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6)
- 2023(9442)
- 2022(7750)
- 2021(7076)
- 2020(5368)
- 2019(12128)
- 2018(11874)
- 2017(21357)
- 2016(11704)
- 2015(13312)
- 2014(13615)
- 2013(13513)
- 2012(13445)
- 2011(12532)
- 2010(13072)
- 2009(12268)
- 2008(12060)
- 2007(11502)
- 2006(10573)
- 2005(9685)
- 学科
- 济(56084)
- 经济(56021)
- 业(30622)
- 农(29101)
- 管理(28548)
- 中国(21701)
- 地方(21622)
- 农业(19609)
- 企(18255)
- 企业(18255)
- 业经(16569)
- 发(13168)
- 方法(13070)
- 制(11837)
- 学(11107)
- 融(10911)
- 金融(10911)
- 银(10846)
- 银行(10833)
- 行(10611)
- 地方经济(10578)
- 数学(10404)
- 财(10395)
- 发展(10262)
- 展(10236)
- 数学方法(10220)
- 环境(9282)
- 农业经济(9239)
- 贸(8861)
- 贸易(8847)
- 机构
- 学院(175445)
- 大学(170856)
- 济(68711)
- 研究(67575)
- 经济(66808)
- 管理(59356)
- 中国(53113)
- 理学(48157)
- 理学院(47477)
- 管理学(46519)
- 管理学院(46182)
- 科学(41148)
- 京(39159)
- 农(37066)
- 所(35070)
- 财(32278)
- 中心(31801)
- 研究所(31062)
- 江(30769)
- 范(27647)
- 农业(27507)
- 师范(27381)
- 业大(26378)
- 北京(25565)
- 州(25166)
- 省(24963)
- 院(24163)
- 财经(23391)
- 师范大学(21482)
- 经(20896)
- 基金
- 项目(105781)
- 研究(82599)
- 科学(81480)
- 基金(71377)
- 家(61570)
- 国家(60841)
- 社会(51189)
- 科学基金(50618)
- 社会科(47959)
- 社会科学(47950)
- 省(44325)
- 基金项目(36979)
- 教育(36862)
- 编号(35812)
- 划(35745)
- 成果(30972)
- 发(29952)
- 自然(29051)
- 资助(28516)
- 自然科(28223)
- 自然科学(28216)
- 自然科学基金(27652)
- 课题(26636)
- 发展(24584)
- 展(24144)
- 重点(24013)
- 部(22068)
- 年(22053)
- 创(21157)
- 性(20926)
共检索到303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付阳柳 姚世民 成斌 刘聪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境内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绵阳市北川县。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羌寨的保护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扼要阐述了羌族传统村落的特征;其次,从羌族村寨的地域性、生态性等方面对其所具有的可继承性进行探讨;最后,本文以老木卡羌寨为例指出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羌寨 传统村落 传统民居 保护与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丽芳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传统生态文化的精髓,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就是要深刻认识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高效低耗地利用资源,营造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的环境,促进农业生态转型,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化 传统文化 美丽乡村 传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渊 李颖 宋攀
"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为避免盲目追求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乡村建设性破坏,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理论,探索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乡村建设应以尊重传统文化根基为己任,通过"传承、保护","创新、新建","挖掘、改造"三种形式,在遵循保持、
关键词:
美丽乡村 乡土文化 文化保护 文化传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党晶晶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增值空间,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生态功能,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推进三产融合,应发挥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推进三产融合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注重建设主体的培育、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农业科技的普及。
关键词:
美丽乡村 农村 三产融合 发展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曦 薛雄志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环境治理应从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树立农村居民环保理念入手,同时注重发挥基层政府在农村环境专项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事后治理与事前保护双管齐下,完善环保立法与加强环保监管力度相结合。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环境治理 专项规划 实现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清秀
产业生态化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科学有效的整合自然、产业、社会各种不同的资源,以此达到消除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产业、社会三者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描述了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了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探讨二者之间的共性和互利性,说明了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互动发展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产业生态化 美丽乡村 生态建设 互动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舒雅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图解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美丽乡村"奋斗目标的提出正式这些政策的体现。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已形成了一些特色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旅游发展为导向,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美丽乡村 问题 建设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曼
豫南传统村落是当地的地理气候、自然形态、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阐述了美丽乡村建设和豫南传统村落的政策解析,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将豫南106个不同级别的传统村落分为西南部、东部和北部3部分进行现状分析和问题梳理,总结出豫南传统村落保护定位和保护等级、批次,提出豫南传统村落要秉承传统村落+制度、科学规划、文化、众创、公益等一体化模式的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
豫南 传统村落 保护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昌森 张震 董文静 张广海
文章通过分析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二者耦合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模型,以青岛市为例,对其2013—2017年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持续高于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属于典型的乡村旅游主导型耦合协调;青岛市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和中度耦合协调发展状态,离良性协调共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 耦合协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秦杨
农民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在新时代中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体现出了高度的时代价值。当前,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中仍面临着农民认知能力不足、制度缺失、内容单一及方式滞后等现实障碍。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努力营造新农村的生态文化氛围,构建与时俱进的生态意识培育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使农民群体充分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
农民 生态意识 美丽乡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国辉 王心
森林康养是一种通过开发森林资源,开展旅游、休闲、养老等形式以求促进人体健康的新兴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美丽乡村振兴战略,森林康养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前提下,对繁荣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实施美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森林康养从德国创立后逐步发展向世界多个国家,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伴随美丽乡村建设迎来了黄金期,但目前存在政府帮扶力度不足,政策执行力尚待提高、康养专业人才欠缺、"森林康养+乡村"产业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文章就其现状分析,从政府支持、人才培养、标准化和品牌化建立、大数据共享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森林康养 美丽乡村 现状 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琦 杨铭宇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众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相互融合的治理模式。(4)文化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点是价值重塑,文化应当从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剥离出来,作为乡村治理的对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文化空间治理,维护民众文化权益,布局文化产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丽娟
本文基于全域化视角,从美丽乡村战略与乡村旅游建设出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做出深入分析,介绍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研究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机制,对二者的协同发展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域化 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 协同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琦 杨铭宇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众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相互融合的治理模式。(4)文化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点是价值重塑,文化应当从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剥离出来,作为乡村治理的对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文化空间治理,维护民众文化权益,布局文化产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