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25)
2023(5853)
2022(4049)
2021(3462)
2020(2520)
2019(5541)
2018(5554)
2017(10277)
2016(5494)
2015(6130)
2014(6431)
2013(6151)
2012(5411)
2011(5009)
2010(5134)
2009(4981)
2008(4753)
2007(4557)
2006(4318)
2005(3690)
作者
(16399)
(13974)
(13722)
(13218)
(8610)
(6524)
(6199)
(5422)
(5310)
(4897)
(4756)
(4590)
(4454)
(4340)
(4210)
(4157)
(3990)
(3919)
(3885)
(3855)
(3553)
(3346)
(3338)
(3222)
(3185)
(3149)
(3114)
(2964)
(2871)
(2870)
学科
(27599)
经济(27563)
(24502)
(17249)
农业(16599)
业经(11627)
中国(11018)
管理(10803)
(8451)
地方(8405)
发展(7773)
(7768)
(7635)
企业(7635)
农业经济(7355)
(6668)
方法(5967)
(5533)
(5518)
农村(5513)
收入(5447)
数学(5107)
数学方法(5083)
建设(4868)
人口(4731)
(4690)
(4582)
土地(4510)
产业(4502)
(4477)
机构
学院(84216)
大学(80800)
(34911)
经济(34044)
研究(29705)
管理(29622)
理学(25172)
理学院(24902)
管理学(24417)
管理学院(24269)
中国(22781)
(21193)
科学(17328)
(16703)
(15237)
农业(15042)
(14375)
中心(14226)
(14145)
业大(13693)
研究所(12945)
(12716)
师范(12626)
财经(11777)
经济学(11212)
(11006)
(10836)
(10657)
(10222)
经济学院(10102)
基金
项目(55657)
科学(44129)
研究(43593)
基金(39849)
(34146)
国家(33749)
社会(29960)
科学基金(28874)
社会科(27966)
社会科学(27961)
(22965)
基金项目(21033)
编号(18843)
教育(18582)
(17964)
自然(15741)
成果(15472)
自然科(15363)
自然科学(15360)
自然科学基金(15070)
资助(14482)
(13888)
(13814)
课题(12902)
国家社会(12790)
重点(12338)
(11730)
发展(11659)
(11465)
(11303)
期刊
(48755)
经济(48755)
(28230)
研究(24964)
中国(20246)
农业(18007)
学报(13377)
科学(13332)
业经(12318)
大学(11169)
学学(10661)
(10410)
金融(10410)
(10295)
管理(9013)
教育(8680)
农业经济(8557)
农村(8279)
(8279)
问题(7024)
经济研究(6269)
(6220)
(6154)
技术(6108)
农村经济(5608)
财经(5584)
社会(5546)
经济问题(5063)
社会科(5008)
社会科学(5008)
共检索到130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美丽乡村建设似乎是与城镇化发展相对立的"另一片天地":乡村建设美丽了,村民留下了,又何须城镇化呢?然而,细细琢磨,却也不难悟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其实也是一个乡村贴近城镇的"类化"而不"同质"的过程。怎样才算"美丽乡村"?简单地说,至少得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包括现代农业产业或其他特色产业——贫穷的乡村不可能保持真正的美丽;二要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脏乱的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品冬  
随着新型城镇化理念和"美丽中国"构想的相断提出,美丽乡村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型城镇化是以产业演变和空间功能转换为主要特征,因而美丽乡村建设应摒弃过往的城乡差别化发展模式,通过完善建设规划、壮大农村经济、彰显文化特色和强化环境治理等路径,最终实现城乡的二元统一和共同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翔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探讨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在评价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结果](1) 2008—2017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 2~0. 6之间,从中度失调衰退发展到勉强协调发展,其中2008—2010年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2011—2012年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2013—2016年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发展;(2)不同市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 2~0. 6之间,其中郑州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周口市、驻马店市和南阳市等3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阶段,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商丘市、信阳市和济源市等10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平顶山市、鹤壁市、漯河市和三门峡市等4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结论]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各市区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叶红玲  胡志喜  赵丹  
湖北宜昌下辖的县级市宜都,位于三峡口,长江与清江环抱,风光旖旎。但山丘多平地少、"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以及综合经济实力位列湖北县级市前列的发展优势,使得"保发展"与"保耕地"的矛盾在小小的宜都市显得十分突出。不过,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宜都已有效破解了这一瓶颈问题。近三年来,全市在确保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聂亚立  
<正>~~
关键词: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朱本双  王震宇  
在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天蓝、水清、荷香、民居美,宛如一幅美丽画卷。近年来,竹山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规划,打造宜居、宜业、宜旅的美丽乡村,计划10年内让90%以上乡镇达到省级绿色示范乡镇标准,85%以上的村建成绿色示范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蒙涓  邓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谐人居环境、朴实民风的传统村落需直面城市化对乡土地方性的挑战。村落中具有紧密联系的内部要素村落、家族、地缘、血缘等不断与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和重组驱动。选取广东连州市畔水村为研究案例,分析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传统村落美丽重构与振兴的重要途径,认为关键在于: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功能及更新;完善产业发展,实现内生增长;拓宽社会网络的流动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农村工业化驱动下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了自发式的集聚但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本质上看,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自然城镇化过程,然而,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处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的阶段。利用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对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整体性估算。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村庄数约1万个,但其就业量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就业量的一半以上,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超过了其他农村地区的企业,半城市化地区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工业污染严重、耕地浪费和公共产品不足等市场失灵等问题,以及外来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低、与当地人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政府应通过提升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逐步提高其城镇化质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农村工业化驱动下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了自发式的集聚但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本质上看,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自然城镇化过程,然而,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处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的阶段。利用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对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整体性估算。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村庄数约1万个,但其就业量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就业量的一半以上,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超过了其他农村地区的企业,半城市化地区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工业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清秀  
产业生态化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科学有效的整合自然、产业、社会各种不同的资源,以此达到消除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产业、社会三者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描述了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了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探讨二者之间的共性和互利性,说明了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互动发展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永红  郑娅  
在对农村市场开拓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了城镇化在实现人口集中、构建农村发展极、推进城乡市场对接及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付检新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病与农村病的问题非常突出。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处于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相关资料显示,旅游产业对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反生态问题也出现。在当前经济形式下,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有关案例进行研究,指出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应始终围绕着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而进行,应融合现代环保技术,只有这样,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趋势下,乡村旅游才能够快速进行生态化转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付检新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病与农村病的问题非常突出。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处于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相关资料显示,旅游产业对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反生态问题也出现。在当前经济形式下,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有关案例进行研究,指出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应始终围绕着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而进行,应融合现代环保技术,只有这样,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趋势下,乡村旅游才能够快速进行生态化转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向明  
农村人口大批变为城镇人口,即现代意义上的人口城镇化是与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密切联系的,也可以说工业化是人口城镇化最强大的推动力。我国的乡村工业化对于乡村人口城镇化也是最强大的推动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喜平  孙贺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重大战略工程。应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维度综合定位美丽乡村建设,扭转和克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规划误区、模式误区和试点误区。坚持系统性思维和顶层设计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农村社会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兼顾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的逻辑关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转换。理顺政府与农民的行为边界,走内生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