示,野生株XX2的LD_(50)为2.3×10~(6) CFU·mL~(-1),FliL基因缺失株XX2ΔFliL的LD_(50)为4.9×10~(8) CFU·mL~(-1),FliL基因缺失株LD_(50)升高了约100倍。[结论]FliL基因缺失可显著降低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的群集运动和细菌毒力,将为进一步研究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介导的扬子鳄痛风等疾病奠定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闵洁  汪开毓  刘韬  贺扬  胡伟  罗梦笛  
鲁氏耶尔森菌是一种具有广泛致病性的条件致病肠杆菌。三型分泌系统(T3SS)是该菌的重要毒力系统,其中invF基因是T3SS功能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为探讨invF和T3SS对Y.ruckeri致病作用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Y.ruckeri SC09株invF基因的无痕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融合PCR方法,将invF基因的上、下游片段A、C融合,构建同源臂AC;将获得的同源臂AC连接入自杀质粒pLP12,构建pLP12-invF同源重组载体;pLP12-invF电转化进入供体菌株大肠杆菌β2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傅丹丹  肖亚婷  薛媚  Muhammad Akmal Raheem  冯寒霜  涂健  宋祥军  邵颖  祁克宗  
[目的]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Ⅲ型分泌系统2(ETT2)转录因子eivF缺失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转录组学分析,探究转录因子eivF基因在APEC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后期深入研究ETT2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PEC ETT2转录因子eivF基因缺失的APEC AE81△eivF株及其回复株AE81 C-eivF,通过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等试验分析eivF对APE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利用转录组学方法分析eivF在转录调控网络中对细菌鞭毛和生物被膜等相关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APEC eivF基因缺失株AE81△eivF和回复株AE81 C-eivF;生物学结果表明,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eivF运动能力降低,生物被膜形成褶皱堆砌且厚度增大,空间结构呈立体、多层次状,并形成类似于三维塔状结构的突起,回复株AE81 C-eivF运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基本恢复;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eivF有576个基因差异表达,且鞭毛和生物被膜等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均发生显著变化。[结论] ETT2的转录因子eivF参与调控APEC的生物表型变化,其可能通过调控鞭毛、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而调控APEC致病过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加涛  阎斌伦  张晓君  白雪松  秦蕾  毕可然  
从三疣梭子蟹育苗场发病且大量死亡的大眼幼体中分离到优势生长的菌株SX1,人工感染试验证明,SX1对健康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及Ⅲ期幼蟹有较强的致病性;对菌株SX1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特性检验,并进行了菌株SX1的16S rRNA、gyrB和rpoA 3种基因的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菌株SX1具有发光杆菌属的特征,且16S rRNA、gyrB和rpoA 3种基因序列均与发光杆菌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系统发育树中与Photobacteriumganghwense聚为一个分支,自举数据值达100%。综合菌株SX1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3种基因的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娜  宁程程  郭蕴  季春辉  王立霞  张亚萍  孟庆玲  乔军  才学鹏  
为探究鼠伤寒沙门菌sRNA STnc1220的分子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对细菌毒力的影响,通过PCR扩增了鼠伤寒沙门菌sRNA STnc1220基因,分析了其分子特征,利用TargetRNA2网站预测STnc1220基因可能调控的靶基因;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沙门菌(STM)-基因缺失突变株,并与亲本SL1344比较,对其生长特性、生化特性、遗传稳定性、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在不同应激环境中(pH值、H_2O_2、高盐和乙醇胁迫环境)的适应性、通过黏附侵染巨噬细胞和小鼠感染试验对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STnc1220基因全长73 bp、其上游5′-UTR存在-10和-35启动子结合位点,预测其潜在的靶基因为barA基因;试验成功构建缺失株STM-ΔSTnc1220,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与SL1344亲本株相比,缺失株的生长速度、生化特性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没有发生改变;在pH=4.8,pH=9和H_2O_2条件下生长速率差异不显著,但在4%NaCl环境下,缺失株在7 h后生长速率明显高于亲本株,在3.8%乙醇环境中缺失株在对数期的生长速率显著升高(P<0.05);其对巨噬细胞中黏附和侵袭能力极显著降低(P<0.01),小鼠LD_(50)显著升高,对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的病理损伤致病力减弱。表明STnc1220基因在环境适应性和毒力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阐明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雪瑞  王权  陈永军  万莹  凌娇  王亚磊  蒋蔚  
[目的]外膜蛋白Omp A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在很多革兰氏阴性菌的环境适应性和致病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副溶血弧菌Omp A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omp A基因(VPA1186)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副溶血弧菌SH112株的omp A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开展对该基因在细菌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血清杀菌、细胞黏附、细胞毒性,组织载量以及小鼠致病性等相关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omp A的缺失不影响副溶血弧菌的生长速度、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运动性。野生株和Δomp A的黏附和抗血清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但Δomp A对Caco-2细胞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野生株。小鼠染毒验结果显示,与感染野生株的小鼠相比,感染Δomp A的小鼠症状明显减轻,存活率更高,Δomp A在小鼠血液和肝脏中的带菌量显著低于野生株,而互补株的毒力恢复至野生株水平,表明omp A缺失能显著降低副溶血弧菌的毒力。[结论]omp A与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相关,为潜在的毒力因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晶晶   孙慧敏   宋家升   鲍恩东  
[目的]为了开发一种能够预防感染、阻止潜伏期建立的猫疱疹病毒I型(FHV-1)弱毒疫苗,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以及CRISPR/Cas9技术将FHV-1的gIgE基因替换为红色荧光蛋白RFP。[方法]试验构建了针对gIgE基因的3 条sgRNA及表达Cas9蛋白的质粒,将含有sgRNA及Cas9蛋白的质粒与含有RFP的转移载体共转染到猫肾细胞(F81),通过噬斑纯化以及有限稀释方法进行病毒纯化,以重组毒感染F81细胞连续10 代验证其遗传稳定性,通过测定重组毒以及亲本毒H07的病毒滴度、一步生长曲线以及判断噬斑大小评价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试验结果显示,FHV-1 gIgE基因缺失毒株得到成功构建并将其命名为FHV-ΔgIgE-RFP;提取重组毒DNA通过PCR验证gIgE基因无目的条带,表明重组毒纯化成功,再通过PCR验证RFP基因有目的条带,表明重组毒成功插入外源基因;病毒滴度测定结果显示,与亲本毒相比重组毒的病毒滴度下降了10倍;在F1~F10连续传代过程中可观察到RFP荧光表达且无减弱现象,表明重组毒可稳定表达外源基因;测定FHV-ΔgIgE-RFP以及H07的生长曲线,重组毒的生长趋势与亲本毒大致相同,表明插入外源基因并不会改变病毒本身的生长特性;噬斑观察及染色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病毒感染细胞前期还是后期,重组毒的噬斑都要小于亲本毒,表明缺失gIgE基因后病毒毒力下降。[结论]上述结果说明,本研究成功构建并筛选出了FHV-1 gIgE基因缺失致弱毒株,为开发疱疹病毒弱毒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坚实平台与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